蔡智忠
(天水師范學院 體育科研所,甘肅 天水 741001)
甘肅傳統(tǒng)武術內(nèi)容豐富,特別是民間武術,有十八般武藝或十八般兵器之說,無非是形容武藝之繁、兵器之多。明何良臣在《陣記》一書中說:“學藝先學拳,后學棍,拳棍法明,則刀槍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為諸藝之本源也。”[1]卷2《技用》民間武術界也常說:“槍為長兵之帥,棍為百藝之母。”甘肅人把棍推為器械之宗,極大地發(fā)展和豐富了棍術的招法和演練,棍在西北地區(qū)也因此而蔚然成風。
棍是甘肅武藝的標志,棍的種類很多,長棍一般被叫做棍或條子,長度與人在站立時眼眉高度相等,所以在甘肅被稱為齊眉棍,或五尺棍。短棍一般被稱為鞭桿,長度為使棍者的一臂加一肘,民間稱之為三尺棍。由于甘肅人對棍有著非常特殊的感情,還親切地將各種棍統(tǒng)稱為“柴貨”,把練棍叫“耍柴貨”。也許因為交通閉塞,文化傳承相對穩(wěn)定,甘肅竟完好地保存著經(jīng)典的古老武藝。例如棍里面的“條子”,還有棍法中的許多術語和訓練組合,以及二人對練的“排子”等。一代武術名家馬鳳圖先生一到甘肅,就發(fā)現(xiàn)了甘肅雄渾古樸的天啟棍、棍中寓槍的琵琶條子、陸合條子,還有“把法”精巧別致的鞭桿。馬先生還發(fā)現(xiàn),甘肅地方拳師在“棍”這門學問上,傳授嚴,講究多,一招一式,饒有古意,更引起他濃厚的興趣。以“條子”而言,這個詞在明代武術資料中多有所見,但在清末民初的南北武術傳派中已不見蹤影,沒有多少人知道“條子”這個名稱,更談不到了解它的內(nèi)涵,而在大西北,竟然發(fā)現(xiàn)了這們武藝的“活化石”。所以,馬鳳圖先生曾在題詠武術先賢常燕山的詩里寫道:
天下武藝似云煙,半依僧道弄虛玄。
隴上拳家存古意,猶自高談常燕山。[2]
這是說甘肅的武術玄虛成分比較少,并且保存了不少古典內(nèi)容。正因為如此,他在研究甘肅棍術上下了大功夫,并且指派弟子王天鵬、羅文源,以及稍后的邸世禮、管其泰等專心致志于地方棍法的調(diào)研與整理,并提煉出了貫穿著“通備勁”的天啟棍、紐絲棍,及鞭桿的五陰七手十三法等精品。這些都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是武術研究的重要成果。
西北的棍有條子和棍之分,從形狀上來看,條子比棍長且細,故稱“六尺的條子五尺棍”,還有更短小精干的,就是鞭桿。在技法上,三者也有著明顯的不同。棍以掄為主,所謂棍掃一大片,夾有劈、戳、撩等法,迅猛有力,并且把法靈活,棍棍帶槍,有“十棍九槍不為過”的說法。條子的技法是以上下反折的折子為主,舞起來上下翻飛,狀如游龍。在“西棍”中,條子棍屬上乘拳套,它不但有棍的剛勁、潑辣、棍掃一大片等特點,而且有驚上取下、攆高攆低、攆左攆右的折子棍技法。加上略長于棍,更兼槍法之攔、拿、封、閉技藝。而鞭桿則另具一格,長短適宜,兩頭并用,換手掉棒,變化多端。
現(xiàn)在西北地區(qū)較為流行的鞭桿和棍術套路有“纏海鞭桿”、“五陰、七手十三法”、風磨棍、天啟棍、紐絲棍、殼子棍等,形成了今天享譽武林的“西北棍法”。以下就重點介紹幾種盛行于西北的名棍:
