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詠江
6月28日至29日,由臺灣維新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協(xié)辦的兩岸關系研討會在香港舉行。這是謝長廷個人第二次“登陸”,也是首次紅綠之間以學術探討形式展開對話,無論是會議形式或內容都呈現出諸多特點。對此,民進黨內雖然依舊看法分歧,但支持者的聲音明顯蓋過反對者的批判,不僅影響到謝長廷與蘇貞昌、蔡英文的競合關系,也在客觀上形成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開放的有利氛圍,更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起到一定的鞭策效果。
一是會議形式精心準備。為最大限度地展現交流的誠意,此次會議的舉辦方與參與者都做了精心準備。其一,與謝長廷上次“登陸”舉行閉門會談不同,這次以公開研討的方式接受媒體檢驗,既可避免黨內給其扣“紅帽”,也可以讓民眾思考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否符合時代潮流。其二,地點選在香港,也有多重意涵。相對于在祖國大陸與臺灣舉行,與會雙方都不會有太大壓力。而且,紅藍曾在香港達成“九二共識”,成為國共兩黨及兩岸關系發(fā)展的里程碑。舉辦方選擇在香港展開學術對話,彰顯此次會談對民共兩黨及兩岸關系的重要意義,象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邁入新的時代。其三,紅綠都高度重視。祖國大陸給足面子,除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出席并主持會議外,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也以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身份與會,上海臺研所、廈門大學臺研院、南開大學臺經所等涉臺智庫都派人出席。前香港特首、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董建華在會前宴請謝長廷等與會人士,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則在會后與謝長廷見面。臺灣綠營也不遑多讓,派出史上交流規(guī)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代表團。隨行民進黨民意代表有陳節(jié)如、許添財、邱志偉、陳歐珀、管碧玲、許智杰、李應元、趙天麟、姚文智等9人,不僅有謝系大將,還有新系、“獨”派等跨派系代表,占到民進黨民意代表總數的1/5,還有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及地方民意代表共30人,具有相當程度的民意代表性。
二是與會過程火花四濺。會議主題是“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包括城市交流、經濟、文化與社會交流4個部分。紅綠雙方暢所欲言,呈現出各自的差異。其一,基本立場交鋒。孫亞夫、余克禮在發(fā)言時都首先指出,因為民進黨并未放棄“臺獨”,所以這次會議的性質不是民共交流。新系民意代表邱志偉則挑明自己是“鐵桿臺獨”,呼吁大陸勿將“臺獨”打成罪人。其二,爭議兩岸交流失衡原因。謝長廷提出,目前兩岸交流面臨失衡狀態(tài),出現國民黨壟斷話語權、兩岸交流的利益分配優(yōu)勢偏向特定族群等問題。余克禮則脫稿回應,祖國大陸早就提出“寄希望于全體臺灣同胞”,絕對不是只跟國民黨交往。余克禮強調,兩岸交流一向是敞開的,有不少民進黨人士都想參加海峽論壇、國共論壇,但民進黨及現任黨主席蘇貞昌都拒絕,參加者還會受到處罰。其三,爭論兩岸經貿發(fā)展影響。前臺灣大學教授林向愷質疑臺灣經貿過度依賴大陸,會使得臺灣產業(yè)空洞化,勞動待遇條件下降。對此,祖國大陸學者接連質問,“若真是如此,為何韓國不怕”,“如果有磁吸效應,為何民進黨又支持加入東盟”,暗批綠營是“反中情結”作祟。
