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娥
(丹東市少兒圖書館,遼寧 丹東 118000)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國家“十一五”期間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工程。它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資源進行數(shù)字化加工整合,通過互聯(lián)網、衛(wèi)星、電視、手機等新型傳播載體,依托各級圖書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xiàn)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丹東地區(qū)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在國家中心和省中心的領導和扶持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實施范圍、投資規(guī)模、結構形式、服務效果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進展。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地面接收衛(wèi)星傳輸數(shù)據裝置的基層服務點20個(包括市級中心和縣級中心各1個、鄉(xiāng)鎮(zhèn)村服務點18個:東港14個、寬甸兩個、鳳城兩個);全市共發(fā)放文化共享工程機頂盒7289臺?,F(xiàn)就丹東地區(q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情況分3個階段做以綜述。
丹東地區(qū)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起步于2003年,并于2004年11月與遼寧省文化共享工程中心簽訂協(xié)議書,正式建立丹東市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承擔著對全地區(q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技術支持和業(yè)務指導的功能。這一階段的工作內容主要是開展了首批基層服務點試點建設調研和設備安裝、調試、服務的技術支持工作,側重培養(yǎng)人才、跟進指導、積累經驗、強化服務。
2005年12月,遼寧省首批“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試點工作項目分配給丹東地區(qū)的兩套設備到位,這兩套設備是由“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遼寧分中心”直接分配到鄉(xiāng)鎮(zhèn)和村里的,其中一套設備分配給寬甸縣長甸鎮(zhèn)文化中心,另一套分配給寬甸縣永甸鎮(zhèn)永甸村。分配給永甸村的這套設備是全國婦聯(lián)與文化部協(xié)調,通過省文化廳直接分給永甸村的,當時是丹東地區(qū)第一個村級文化共享工程試點,但設備卻沒下放到村里,被鎮(zhèn)里留作他用。2006年7月20日,市文化局組成調研組,專程對兩個基層服務點文化共享設備使用情況做了調研,并向省文化廳作了書面報告。
2006年5月,在省中心的指導和支持下,丹東市支中心依靠自己的人才技術力量建成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示范點——鳳城市寶山鎮(zhèn)小四臺子村。利用省中心下?lián)艿脑O備,通過衛(wèi)星傳輸技術接收國家共享工程管理中心的文化信息資源,依靠村級文化室這一文化陣地,將圖書資料與優(yōu)秀文化信息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農民群眾對農業(yè)實用技術信息和農業(yè)書籍的需求,是“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和村級圖書室相結合服務農民的一個范例。2006年7月2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省市領導的陪同下專程來到該村,就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共享工程”建設等情況進行調研,并親自上機操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鳳城市通遠堡鎮(zhèn)大甸子村是丹東市文化局2006年幫扶的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在幫扶過程中,市文化局整合全局的整體優(yōu)勢,幫助該村建成了一所丹東市高標準的村級圖書室,投放圖書2000余冊,電子光盤、影視光盤近千種,使圖書室集圖書借閱、報刊閱覽、電子閱讀為一體。為了擴大宣傳推廣文化共享工程,讓“共享工程”在該村開通,丹東市支中心為圖書室配備了一臺計算機服務器,利用村小學的現(xiàn)代遠程教育網接收國家共享工程管理中心通過衛(wèi)星傳輸?shù)奈幕畔?,使?yōu)秀的文化信息資源和農業(yè)實用技術信息源源不斷地傳播到當?shù)剞r民身邊,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這是丹東市支中心嘗試自建的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達到了積累經驗、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
為了適應文化共享工程的快速發(fā)展,有效指導全地區(qū)文化共享工程建設,2006年,丹東市支中心適時地制定了關于開展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方案,市文化局、市財政局聯(lián)合以文件形式下發(fā)《關于開展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暨我市鄉(xiāng)鎮(zhèn)文化設施情況調查的通知》(丹文字【2006】29號);2007年,制定了《丹東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辦法》和《丹東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發(fā)展規(guī)劃》,受到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重視,將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列入了《丹東市貫徹“遼寧省‘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實施方案》(丹委辦發(fā)【2007】13號),進而明確了全市文化共享工程的發(fā)展方向,并列入年度文化系統(tǒng)重點考核項目,為全面實施文化共享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全面組織省文化共享工程鄉(xiāng)鎮(zhèn)級服務點試點工作,達到了培養(yǎng)典型、擴大宣傳、總結經驗、發(fā)揮作用的目的。