天啟棍是西北棍的代表,號稱隴右四大名棍之一,在甘肅流傳了近二百年。天啟棍以甘肅臨夏地區(qū)為發(fā)源地,經(jīng)歷代名家不斷研究和發(fā)展,其傳播地域已經(jīng)擴展到西北諸省。據(jù)《河州志》記載,天啟棍由王富海傳入。王富海,臨夏北塬人,俗稱王大腳,生卒年不詳,史書記載,清咸豐年間年近古稀。年輕時從山東學得一身武藝,名“天齊棍”,實際應名為“天啟棍”,內(nèi)分十二門三十六著,習之嫻熟,有潑水不能浸身之妙。王富海傳藝于其子麻狼和徒弟魏廷賢,后相傳甚廣。自明、清至民國,“天齊棍”馳名隴上,在群眾中最負盛名。其特點:換手調(diào)把,梢把并用,兩頭交打;棍隨身轉(zhuǎn),眼隨棍走,換手變招,調(diào)把易勢;數(shù)棍連擊,力透棍尖;棍開而不散,棍活而不亂;技法有:欺、誘、假、騙、快、穩(wěn)、準、狠。并形成傳統(tǒng)的十二門三十六著,十輪十折等訓練方式,一招一式,咄咄逼人。[3]
魏家棍是流行在隴右民間的又一宗棍術流派,技術、結構嚴謹,技擊方法獨到,其盛名久負隴上,主要流行在甘肅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nèi),淵源在今臨夏市北塬鄉(xiāng)的魏家坡根。
據(jù)魏家世譜記載,清咸豐年間(1851~1861),其祖魏廷賢向魏滿拉學得此棍,魏滿拉從學于誰人誰家,家譜再沒有明確的記載,也未曾有魏滿拉創(chuàng)棍說,可能是從外地所學,后不斷繼承發(fā)展,形成今日獨具風格自成一系的魏家棍。
魏家棍的主要套路有黃龍條子、迎風條子、六合條子等,其流傳分布主要是臨夏州、蘭州,其他地方有少量的傳播。魏家棍的主要特點是棍路結構嚴謹,內(nèi)容豐富,技擊性強,屬硬攻硬打型棍法。演練起來氣勢雄渾,大開猛劈,技法密集,要求連打四門,要一氣呵成。
王大化,臨洮縣王家磨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卒于民國17年(1928),自幼練習徒手武藝,有一定的拳技基礎和基本功,后跟隨甘谷縣牛蹄灣麻師學練棍術,麻師之棍學于通渭縣華家?guī)X張進。王大化學得此棍后,勤加用功,并在演練過程中不斷予以改進,吸收別家之長,融鑄其中,形成今日之大化棍。王大化棍系的主要套路有二十八宿蒲團棍、齊眉棍、飛九宮、喜九宮、三翻海、貫龍棍、神槍棍等。
王大化自創(chuàng)流派以來,在清末民初的各種較技比武的場合里出盡風頭,名重一時,成為當時武術界所推崇的人物。據(jù)說王大化不但自己能練、能打、善于探研理、法、技,而且長于教人授徒,教學講究方法,因人而異,經(jīng)他教授的徒弟,不乏棍術之佼佼者。
大化棍主要流傳地區(qū)為臨洮、蘭州及周邊各地市,外省也有一定的流傳。王大化對臨洮武術及隴右民間武術有積極貢獻,尤其是對西棍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功不可沒。
四門棍是單頭棍法的一種,與少林棍法一脈相承,在甘肅隴南一帶流傳已有百年之久。四門棍內(nèi)容豐富、結構嚴謹、招法奇特,適于實戰(zhàn)格斗。據(jù)傳此棍乃是甘肅莊浪縣武師邵銀環(huán)所授,后傳于棍術名家孫彥彪,至今已遍布隴南、隴東、蘭州、臨夏等地。四門棍結構嚴密,排、趟分布合理,招法攻防兼?zhèn)?,身法舒展雄偉,在甘肅棍法中也是比較有特點的。
殼子棍是西棍中比較獨特的一種,也是武術中罕見的棍術演練形式。二百多年來,殼子棍僅以口傳身授的方式,傳存在隴上名城秦安縣高家屲。從殼子棍的形式和內(nèi)容上,我們可以窺見其尚實用撥打而不尚花架,尚攻防格斗技術而不尚套路形式的特點。武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套路”,然而殼子棍就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容的,它不是以套路,而是以“殼子”的形式。殼子就是“模子”的意思,是隴南這一地域的方言。
