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富芳(淮陰師范學院 圖書館,江蘇 淮安 223300)
“經折裝”是中國古代圖書裝幀史上一種極為特殊的裝幀形制。由于相關記載的缺失和實物的罕見,對它的認識一直比較含混。本文欲對經折裝的相關問題試作辨析。
《中國圖書史和圖書館史》記載:“‘經折裝’又稱‘梵夾裝’。唐末人們仿效貝葉經的裝幀方法,將卷子向左右一反一正地反復折疊成長方形的折子,再在前后分別加上兩塊硬紙片作為保護書籍的封面和封底。封面通常是厚紙,或者裱上一層布帛或彩紙。經折裝比卷抽裝前進了一步”。[1]李致忠先生在其《古書版本鑒定》《簡明中國書史》《古代版印通論》等著作中指出:“就迄今的研究所知,中國古代書籍的具體裝訂形式或形制,先后流行過簡策、帛書卷子裝、紙書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毛裝等10種形式。”在《古書版本學概論》一書中,李先生明確指出:“經折裝的出現(xiàn),完全是針對卷子裝卷舒不便的弊病而發(fā)生的?!焙檎亢钕壬嗾J為“隋唐時期……這種從改變佛經卷子裝而成為互相連續(xù)的經折裝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書籍的裝幀體式,完成了從卷子裝向冊頁裝的轉變”。[2]97《辭?!方忉尀椋骸皥D書裝訂名稱。將長幅紙卷一正一反地折疊成長方形的折子,首葉和末葉用書面粘連,稱為‘折本’,佛家經典多用此形式。卷軸裝展開和卷起時都較費時,改用經折裝后較為方便,此為古代書籍裝訂形式由卷軸型向冊頁型演變的過渡形式”?!吨袊霭姘倏迫珪匪d:“是由卷軸裝書籍向冊頁式書籍的過渡形式”。
上述種種證明:長期以來,學界把“經折裝”這一裝幀形制定位為卷軸裝向冊頁裝的過渡形式。在歷史順序上是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并且將它和其他幾種主要的古籍裝幀形制置以同等的地位。然而通過考察,我們認為:經折裝并不是卷軸裝向冊頁裝的過渡形式,這種裝幀形制也不能和卷軸裝、蝴蝶裝等古籍的裝幀形制一樣,在中國古籍的裝幀史上占有同等之地位。
作為古籍的一種裝幀形制,“經折裝”一詞的來歷已經無法查考。但產生于明代的《水滸傳》中已見“經折兒”一詞。該書第十八回“只見何清去身邊招文袋內摸出一個經折兒來”。[3]對此,《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詞典》解釋為“舊時商人用以記事的折疊紙折,其形式與折裝的小本佛經相似,故有此稱”。[4]《學生實用<水滸傳>辭典》則解釋為“經折兒:古人用作記事的一種冊子。因它的形狀與折裝的小本佛經相似,故名”。[5]我認為后一種解釋將主語由“商人”擴展為“古人”應該更加合乎實際。這兩個解釋中也透出另一種信息,那就是經折裝最早一定是先從佛經開始的。
關于“古籍”的概念,誠如徐憶農先生《什么是古籍》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樣“學術界并未取得一致認識”。[6]古典文獻學家黃永年先生在其《古籍版本學》中指出:“書籍者,是編寫了供人們讀或供人們查詢的。其他用文字寫下來的東西,如契約、信札、日記、歌詞、講話記錄,等等,只能歸之為文件或檔案,不能稱為書。”我們認為這句話對我們認識古代文獻和古籍的區(qū)別幫助甚大。據(jù)此,我們以為古典文獻包含古籍,但古籍一定是書籍。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經折裝。
無論中國古典文獻學還是圖書文化史的研究者,在舉述“經折裝”在古籍裝幀上的應用情況時,列舉的不外宗教典籍(佛經、道藏等)、字書、碑帖裱本、奏折等。
(1)佛經。佛經只是一種特殊的古籍,經折裝起源于佛經,在佛經中的應用也最廣。洪湛侯先生說:“佛教徒們甚至認為若非此裝,不足以昭崇敬。敦煌所出《入楞伽經疏》為唐代經折本。宋代以后雕印的大藏經,除北宋初年在四川開雕的《開寶藏》、金大定年間在山西開雕的《趙城藏》仍采用卷子裝外,其他如《崇寧萬壽大藏》 《思溪圓覺藏》 《普寧藏》、明代《南藏》 《北藏》、清代《龍藏》都是典型的經折裝?!盵2]97傳世的佛經中無論單經或者大藏經,從宋代到清代,很多使用了經折裝。這也可以從《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所著錄的大量經折裝古籍是宗教單經或大藏經得到佐證。
(2)字書、類書。在經折裝、旋風裝和梵夾裝還未被學界充分認識的時候,人們把一些旋風裝或梵夾裝的字書和類書當成經折裝。起源可能是北宋歐陽修《歸田錄》中的一段話:“葉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說者云:因人有姓葉號葉子青者撰此格,因以為名。此說非也。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后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shù)卷舒,故以葉子寫之,如吳彩鸞《唐韻》、李郃《彩選》之類是也?!盵7]但是后來,隨著認識的加深,三者被區(qū)分開來,所以旋風裝和梵夾裝的一些字書和類書已經不能被當作經折裝來討論了。
