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覺堂主人
昔日商賈云集、車水馬龍的古鎮(zhèn),如今大多漸漸沉寂。歷經千年的各地古鎮(zhèn),大多已經或正在啟動修復工程。復蘇,成了古鎮(zhèn)共同的追求與向往!
吳冠中作品 《水鄉(xiāng)》
那古色古香小巷彎彎的青石板、那小橋人家,枕水木樓,排列的烏檐青瓦、還有那古老民宅戶牖上殘缺的雕花和班駁的油漆;那縱橫交叉的小河,碧波上輕搖的小舟;還有那一間間鋪子上散發(fā)出來的江南風味小吃氣味……這些富于江南水鄉(xiāng)風景,更帶著夢幻色彩,空靈而迷離,時時留戀在夢中,讓人難以割舍。古鎮(zhèn)歸來話風水,是什么造就了燦若繁星的中國古鎮(zhèn)文化,讓人沉醉的是古代地理師營造獨特的風水環(huán)境,造就了因鎮(zhèn)而生的杰出人物。
古鎮(zhèn)產生的原因各異。有的是因戰(zhàn)爭城防而建,有的是因水路或陸路交通而立,有的是因望族聚落而成。但是今天,這些面貌不同的古鎮(zhèn)卻呈現出相同的安閑,它們的節(jié)奏跟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形成了鮮明對比,很容易讓人感受到昔日依附其上的繁化時尚,并從那種慢悠悠的氛圍中體驗到遠古先民的博大與包容。
引領中國風水思想發(fā)展的經典著作《葬書》有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币虼耍沛?zhèn)建設的特別之處便在于建設歷史上藏風聚氣的風水之妙。古鎮(zhèn)風水透露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包含著人們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也寄托了在神秘的自然力之中,人們面對命運叵測時,生出的由衷的祈福。
風水的思維和傳統(tǒng)在古鎮(zhèn)生活中處處落下了痕跡。這些痕跡經過歲月的洗滌之后,一些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一些流傳成為令人們體味舊時生活的生動的歷史故事。無論哪一種,都能幫助我們比較容易地以整體的眼光來觀察古鎮(zhèn)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古鎮(zhèn)人在此環(huán)境中形成的基本生活理念。
清華大學建筑學系教授樓慶西先生在其有關著作中談到:古建筑在根據風水學的方法選擇環(huán)境時,一般從四個方面考察,即覓龍、察砂、觀水和點穴。
兩山夾一江
玉帶纏腰
二龍搶珠
在風水學中,“龍”就是山脈。從原始人類開始,生活就離不開山,對于山的崇拜和信仰也成為人類對自然崇拜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耙掿垺奔磳ど剑瑢ど绞紫葟纳矫}的出處開始,古人認為那里是祖宗居住的最高處。尋到山脈還得要看山之形勢,總的來說以群峰起伏,山勢奔馳為好,認為這種山勢為藏氣之地。
“察砂”中的“砂”即主山脈四周的小山。在主山的兩側有小山相擁,能遮擋住外來惡風,增加小環(huán)境的氣勢,在前面不遠處還有低平的迎砂,這也是貴地的象征。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是風水學將砂山與象征著方位的神獸相聯系的說法,這樣的地形就是覓龍察砂的理想環(huán)境。
坐落在四川東北部的閬中古城歷史悠久,戰(zhàn)國時為巴國國都。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閬中風水奇特,城周群山環(huán)繞,北有盤龍山相擁、南有錦屏山護衛(wèi),東有大象山蜿蜒,西有馬象山襯景,之中七關相連。古城依山傍水,依照風水學的理論,正是形成了一幅“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服”的山、水、城融為一體的極佳的風水格局。因此,據一些報章刊載:“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閬中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風水古城?!?/p>