殼子棍在隴右武藝中享有重名,在西棍中更是獨樹一幟,無與倫比,是有別于其他任何一門武藝和棍術武術的品種,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傳承方式、實用價值及撥打技巧之精道,已是不論之說。其傳承有序的六十六個殼子和內(nèi)蘊豐富的技術技巧令武術界驚艷不已!2002年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體育人間》欄目以《今風·細語·江湖》為題,專題介紹了殼子棍。另外,本文作者以《論隴右武術殼子棍》為標題撰文專論殼子棍,發(fā)表在《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對殼子棍的淵源、歷史、內(nèi)容、發(fā)展、傳承及演變都做了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鞭桿,又叫鞭或短棍,歷來主要流行在甘肅的隴南地區(qū)。其長度一般為三尺五寸,或長四尺。另外有長僅一尺多的袖手鞭,但練者不多,漸已不傳。在舊時代,鞭桿曾經(jīng)是甘肅人出門經(jīng)商和游歷時隨身攜帶護身之器。它攜帶方便,運用自如,凡外出者,一般都要攜帶。鞭桿其特點是短小精悍、攜帶方便、用法靈活、打法多樣、發(fā)力迅猛、快準靈狠、調(diào)手換把,隱蔽性強。主要流傳的套路有:鐵門紐絲鞭、換手鞭、白虎鞭、黑虎鞭、橋梁救主鞭、游四門鞭等幾十種套路和功法。鞭桿作為隴南天水的地方武術中最具特色的武術文化,從19世紀中葉始,經(jīng)百多年的發(fā)展演變和歷代傳人的不懈努力,始成今日之大觀,成為一種獨具中華武術特色的兵械,成為西棍之代表性項目之一。
隴南鞭桿的主要特點是短小精悍,潑辣迅猛,單雙頭并使,換手靈活,實戰(zhàn)性強。在天水學練鞭桿講究先學換手,也就是熟悉把法,長鞭桿先練猴兒串桿的技巧,袖里鞭桿要求行鞭走步隨,鞭步同行。演練時須在左手鞭進擊之后,反趟須換右手施招,形成隨機應變的陰手鞭法,更要突出點擊穴道的功法。
現(xiàn)在流行最廣、傳播最遠的是由馬鳳圖先生的弟子王天鵬、羅文源用通備勁道融化了鞭桿技法,武術界稱“馬家鞭桿”或“通備鞭桿”。這是以天水地方傳統(tǒng)演練技法和馬家(馬鳳圖先生)通備身法相結合的技法,也是近代甘肅武術接受外來武術影響而產(chǎn)生的融合品,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產(chǎn)品。馬家鞭桿最大的特點是整體結構一改本土鞭桿一步一勢、單頭多于雙頭和套子冗長、動作重復太多的舊模式,以通備勁為基礎,強調(diào)掉把靈活、腳步輕快、出手迅猛、勢不單發(fā)。主要套數(shù)包括作為基本訓練的組合練習五陰、七手、十三法,還有掉手、黃龍、纏海、青龍等套子,以及鞭桿對練的“鞭排子”。通備鞭桿的風格已深刻地影響到本地鞭桿,實際上成為甘肅鞭桿的主流。
甘谷鞭桿也是甘肅鞭桿重要的一支。在甘谷眾多武術流派中,豹子坪的鞭桿是影響最大的。在甘谷,鞭桿的各種套路最為常見和普及,天水地區(qū)歷來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甘谷豹子坪的鞭桿,秦安高家屲的殼子棍?!绷碛行稳荼悠罕迼U的一句話說:“豹子坪的雞仔會倒腳步?!背浞终f明了鞭桿的盛行普及情況。
還有“橋梁救主”鞭桿,也叫鐵門紐絲閂,一直受到內(nèi)行青睞。倘若在橋梁或窄狹處前后遇敵,一旦對打起來自己可脫身,由此得名。主要著法出于掌心,故曰:妙術盡在掌心中。套路是沙石坡王育清所傳。王武藝高強,輕硬功夫驚人,任縣衙掌案(主管錢糧),因武出名,人稱“沙石王”。近年甘谷地區(qū)盛行的橋梁救主鞭桿,是王育清的得意門生,年已76歲的安宏業(yè)先生所傳。