遼寧省于2007年1月起在省內3個縣(市)開展了鄉(xiāng)鎮(zhèn)級服務點建設試點,丹東地區(qū)東港市有12個鄉(xiāng)鎮(zhèn)作為試點,分別是孤山鎮(zhèn)、菩薩廟鎮(zhèn)、黑溝鎮(zhèn)、小甸子鎮(zhèn)、椅圈鎮(zhèn)、北井子鎮(zhèn)、長山鎮(zhèn)、龍王廟鎮(zhèn)、馬家店鎮(zhèn)、十字街鎮(zhèn)、長安鎮(zhèn)、前陽鎮(zhèn)。經過省、市、縣三級中心技術人員的集中安裝調試,并對18名鄉(xiāng)鎮(zhèn)基層服務點專職人員進行了上崗資格培訓,12個鄉(xiāng)鎮(zhèn)基層服務中心衛(wèi)星地面接收站全部聯(lián)星成功,并于當年春節(jié)前相繼開通服務。
為了保證文化共享工程長效、有序、規(guī)范地為基層百姓服務,市支中心會同市文化局多次深入基層服務點開展調研、總結經驗,先后對12個鄉(xiāng)鎮(zhèn)基層服務點分別建立了數(shù)字及文檔管理模式,有專門的“共享工程”工作日志,對數(shù)據接收、資源存儲、信息服務等系列工作做到及時歸納、認真總結,并樹立了宋文杰、劉同云等4名基層管理人員先進典型。2007年9月17日,長安鎮(zhèn)文化站長劉同云參加了文化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農村服務工作座談會,介紹了當?shù)亻_展共享工程服務工作經驗;2008年2月2日,“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共享文化幸?;āl(xiāng)村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在東港市孤山鎮(zhèn)隆重舉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張彥博主任、王芬林處長,省文化廳劉文艷副廳長及省中心王榮國館長等領導參加了此次活動,并向東港市支中心、孤山鎮(zhèn)基層服務點、孤山鎮(zhèn)沙家屯村基層服務點贈送兩套文化共享工程設備和3套文化資源。2008年9月,菩薩廟鎮(zhèn)文化站長肖賀參加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經驗交流會,并獲首批全國“先進基層服務點”殊榮,其經驗收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優(yōu)秀基層服務站點服務經驗資料匯編》;孤山鎮(zhèn)文化站長宋文杰將自用汽車改裝成流動服務“大篷車”,足跡遍布所轄西部農村,受到基層群眾廣泛贊譽,《中國文化報》、《遼寧日報》登載了其事跡報道;在全省文化共享工程會議上,主管副市長于梅以《支農惠農育農的民心工程》為題介紹了丹東的經驗。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圍繞全省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統(tǒng)一部署,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開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普及工作,推進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
2008年,遼寧省文化廳、財政廳下發(fā)了《關于調整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意見的通知》(遼文發(fā) [2008]6號),提出了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74個縣級支中心、880個鄉(xiāng)鎮(zhèn)及11732個行政村服務點建設,到2010年基本建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全省鄉(xiāng)村的數(shù)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工作目標。根據省文化廳的部署和市文化局領導的指示精神,結合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工作計劃,為了在村級服務點覆蓋前了解和掌握全地區(qū)農村行政村的文化室建設情況,便于在服務點覆蓋任務落實時與村圖書室建設同步進行,2008年12月2~4日,由主管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工作的市圖書館副館長李新娥(副研究館員)帶隊,組成了由王文龍(副研究館員、業(yè)務辦公室主任)、馬慶新(館員、網絡技術部)為成員的調研組,對丹東地區(qū)3個縣(市)重點進行了行政村基本情況抽樣調查。圍繞行政村有無文化室或黨員活動室、文化室面積、利用情況、黨員活動室是否建成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網、村小學是否建成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網、有無自動化設備及完好率如何、村委會有無上網條件等內容,先后走訪了東港市十字街鎮(zhèn)、前陽鎮(zhèn)、鳳城市的寶山鎮(zhèn)、寬甸滿族自治縣的大西岔鎮(zhèn),共計17個行政村,以文字、表格的形式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所調研行政村的自然情況和發(fā)展現(xiàn)狀,詳盡地解剖了亟需解決的普遍性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和措施,向市文化局提交了近5000字的調研報告,得到市文化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并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在目前狀態(tài)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地經常性、大張旗鼓地宣傳文化共享工程的意義和重要性,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資源服務,通過各種形式廣泛開展有效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百姓參與,讓百姓真正感受到這項惠民工程的溫暖以及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