浙江蘭溪市諸葛村是諸葛亮第28代世孫寧五公選中的定居聚點。清朝,諸葛族人所著《高隆族居圖略》中對諸葛村的好風水進行了專門描述,直到今天還能對照其了解村外現狀。
作為村子祖山的峴峰迤邐奔騰,斷而復起為寺山,居于北而成為村子的少祖山,其東西各有護砂自北向南蜿蜒,兩砂之間有寬70米的谷地,其前近有案山桃源山,遠有朝山烏龍山。村東護砂之外有石嶺溪源自北角山脈而曲折向南,村之西有高隆市路。諸葛村就選擇在這塊四望四合的寶地之中,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全村的主要建筑大公堂正位于這寶地的中心穴位上。
左圖 風水聚落的三種形式 繪圖/唐曦右圖 黃龍溪水碼頭
單有龍砂環(huán)繞的環(huán)境還不夠,還必須觀察水的狀況。在長期的農耕時代,古鎮(zhèn)人們將水視作福之所倚、財之所依,所以風水學中把觀水視為比覓龍更為重要的內容。觀水首先看“水口”——即這個環(huán)境的水的入口處與出口處,在風水學看來,水來處要開敞,水去處宜封閉,這樣才能留住財源。觀水還要看水形,“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彎環(huán)曲折,水格之貴。直來直去,下賤無比”。
黃龍溪碼頭民國《華陽縣志》載;“油子河下段,源于走馬河四分支,在筑斷堰與柏條河匯后,通稱府河?!备舆叺狞S龍溪就是在繁榮的府河航運業(yè)推動下建立、發(fā)展的。它處在府河與鹿溪河的交匯口,河面寬闊;水勢平穩(wěn),是天然碼頭,從成都來的下水船和從重慶、樂山來的上水船多在此停泊過夜,加上本地的運送牧山特產的船只,使黃龍溪河面帆檣如林。
西遞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黔縣城東8公里處。古時,西遞村曾被稱為“西川”、“西溪”。皆因村中環(huán)繞的兩條河水流勢由東向西而得名。
三條溪流從村北村東進入,流經全村在村南會源橋處匯聚,這里即是村子唯一的進出要道,形成風水極佳的“金城環(huán)抱”形勢。村子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大道為主架,大多數住宅鄰水而建。
據西遞村中《胡氏宗譜》記載:北宋年間,胡氏五世族胡士良途經此地,見山青水秀、環(huán)境適宜,便請來風水先生做了詳細的測算。根據指點,村址選在一塊寬闊的三陽之地,在村西設有水口,整個村落仿船形而建,寓“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經,大吉大發(fā)”。
南方絲路以成都為起點,西路從邛崍平樂向雅安、西昌進入云南,東路則從水路沿府南河入岷江順流而下,至宜賓入滇。黃龍溪古鎮(zhèn)就是府南河下的第一個水碼頭,界于雙流、彭山、仁壽三縣之地,距離成都僅40余里。
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之際,有黃龍在溪水中靈現,九日乃去,預示天降祥瑞,真龍下凡。黃龍溪由此得名,所謂“黃龍渡青江,真龍內中藏”。清清府河與鹿溪河在古鎮(zhèn)緩緩交匯,留駐過往舟楫,集散四方財富,小鎮(zhèn)一統(tǒng),偏安一隅。盡管蜀國的龍君之象給古鎮(zhèn)增添了幾分王氣,但黃龍溪真正的魅力在于她的恬淡清幽,在于千百年來天府平原上永恒的田野氣息和碼頭盛景。
石徑、木屋、古寺廟;枯樹、老酒、水碼頭。黃龍溪是簡單的,簡單得讓你一眼就能穿過歷史的煙云,記憶出平常而又濃烈的小鎮(zhèn)風情。七條古街,青石蜿蜒,歲月流痕,低徊無語,這一條條石板路,走過屯兵牧馬山的蜀國軍隊,走過農民領袖張獻忠的浴血鐵騎,偶經戰(zhàn)火的黃龍溪在不經意間暗淡了刀光劍影,荒冢孤魂。但是,古鎮(zhèn)中鱗次櫛比的廊樓和店鋪卻把亙古未變的繁榮延續(xù)至今?!叭沼星斯笆?,夜來萬盞明燈”,行商坐賈們囊中銀兩的碰擊,府河碼頭夜半客船的鐘點,交織著鄉(xiāng)儒學究的吟哦,陪伴著尋常人家的書聲,構成了古鎮(zhèn)迷人的夢中故園。
在三縣交界,商賈云集的黃龍古鎮(zhèn),曾是難以管理的行政飛地,俗話說:船在開,水在流,無娼無盜不是碼頭。但是,黃龍溪碼頭的人們,長期固守傳統(tǒng)道德倫理,誠信力行,難能可貴。古鎮(zhèn)的空間布局,內涵了極大的暗示力量,如影隨形的寺廟好似靈魂的守望者與審判者,非份之想,焉能放縱!