甘谷地區(qū)流行“雙頭鞭”套路,多使用棍的兩端。它的著法,除常用的挑、提、扎、刷、掃、蓋、搬攔、扭絲等外,像“短打長忙入膛”、“花打四門”等著法,既防又攻,掌足結合,緊密和諧,虛實難測,為內(nèi)行頗喜愛,是甘谷地區(qū)鞭桿套路中的又一佼佼者。甘谷地區(qū)流行的雙頭鞭,系伏羌巷人蔣汝銘先生所傳。蔣汝銘(1890~1951)先生一生俠肝義膽,雙頭鞭是他的拿手鞭,時而鞭桿在其身后,時而鞭桿在其身前,運用自如,使觀眾喝彩聲不絕。
鏈枷棍在武術兵器中屬軟器械的一種。鏈枷棍由一長一短兩節(jié)棍子構成,中間用鐵鏈連接起來。鏈枷棍有大鏈枷棍(又稱梢子棍)和小鏈枷棍(又稱手鏈枷、鏈枷)。大鏈枷棍長把部分一般在五尺左右,短梢部分長約一尺三寸左右,由環(huán)鏈連接。小鏈枷長把部分約在一尺八寸左右,短梢部分約在九寸左右,亦用環(huán)鏈連接,類似雙節(jié)棍。鏈枷棍在甘肅南部一帶的民間頗為流行。它原來是一種農(nóng)家打麥的農(nóng)具,經(jīng)過長期生產(chǎn)、生活實踐逐漸演變成一種兵器,并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了很大的威力。每當逢年過節(jié),社火集會,舞獅、拉場、戲耍皮老虎時,用鏈枷棍打斗表演,別具風趣,體現(xiàn)了農(nóng)村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特色。在個人單獨演練和對打時氣氛高漲,潑辣迅猛,農(nóng)民武師愛不釋手。
早些時候,鏈枷棍曾經(jīng)是武術場上經(jīng)常能見到的器械,但現(xiàn)在見不到了,在官辦的“競技武術”中它早已杳無蹤影。上世紀80年代初,在蘭州市的一次業(yè)余武術表演中,永登縣農(nóng)民李明賢練了一套鏈枷棍,那時,這已經(jīng)是十分罕見的器械了。李練的是長柄鏈枷,功力不錯,鏈枷叮當作響,劈砸有聲,引起人們的注意。當時就有人向主持表演的馬明達先生提問:“鏈枷不是農(nóng)具嗎,怎成了武術器械?”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馬明達先生曾在《甘肅日報》寫了一篇短文,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鏈枷的歷史,還告訴讀者,古代兵器不少是從農(nóng)具轉(zhuǎn)化來的,鏈枷棍正是這類兵器的典型。在官辦的規(guī)定武術一統(tǒng)武林幾十年之后,傳統(tǒng)武術的許多珍貴內(nèi)容逐步銷聲匿跡,不復存在了。有的雖偶然還能見到,但不免走了樣,也變得“手舞足蹈”起來。不久前,馬明達先生曾向熟悉西北民間武術的朋友打聽,武風很盛的甘肅農(nóng)村現(xiàn)在還有沒有練鏈枷的?回答說:“不知道,很多年都沒有見過了?!睂嶋H上,鏈枷棍是一種歷史久遠而文化蘊涵相當豐富的武術器械,不但值得保存下來,而且值得我們?nèi)ド钊胙芯克膩睚埲ッ}。南宋學者周密,清代學者趙翼都曾留意于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追索的脈絡。作為打麥的農(nóng)具,鏈枷在我國出現(xiàn)的很早,至少在春秋時代就有了?!秶Z》卷6《齊語》記管仲對齊桓公說:“令夫農(nóng),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jié)其用,耒、耜、枷、芟?!比龂f昭的《注》說:“枷,拂也,所以擊草也?!薄稘h書》卷100《王莽傳》云:“西載,北載拂?!碧拼亷煿诺摹蹲ⅰ氛f:“拂音佛,所以治禾者也,今謂之連架?!笨梢姟斑B架”這個名字唐以前就出現(xiàn)了。