三是會談形成文字共識。雖然會議火花四濺,但無礙交流氛圍,紅綠雙方還首次達成3項書面共識。其一,兩岸同源同文,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臺灣各政黨、團體及民間團體的參與,有助于全面反映臺灣民意,穩(wěn)健推進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兩岸政黨均應認識到,擺脫對立沖突,開展平等協(xié)商,推進雙方交流,為兩岸人民和國際社會所樂見。其二,兩岸交流應讓廣大人民受益,任何協(xié)議應平等協(xié)商、互惠互利,符合人民需求,特別要重視基層民眾的利益與合理關切,以利于維持兩岸關系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其三,迄今兩岸“兩會”已簽訂19項協(xié)議,目前兩岸協(xié)商已進入深水區(qū),彼此差異并未解決。兩岸應面對歷史、正視現實,尊重民意與增進人民福祉,推進政策創(chuàng)新,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發(fā)展。
一是部分新系、游系與“獨”派成員批評謝長廷關于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議的談話。針對謝長廷在研討會上聽到祖國大陸對臺讓利比世貿組織更優(yōu)惠30%,“應該放鞭炮才對”的言論,民進黨新系民意代表段宜康諷刺稱,“照謝長廷的講法,我們在‘立法院’對服務貿易的抨擊,是受了國民黨的蒙蔽,才沒能體認中國讓利的善意”。即便謝長廷發(fā)表聲明報道“斷章取義”,段宜康仍批評謝長廷沒有點出問題的癥結。新系臺北市議員梁文杰也質問謝長廷,本黨在“立法院”打架打得這么辛苦,大家都是傻瓜么?游系民意代表林佳龍認為,“中國對臺灣所謂讓利的說法,是其統(tǒng)戰(zhàn)手法”。深綠的“中社社長”劉曜華則抨擊謝長廷曾擔任過重要黨公職,卻草率提出所謂30%讓利,不說清楚這個問題,算失格。前“考試院長”、“獨”派大佬姚嘉文更放言,謝長廷的言論已背叛民進黨,“謝長廷若離開民進黨,我就放鞭炮”。姚嘉文表示自己無法接受“兩岸同源同文”的結論,“謝長廷講的口氣很像共產黨在講話一樣”。
二是謝系宣揚會談價值、營造輕松氛圍。其一,謝長廷回擊“獨”派批判。謝長廷強調,“正常交流不代表就是投降或被‘統(tǒng)戰(zhàn)’”,并稱自己此行取得三大突破,包括“首次公開關心臺商”、“與大陸交流中講出自己的主張與想法”、“向大陸反應出民間與基層的意見”。謝長廷還輕松表示,很樂意與黨內同志分享與共產黨打交道的經驗。其二,謝系成員積極跟進支持。與首次“登陸”之行謝系內部浮現反對聲音不同,這次謝系成員大都積極跟進。除謝系大將李應元、管碧玲、趙天麟等人全程隨行之外,謝系子弟兵莊瑞雄、阮昭雄及數位桃園縣議員都在謝長廷返臺時提前主動接機。趙天麟表示,這次雖不算正式民共交流,但有實質意義,為未來民共交流暖身。臺灣維新基金會學術顧問謝敏捷表示,謝長廷此番“登陸”把紅綠之間的交流向前再邁進一步。
三是黨內大多肯定謝長廷促進紅綠交流的努力。其一,蘇貞昌、蔡英文柔性肯定。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表示,“長廷兄很早就有告訴他有這趟香港行”,“應該肯定用積極自信態(tài)度與中國交流”。蘇貞昌還為謝長廷緩頰稱,謝長廷關于服務貿易協(xié)議的言論已經做出聲明,并不違背民進黨既有立場,“我們就不要在此打轉”。蔡英文雖未發(fā)表看法,但親蔡勢力都鼓勵謝長廷。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羅致政認為,“謝長廷關于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議‘放鞭炮’言論被誤解”。民意代表蔡煌瑯則稱,“謝長廷踏出這一步非常不容易,大家應該要鼓勵支持”,“謝長廷是有大智慧的人,會力保臺灣利益,也會為民進黨在兩岸交流中走出另外一條路”。其二,黨內呼應者眾多。代表陳菊勢力的民意代表李昆澤表示,謝長廷試圖以“憲法各表”作為民共交流起點,創(chuàng)造出面對面的交談空間,要予以肯定。此前質疑謝長廷首次“登陸”的前民進黨民意代表林濁水改變態(tài)度,稱“比起上次的‘開展之旅’,謝長廷這次務實百倍”。前民意代表郭正亮表示,這是臺灣政治人物首次如此直白在大陸說出兩岸真實現狀,已經挺住臺灣人的底線。民進黨創(chuàng)黨黨員尤宏表示,謝長廷為民進黨試水溫,是先驅者,等于在為民進黨重返執(zhí)政盡一份力,實在“想不出有反對謝長廷的理由”。中執(zhí)委洪智坤稱,謝長廷的表現可圈可點,民共交流凸顯兩岸差異,具有戰(zhàn)略價值。
