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俄羅斯》記者 卡捷琳娜·拉別茨卡婭 《環(huán)球時報》記者 谷 棣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拉佐夫簡介謝爾蓋·拉佐夫(生于1953年)自2005年期擔任俄羅斯聯(lián)邦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謝爾蓋·拉佐夫于1975年畢業(yè)于蘇聯(lián)外交部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曾在蘇聯(lián)駐中國商務代表處以及蘇共中央國際部工作。自1992年起開始從事外交工作,曾先后在俄羅斯外交部中央辦公廳和不同駐外機構任職。曾任俄聯(lián)邦駐蒙古國(1992-1996年)和波蘭大使(1999-2002年),以及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2002-2005年)。獲得經濟學副博士學位,以及特命全權大使外交官銜。多次榮獲國家獎勵。掌握英語、中文和波蘭語。已婚,育有一女一子。俄羅斯聯(lián)邦駐華大使謝爾蓋·拉佐夫(Sergey Razov)對俄中關系、日本領土訴求以及自己對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印象進行了一一闡述。俄中合作有兩項優(yōu)先事項問:您認為,目前俄中關系的發(fā)展呈現出哪些特點?答:在不以任何方式貶低與其他國家關系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我們有理由來指出俄中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獨特性。首先,這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國家。一個擁有最廣闊的疆域,而另一個則擁有最多的人口。兩國均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核國家。我們互為鄰國。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俄羅斯則是世界自然資源的寶庫。其次,兩國的伙伴關系是基于(理論上和實踐中)平等互利原則而建立起來的,并具有高度互信的特點。俄羅斯和中國拒絕建立聯(lián)盟式的合作模式,并認為不應聯(lián)合起來針對第三方。我想指出的是,目前兩國關系具有完全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特點。雙方已從上世紀60-80年代的歷史中吸取了教訓。那時,雙方試圖教會對方如何闡述理論問題,以及選擇何種社會發(fā)展模式,結果不僅徒勞無益,還導致相互排斥。然而,如今兩國間的伙伴關系不再是依靠共同的理想,而是基于共同的利益。第三,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具有多方位和多層次的特點。兩國已形成元首定期互訪和在重要國際論壇“場合”舉行會晤的機制。每年都會舉行政府總理定期會晤,并形成了貿易、能源和人文領域3個政府副總理級別委員會的工作機制。此外,還成立了超過20個聯(lián)邦行政機構負責人級別的委員會和工作組。俄羅斯沒有與任何國家形成如此多層面的合作模式,或者只有德國例外。第四,2011年,俄中兩國雙邊接觸幾乎涵蓋所有關鍵領域和合作方向。根據當年兩國領導人的決定,俄中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表述中增加了“全面”一詞。問:在目前俄羅斯聯(lián)邦外交政策概念的背景下,兩國雙邊合作有哪些優(yōu)先事項?答:我會提兩項優(yōu)先事項。1年前,弗拉基米爾·普京在《俄羅斯與不斷變化的世界》一文中指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俄羅斯經濟之帆要乘上中國之風”,并表示需要“使我們的技術能力和制造能力更加匹配”,借助“中國的潛力促進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另一項優(yōu)先事項為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兩國在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成功協(xié)調立場。在當今動蕩的世界中,“熱點”地區(qū)不斷增加,新的威脅和挑戰(zhàn)頻繁出現,俄中兩國強調遵守國際法準則、加強聯(lián)合國的作用、呼吁通過和平外交途徑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是維護穩(wěn)定和保障國際安全的重要因素。問:中共十八大會議決議以及中國領導人換屆對俄中關系的連續(xù)性有影響嗎?兩國領導人是否會在2013年舉行多次會晤?答:中國不僅考慮到俄中關系的連續(xù)性,而且也考慮到俄中關系進一步深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曾經訪問過我國,與俄羅斯領導人舉行過多次會晤,并建立起必要的私人關系。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與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曾分別于2010年和2012年訪問過莫斯科,另一名高層領導人王岐山已經連續(xù)數年主管俄中政府間委員會貿易和能源分委員會中國方面的工作。