在唐代,這種農(nóng)具又被軍事家們排上用場,用來作一種守城的兵器。杜佑《通典》卷152《兵五·守拒法》中曾提到它在守城時的功用:“連枷,如打禾鏈枷狀,打女墻外上城敵人?!边@簡單的十幾個字告訴我們,作兵器的鏈枷非直接取自農(nóng)具,而是專門制作的,狀如鏈枷,但一定比農(nóng)家的鏈枷要重,要結實,否則便沒有足夠的殺傷力。宋代是鏈枷走俏的朝代,不但仍舊用之于守城,而且變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馬上兵器。
先說守城?!段浣?jīng)總要·前集·守城》載:“若登者漸多,則御以狼牙鐵拍;手漸攀城,則以連枷棒擊之?!蹦纤纬酰愐?guī)以自已的親身經(jīng)歷寫成《守城錄》一書,在卷3《德安守御錄》中寫道:“城上人用磚石及連黠棒、長槍、弓弩拒退?!薄斑B黠棒”應是“鏈枷棒”的異寫。從上引兩例不難看出,宋代以鏈枷用之于守城,是從唐代延續(xù)下來的,主要功用還是對付已經(jīng)攀登到城頭的敵兵,利用鏈枷結構上的特點,打擊敵人露出垛口的手和頭。再說馬上兵器,騎兵用的鏈枷,屬于短兵類,有的通體用鐵制成,如南宋周密所說“又以鐵之,短兵之利便也。”有的是木質(zhì)而用鐵皮裹其外,或加上鐵箍?!段浣?jīng)總要·前集·器圖》有它的圖式,還有一段文字介紹:“鐵鏈夾棒,本出西戎,馬上用之,以敵漢之步兵,其狀如農(nóng)家打麥之連枷,以鐵飾之,利于自上擊下,故漢兵善用者巧于戎人。”所謂“西戎”,應指長期與北宋對抗的西夏。唐末五代以來,北方少數(shù)民族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如契丹、女真、西夏等,騎戰(zhàn)中喜歡用鐵質(zhì)的擊打型兵器,如鐵鞭、鐵簡、鐵椎,此外還有鐵鏈椎、鐵鏈棒等。這當然與少數(shù)民族擅長騎戰(zhàn)有關。充分利用戰(zhàn)馬奔馳的沖擊力,發(fā)揮精良的騎術,以重器打擊身著優(yōu)質(zhì)甲胄的漢軍,特別是“自上擊下”來攻擊步兵,是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的技術優(yōu)勢。所以南宋初才有了那個著名的“金國有敲棒,我國有天靈蓋”的笑話。長期同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的宋軍,不能不注意到對方的優(yōu)長,于是,大力發(fā)展騎兵,采用馬上擊打兵器,成宋代武備的一個顯著特點?!拌F鏈夾棒”學之于“西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2]
甘肅民間拳師主要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下來許多棍譜,這些棍譜產(chǎn)生在什么年代,是什么人所編撰,都已無從考知。但它的基本特點是語言樸實,所表達的動作態(tài)勢、勁力走向,往往借助于小說戲劇人物和民間故事,而且詞語有顯明的地域特點。所以這些棍譜是研究甘肅棍法源流的重要資料。我們特選錄一部分,以備參考。
棍式五行透八卦,提槍猛如地雷發(fā),中平槍式分閉扎;
回身落下虎坐式,槍挑鯉魚水里耍,太公釣魚神鬼怕;
行者伏虎真可夸,前卷槍迎面劈壓,后松綻天王托塔;