2009年,遼寧省成立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中心,負責全省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資源視頻的采集和播放,在遼寧有線電視臺設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專用頻道,在全省廣大農村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機頂盒進村入戶工程”。由此,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轉換了應用模式,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推廣應用階段。為了適應全省文化共享工程新的發(fā)展建設模式要求,結合全地區(qū)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目標,發(fā)揮已有試點工作的經驗優(yōu)勢,丹東市支中心重點圍繞文化共享工程的宣傳、利用共享工程的網絡資源開展服務,并適時開展一系列普及活動。2009年,組織開展了送文化信息資源到鄉(xiāng)村活動,先后為東港、寬甸、鳳城、振安等地區(qū)的農村送去“共享工程助春耕”農業(yè)科技資料光盤44種440片,受到了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盛贊文化共享工程為農民送來了致富的“金鑰匙”。2010年,組織全地區(qū)鄉(xiāng)村共享工程用戶參加了“共享花開”——遼寧省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成果征文及電視演講比賽活動,經過精心籌劃、嚴格篩選、細致培訓、有序組織,所有來自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的工作人員在參加的兩項活動中均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獲得征文一等獎一名、三等獎一名;電視演講賽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市支中心獲優(yōu)秀組織獎。2009年,組織開展了“文化共享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知識與技能競賽”,獲團體三等獎(第四名)。2011年9月23日,在網絡上參加“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知識與技能競賽”,丹東支中心獲得集體三等獎,姜海波獲得個人三等獎,并入選省隊,代表遼寧省參加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知識與技能競賽。2011年,丹東市支中心、東港市支中心參加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迎接建黨90周年“頌歌獻給黨”群眾歌詠視頻作品征集活動,報送國家管理中心兩種6~8分鐘的視頻作品,東港市支中心報送的視頻作品在國家管理中心展播,獲獎勵1000元。通過以上的延伸服務和宣傳造勢,為后期有效地促進文化共享工程在丹東地區(qū)進村入戶工作奠定了基礎,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以機頂盒的形式實現(xiàn)村村通提供了參考依據,確保了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的順利實施。據了解,截至2012年4月,實施機頂盒進村入戶工作,全市共發(fā)放文化共享工程機頂盒7289臺,基本達到全覆蓋。
幾年來,文化部、國家管理中心、省文化廳及省分中心的領導多次到丹東視察、督導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工作,促進了全地區(qū)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工作的健康有序發(fā)展,受到了基層百姓的普遍歡迎。各基層服務點始終在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特點的服務方式,吸引百姓參與,經常舉辦內容豐富的種植養(yǎng)殖培訓班、優(yōu)秀電影展映、科普講座、法制宣傳及用工信息發(fā)布等活動。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地區(qū)各基層服務點共組織播放電影100余場次,播放科普講座560余場次,累計存儲資源2500GB以上,服務農民達10萬余人次,為農村用戶提供科技致富服務幫助近百項,年獲益達100余萬元。然而,在目前的實踐中有些問題已經影響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深入開展。如丹東地區(qū)文化共享工程試點的各級基層服務點由于計算機等設備缺乏正常的維護經費、人員更換頻繁、操作管理不當?shù)纫蛩兀壳按蟛糠痔幱诎胪顟B(tài),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由于管理模式的轉變,管理部門職能不清、宣傳普及工作不到位,文化共享工程機頂盒進村入戶工作也僅僅處于完成安裝任務的階段,至于如何使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監(jiān)督檢查、總結經驗等工作均未落到實處。為此,建議應進一步明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發(fā)展方向和管理模式,理順部門管理職能,廣泛開展、普及文化共享工程宣傳教育,通過深入調研制定措施,總結經驗,切實推進。
[1]王大可.加強文化信息網絡建設實現(xiàn)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深圳市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綜述[M]//李南生.深圳市建設圖書館之城的理念與實踐.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63-269.
[2]陳晨.東莞地區(q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基本情況概述[M]//李東來.城市圖書館建設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62-65.
[3] 康爾平.省政府召開會議全面啟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G].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工作簡報,2007(5):1-5.
[4] 農村服務工作座談會專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工作簡報,2007(24):9-15.
[5] 2007~2008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概況.中國信息年鑒,2008:182-185.
[6]孫書平.長春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與思考[M]//刁云梅.圖書館業(yè)務建設與學術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52-54.
[7] 王筱雯.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的實踐與思考[M]//張彥博.公共文化服務的創(chuàng)新與跨越: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207-214.
[8] 2010~2011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概況.中國信息年鑒,201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