黃龍溪因龍得名,因龍而靈,龍佛、龍寺、龍燈、龍舟,構成豐富多彩的龍文化主題。俯瞰黃龍全鎮(zhèn),形態(tài)竟然酷似一條龍舟,洶涌的岷江經過都江堰的灌渠,在這里漿聲搖夢,又順著府南河舟行千里,回到岷江,歲月在黃龍溪古鎮(zhèn)的顧盼一留,定格成天府的千年櫥窗。
民以食為天,成都平原的富庶源于農耕的收獲,隨著歷史變遷,現代城市的氣息中似乎很難找到耕讀的影子,周末出去看看連片的油菜花都成了自駕車的奢華。紛繁的嘈雜中,離成都僅五十余公里的大邑安仁還保留著田園與莊園的形局。
安仁古鎮(zhèn)以劉文采莊園聞名,從旅游開發(fā)看,這里是中國最早的旅游開發(fā)地,上個世紀70年代,莊園內的收租院泥塑作品因為全面反映民國時期的階級對立,成為政治教育的典型,全國無數的人群摩肩接踵,參觀劉文采家族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與剝削,莊園成了時代的符號,銘記在人們心中。今天,當你再次走進這久違的深宅大院,與想象中的豪宅略有不同,門樓的裝飾中西合璧,各種道教符號,民間吉祥符號充斥其間,但是主體框架又是券拱,廊柱等西洋形式,作為川西的莊園主,骨子里的農耕情懷加上對近現代開放世界的向往,拼合成為華麗繁雜的風格。
這個占地15余畝的大院布局十分凌亂,朝向不一,形狀有方形,三角形或者多邊形,似乎不合情理,原來劉氏莊園并非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修建,而是在家族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兼并周邊農戶,蠶食他人田地連接而成,莊園的結構中,居住,收租,加工等功能合其一,體現了田園莊園的形態(tài)特征。
安仁古鎮(zhèn)似乎找不到鎮(zhèn)的感覺,一棟棟私家宅院是古鎮(zhèn)的主題,院落的擺設略現冷清,引導你在環(huán)顧中尋找一個個傳奇。劉氏莊園的價值也不在于豪華和規(guī)模,而在于生動反映了一個家族的興衰,堪稱川西民國社會的縮影。劉氏家族中,最為顯赫的還有他的侄子劉湘和弟弟劉文輝,兩大軍閥在四川的權利爭奪中勢力消長,尾隨者山頭林立,小小的安仁古鎮(zhèn)號稱“三軍九旅十八團”,田園中的聚邑匯聚了一方軍事的風起云涌,在全國絕無僅有。劉氏家族頗具爭議,軍閥、豪強、地主、黑社會,一個動蕩社會凸現出多棱的一面,今天的大多數居民對往事已經記憶不清,只有劉文采當年捐贈修建的中學還體現出對“仁者安仁”的解讀。一個家族的變遷濃縮在百年安仁的中國風云中,讓游客觸摸。
蜀中望邑,仁者安仁。走出公館,望著無垠的綠色田野,你才會從沉重的歷史回到現實,去理解鄉(xiāng)村中蜀中“大邑”的含義,從安仁繼續(xù)西行,便到了鶴鳴山景區(qū),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小小的鶴鳴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蜀人重仙”是古老的傳統(tǒng),但為何在這里成為道教仙山的源頭,也許與大邑的富庶滿足,仁者寬厚緊密相連,鶴鳴山形似仙鶴,輕盈飛翔,符合中國傳統(tǒng)仿生學原則,山川之間,鶴壽吉祥,在千古“道源”之地,再仰望號稱“成都第一峰”的西嶺雪山,遠足戶外,回來閑座于公館的愜意之中,忘卻時間的沉重,獨享天府古老與時尚的邑聚之樂。
古鎮(zhèn),像一個美麗善良的天使,順著歷史時光的隧道,攜帶著希望,祥和、繁榮,笑容滿面地從遠古向我們走來,歷盡滄桑;而今,她懷揣著凄清、沉郁、憂傷,步履蹣跚地向未來歲月的深處走去,前程昭昭……
多少魂牽夢繞的游子曾滿懷深情地返回故里,徘徊于斯,難解情結。當人們駐足于每一塊古老的桑梓地,置身于一片狼藉的瓦礫時,惟有輕撫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凝神于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透過那盈眶的淚珠,放飛那悠遠的遐思,方能再現古鎮(zhèn)昔日的芳容……
因旅而發(fā)的古鎮(zhèn)新城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們之所以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目前國內古鎮(zhèn)的發(fā)展與變化已經證明了這位先哲的論點:無論集鎮(zhèn)與鄉(xiāng)村,路變寬了,水變清了,古鎮(zhèn)變美了、變亮了、變綠了,游人多了,名氣大了,集鎮(zhèn)繁華了,整個古鎮(zhèn)神清氣爽起來……一幅產業(yè)發(fā)達、特色鮮明、居民富裕、文化深厚的21世紀 “清明上河圖”愈發(fā)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