(3)碑帖裱本。古代的碑帖裱本不是書籍。流傳至今的,可以當作古代文獻的一種。但是把為了方便使用和保存而用經折裝形式裝幀的碑帖裱本當作古籍中經折裝的例子,以擴大經折裝使用范圍的說法則不一定合適。
(4)奏折。奏折和古代的文書檔案一樣,也不能算作古籍,而只能是古文獻的一種。這種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文,為了使用方便,采用經折裝的形式,我們顯然也不能把它當成用經折裝形式裝幀的古籍。
(5)醫(yī)書。馬繼興先生在《中醫(yī)文獻學》中指出:“在醫(yī)書中的經折裝多見于石刻拓本托裱的書。如明隆慶六年拓本的《千金寶要》?!蹦壳案鞣N醫(yī)學書目中,僅見馬先生此書所舉此例使用經折裝。
通過上面舉述,使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經折裝這一裝幀形制,從它產生之后的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在古籍裝幀的運用實踐中,并沒有在四部類的古籍中大量或者作為主體使用。所以研究者們能舉述的例子才少之又少。
在中國古籍的裝幀史上,經折裝究竟應該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它果真如學界普遍所認為的那樣是卷軸裝向冊頁裝的過渡形式嗎?
2.2.1 理論考察
正如我們已經認識到的那樣,中國古代的各種書籍裝幀新形式的產生,和當時書籍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唐代以前,在經折裝這種裝幀形制出現(xiàn)之前,在印刷術尚未發(fā)明之前,書籍的產生主要是靠人們寫和抄。寫是創(chuàng)作,抄是學習和保存。另外,還有一種有抄有寫的“抄撰”。[8]100這種以寫和抄為主的書籍產生的方式又決定了當時書籍的裝幀形制。在造紙術產生以后,由于是寫和抄,一卷書的大小就可以不再受紙張大小和長短的限制。所以卷軸裝就成為寫抄時期中國書籍的主要裝幀形制。這一點,李致忠先生在其著作中也一再予以肯定和說明。如在《古書版本鑒定》中指出“到唐代為止,最盛行的書籍裝幀形式仍然是卷軸裝”。并且在當時連佛經也是這種裝幀形式。這說明佛經作為一種特殊的書籍,最初也采用了當時最通用的卷軸裝形式。只是到后來才部分地演變成經折裝。從而經折裝可能是因為佛教徒特殊的誦讀方式和使用方式的需要,才從最常見的裝幀形式采取了變通,并且從此成為佛經這一特殊古籍的特有的裝幀形式。這也就是傳世不多的宋代古籍中,只有子部類佛經(如《崇寧藏》等)采取了經折裝的形式,而其他經、史、子、集四部類其他冊頁書籍則使用蝴蝶裝或者包背裝及線裝的原因。另外,如果我們說經折裝是卷軸裝向冊頁裝的過渡形式,從時代上看,唐代書籍的主要裝幀形式是卷軸裝,經過短暫的五代到宋代,從傳世的書籍裝幀樣式看,除了佛經,幾乎沒有其他類的圖書使用這種裝幀形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佛經都運用經折裝。因而從歷史時代上,我們也找不到一個屬于經折裝“盛行”或成為“主流”的歷史時代。所以,不僅在抄寫時代,就是在雕板印刷術發(fā)明以后,經折裝這一裝幀形制也還是主要在宗教經典如佛經中使用,也就容易理解了。
2.2.2 實踐考察
古籍圖錄所著錄的存世的經折裝古籍。(1)《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本圖錄收錄了大量的經折裝珍貴古籍,經統(tǒng)計共有129部,其中佛教經典109部,占84.5%。這對經折裝廣泛地使用于宗教經典提供了證明。(2)《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品圖錄》[9]著錄的五種經折裝古籍:①《崇寧藏》(長阿含經卷第五);②《妙法蓮華經》(七卷);③《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存七十九卷);④ 莊有恭奏折(滿漢文);⑤《藥師佛八如來來壇場經》(藏文)。(3)《歷代珍稀版本經眼圖錄》[10]著錄的一種經折裝古籍:《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 (二卷)。