平三撂金絲纏身,賽槍式步下玲瓏,藏頭棍躍縱傷人;
渙手法獅子滾陣,向左拉青龍入海,向后撩自虎騰空;
大步裝彩身法穩(wěn),白馬分鬃要橫行,翻身播下惡虎式;
回頭又設陷龍坑,持槍反撩連身段,拔草尋蛇緊相連;
鶴養(yǎng)神金雞得食,背刺槍神鬼難進,一窩蜂上下相應;
拉槍探海深淺定,劈臥虎身法要平,向右逼頂膝槍式;
向左擾浮云蓋頂,騎馬式追人之魂,敗一式三槍奪命,
回頭蛇緊盤吐信,掃云槍前后顧定,定南針奇妙通神;
三反海地黑天昏,雙頭棍要辨雌雄,闖八門獨能得勝;
出五行棍法要精,上下掃喪門背折,向中撩刀法不同;
紐絲棒鴛鴦相并,撒明杖惡虎喪身,金輪棍急忙遮攔;
天晴棍白鴿懸空,盤中槍云中反身,前后刺神龍出現(xiàn);
反身打惡虎從風,轉(zhuǎn)身蓮猿猴掉棒,半也風棍法為券;
青龍棍出洞入洞,裹肩式張良評簫,盤龍棍撥轉(zhuǎn)乾坤;
跨竿式寒風掠眉,虎折食轉(zhuǎn)身推掌,換手打鷂子翻身;
奪命槍湘子板箏,探弛穴鉆刁貼靠,過玄關急忙飛騰;
鷂子入林尋古松,后旋棍斧劈華山,右斜式大火燒天;
左綻腰青龍現(xiàn)爪,右纏腰大鵬展翅,靈官槍誰敢敵戰(zhàn)。
大圣棍蓋世無雙,要知此棍其中意,八普神棍世間稀。
懷抱琵琶列勢強,翻海三棍最難擋;
左挎桿青龍擺尾,右挎桿白虎翻身;
中平式草里尋蛇,黑虎鏢攔路傷人,
退一步鷂子入林,翻身棍神鬼皆驚;
寒風撂眉人難擋,回身按下埋犬槍;
浪里挑沙分兩行,行者帶棒打八方;.
要知此棍名和姓,琵琶條子出少林。
一撐就地船漲沙,二虎天蓬蓮花;
三鈀四鉞神鬼怕,五扭四海撐得洼:
六撲狂叉虎登山,七摩菩薩把地掃;
八路條子千變化,雙頭棍浪里挑沙;
撲蓮子鷂子翻身,樹纏山出洞入洞。
一步開拳在中央,二步趕拳下南唐。
三步立槍分擺扎,四步條子一條龍。
五步黑驢御上橋,六步折子一窩蜂。
七步七棍若搬挑,八步趕纏一桿槍。
九步羅漢陰陽棍,十步條子趙匡胤。
黃龍出水顯神通,翻云覆雨在掌中。
倒拔楊柳魯智深,懷抱琵琶王昭君。
綰花轉(zhuǎn)身陸文龍,三打龍袍包文正。
六郎三槍刺韓昌,金瓜擊頂是楚平。
哪吒鬧海千層浪,拖槍救主趙子龍。
舉手架起降魔杵,起腳蹲腰伏虎形。
鞭鎚平王尸翻滾,鷂子三翻兩轉(zhuǎn)身。
綰花盤龍趙匡胤,蘇秦背劍拜兄弟。
天王托塔朝天棍,斧劈瓦崗程咬金。
風火輪車左右轉(zhuǎn),二郎下山掃妖氣。
霸王卸甲在烏江,六郎端槍救柴郡。
斛斗翻云行萬里,左右綰花掃千軍。
懷抱太子理朝政,十三太保顯威風。
前后綰花把身護,尉遲鞭打收式成。
甘肅地處我國大西北,扼東西交通咽喉,也是沖突不斷的古戰(zhàn)場,向來民風樸實,強悍尚武。由于人口流動相對較大,商隊、使團、軍旅、乃至馬賊悍匪往來不絕。加上地隅偏僻險要、交通不便、經(jīng)濟欠發(fā)達、文化落后等原因,古時候人們出門遠行,經(jīng)商或夜行時,出于護身和自衛(wèi)的需要,都習慣隨手拿一根棍子,以壯膽氣。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經(jīng)過千余年歲月的洗禮,在隴右逐漸形成了內(nèi)容豐富、與其他地域武術文化迥然有別,其風格、特點突出的棍術、鞭桿體系,為西北隴右的地區(qū)武術流派的形成開辟了路徑,奠定了基礎,形成了今日洋洋之大觀的棍術武藝和確立了隴右棍術武藝在中華武術中的顯赫地位。
[1]何良臣.陣記[M].光緒丙申七月長沙重刊本.
[2]馬明達.說劍叢稿[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
[3]陳龍.臨夏人物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