一是為未來民共交流創(chuàng)造可能性。此次會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共交流,祖國大陸是以學術機構和學者的名義進行,謝長廷也沒有獲得民進黨中央的授權。由于民進黨并未放棄“臺獨”立場,因此目前并不具備民共對話的條件。但是,祖國大陸歡迎與島內各界展開交流,當然包括獲得島內45%民意支持的民進黨。要民進黨放棄“臺獨”并非朝夕之事,必須通過民間交流,逐步增進雙方理解,去除敵意,進而在反對“臺獨”、堅持“一中”上形成相對一致的看法,民共雙方才有正式對話交流的基礎。
二是牽動民進黨內權力之爭。首先,為謝長廷個人取得黨內“兩岸話語權”奠定地位。由于“臺獨”黨綱及“臺灣前途決議文”所確立的民進黨既有主流兩岸論述無法獲得多數選民信任,更自外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主流,謝長廷不僅提出“憲法一中”,此次更務實推動民共交流,為民進黨突破困境創(chuàng)造一定空間,也將自己的支持對象從謝系成員擴大到黨內其他派系的開明人士,奠定其在兩岸論述這一民進黨短板上的制高點。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6月27日調查,島內民眾認為最適合代表民進黨與祖國大陸交流的人選中,謝長廷的支持度為63.5%,其次為陳菊的53.4%、賴清德的51.5%、蔡英文的51.4、蘇貞昌的47.3%。其次,為蘇貞昌、蔡英文權力之爭注入新的變量。蘇貞昌與蔡英文圍繞2016年大選提名的較量一直是民進黨內權斗的主線。在謝長廷此行之前,蘇貞昌并不愿意多提兩岸政策,只想確保成功連任2014年黨主席,并充分利用“獨”派牽制蔡英文在兩岸論述上的優(yōu)勢。而蔡英文與謝長廷的兩岸政策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讓謝長廷直面“獨”派反彈,在不傷及蔡英文的情況下助其兩岸政策探路,逼蘇貞昌回到兩岸論述戰(zhàn)場,進一步形成蔡英文謝長廷聯(lián)手對蘇貞昌的局面。
三是促進民進黨調整對兩岸交流的態(tài)度。首先,民意支持紅綠對話施壓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6月27日公布的“民共對話與互動”的調查結果,民意對民進黨智庫與祖國大陸學術界智庫共同舉辦兩岸關系論壇的支持度為56.9%,對民進黨與共產黨共同舉辦兩岸關系論壇的支持度也達51.9%,顯示主流民意期待民進黨有更加開放的兩岸政策。同時,謝長廷此行帶領多名民意代表,未來這些支持民共交流的人,可以將本次會議經驗在黨內專門討論兩岸政策的“華山會議”上交流,從而起到促進民進黨開放兩岸政策的正面作用。其次,會議氛圍有助于后續(xù)交流的進行。民進黨對祖國大陸長期抱持高度敵意,經常惡言相向,不利于雙方理性交流,但此次會談,有火花沒火氣,有交鋒但不交惡,既呈現出異見,又體現出寬容,雖未上升到民共對話層次,但已經為紅綠對話打開一扇窗,也為后來人提供交流樣板。
四是對國民黨大陸政策起到鞭策效果。首先,謝長廷明確提出建立紅綠平臺納入多元聲音。會談中,謝長廷反復提到的是“兩岸交流偏聽偏頗,導致民進黨反彈很大”,暗指“如果有紅綠平臺,啟動溝通,民進黨不見得會再逢兩岸協(xié)議必反”。這意味著,隨著紅綠對話的開展,兩岸后續(xù)談判將納入更多對話者的聲音,將敦促國民黨當局更加積極完成兩岸后續(xù)協(xié)商。其次,謝長廷再提“憲法共識”嘗試建立民共交流基礎。謝長廷提出“三個共同”尋找兩岸連接點,強調兩岸人民應“創(chuàng)造共同記憶,共同面對世界,建立命運共同體”,兩岸“可以沒有共同的過去,可以有相同的未來”,“憲法是兩岸的連接點”??陀^上,將促使國民黨更加明確國共交流的“一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