文獻稱引的經折裝古籍。(1)李致忠《古書版本學概論》稱引二種:①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5)、唐代《入楞伽經疏》;②斯坦因《敦煌取書錄》所描述五代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印本經折裝佛經。(2)《插圖本中國圖書史》[11]所引同上。(3)《中國典籍史》[12]所引同上。 (4)《校讎廣義·版本編》[13]稱引二種:①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75)、唐代《入楞伽經疏》;② 昌彼得《版本目錄學論叢》:《唐代圖書形制的演變》中所舉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及美國學者卡特所談到的“一部刻印簡陋的小佛經”。
可見,學者們引述的古代書籍使用了經折裝的,也只有佛經。中國古代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的圖書中,經折裝只在子部的一個小類中得到部分使用;經、史、子、集四大部類的書籍中如此鮮見的經折裝這種特殊的裝幀形制,能把它當作卷軸裝向冊頁裝的過渡形式嗎?能將它置于和卷軸裝、蝴蝶裝等其他古籍裝幀形制一樣的歷史地位嗎?顯然不能。李致忠先生在其《簡明中國古代書籍史》中指出:“五代以后,雕印佛、道兩家的單經、大藏,采用經折裝的比比皆是?!边@句話其實正是我們所認為的經折裝只是在宗教經典中得到運用這一結論的注腳。李先生緊接著說:“可見在中國古代典籍的裝幀形制中,經折裝流行的時間是很長的,也是很普遍的?!钡谂e例時卻只能舉出“碑帖裱本”、“奏折”及舊中國童蒙練字用的“白折子”三種。此三種充其量只可算作古代文獻,而非古籍,已如前論。
另一個明證是敦煌文獻。目前學術界已經較普遍地承認敦煌文獻基本上反映了公元4世紀至9世紀古代中國圖書的基本面貌,當然也包括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但是敦煌文獻中絕大多數(shù)的古籍文獻均采用卷軸裝,所以敦煌文獻又被稱作“敦煌卷子”。經折裝的文獻在整個敦煌文獻中所占比例是小之又小。這充分說明:在公元4~9世紀,中國古籍的主要的、通行的裝幀形制一直是卷軸裝。這一點亦有《大唐六典》、宋代歐陽修《歸田詩話》、元代吾衍《閑居錄》、明代高士奇《天祿識余》等相關記載為證,因人所周知,茲不贅述。
綜上,筆者認為,經折裝起源于佛經,主要應用于佛教典籍。它并不是中國古籍裝幀形制由卷軸裝發(fā)展到冊頁裝的過渡形式,而只是以佛經為主的宗教典籍的一種特殊的裝幀形制。
[1] 謝灼華.中國圖書史和圖書館史[M].武漢: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1984:81.
[2] 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編[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97.
[3] 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李永祜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213.
[4] 霍松林.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詞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20.
[5] 許振東.學生實用水滸傳辭典[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115.
[6] 徐憶農.什么是古籍[J].圖書館學刊,2008(1):7-9.
[7]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1937.
[8] 陳傳萬.魏晉南北朝圖書業(yè)與文學[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100.
[9] 任繼愈.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品圖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10] 吳希賢.歷代珍稀版本經眼圖錄[M].北京:中國書店,2003:59.
[11] 肖東發(fā),楊虎.插圖本中國圖書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7.
[12] 李致忠,等.中國典籍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3.
[13]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M].濟南:齊魯書社,199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