因此,他們對俄中兩國協(xié)作的相關議題非常熟悉。即將卸任的中國領導人——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都將自己任內的最后一次正式訪問定在俄羅斯,這一點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雙方在2013年的互訪頻率不會低于往年。上半年,預計中國新一屆國家主席將訪問俄羅斯,下半年俄羅斯政府總理將計劃出訪中國,并參加俄中總理年度定期會晤。俄中邊界談判是典范問:俄中是否倡議借鑒歐安組織的成功模式加強亞太地區(qū)的安全和合作?答:建立亞洲“歐安組織”的任務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與相對同根同源的歐洲不同,亞太地區(qū)的政治、種族和宗教差別和矛盾巨大。從這一意義來說,亞洲現已形成的紛繁復雜的對話機制【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亞歐會議、亞洲相互協(xié)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東南亞國家聯(lián)盟地區(qū)(安全問題)論壇、東盟和上海合作組織】成為對區(qū)域性整合概念的一種替代。因此,上述所提到的亞太地區(qū)安全聯(lián)合倡議就成為安全不可分割性的理論基礎。說到建立地區(qū)性組織或論壇,就需要制定一套相互可接受的安全與合作原則。同時,相關國家應該確定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拒絕通過對抗以及犧牲鄰國利益的方式鞏固本國安全,并在非聯(lián)盟的法律基礎上就在亞洲建立開放、透明和公平的安全與合作機制問題進行協(xié)商。我們與中方共同提議在東亞峰會框架下以上述原則為基礎通過亞太地區(qū)安全與合作框架原則,如果各方能夠就此達成一致,將制定實施路線圖。目前,我們的倡議已得到包括東盟成員國在內的合作伙伴的響應。問:目前,在東北亞以及整個亞太地區(qū)都存在著許多領土爭端。東京是多項爭端的當事方,其中包括獨島(日本稱竹島)、釣魚島以及南千島群島問題。日本的領土訴求是否應成為亞太地區(qū)的單獨問題,并需要在國際論壇范圍內或利用該地區(qū)的“公共外交”力量集體解決?答:將雙邊領土爭端提到集體、國際或者地區(qū)的層面上,不利于尋求解決方案。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都是高度敏感的。實際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耐心和冷靜。俄中邊界問題的成功解決是基于平等、互讓以及有針對性地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xié)原則,這已成為解決領土問題的示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典范)。長達40年的談判最終于2004年以雙方簽署為此問題畫上圓滿句號的文件而結束。雙方劃定的4300公里長的邊境線成為互利合作的紐帶?!爸黝}年”活動令人難忘問:如今在國際交往中越來越多地使用到“軟實力”這個詞。請問,俄中關系發(fā)展是否也具有這一特點?答:在2012年6月舉行的駐外使節(jié)會議上,俄羅斯總統(tǒng)弗拉基米爾·普京特別關注在國外樹立我國正面形象的問題。目前,正在制定俄羅斯使用“軟實力”的政策理論。在中國已建成7家“俄羅斯世界”基金會俄語中心。2010年,位于北京的俄羅斯文化中心在俄羅斯總統(tǒng)的見證下正式成立。成立這些機構旨在擴大和深化兩國文化交流、提高雙方對彼此社會的興趣,以及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問:俄羅斯人對兩國互辦系列“國家”文化年、語言年和旅游年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請問,未來是否還將繼續(xù)舉辦這樣的活動?答:互辦主題年的做法最早開始于2006年在中國舉辦的“俄羅斯年”活動。當年,共有超過360個俄羅斯代表團訪問中國。2007年在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活動同樣規(guī)模宏大。在雙方互辦國家語言年(2009年-2010年)的過程中組織了很多令人難忘的活動。2012年是中國“俄羅斯旅游年”,前往俄羅斯旅游的中國游客人數因此同比增長了40%。今年將在俄羅斯開啟“中國旅游年”活動。未來,兩國可能將重點放在青年政策上。當然,這將由兩國領導人來決定。中國成就令人肅然起敬問:您已在中國生活多年。請問,給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答:我擔任駐華大使已有7年半時間了,我曾于上世紀70年代駐華,那時我已在中國生活了12年。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多樣化和豐富的國家。其歷史遺產、社會和經濟進步以及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很多人前往,令人印象深刻。所有這些再加上20世紀70年代中國給我留下的深刻記憶,就變得非常有意思。那時我剛剛從莫斯科的國際關系學院畢業(yè),被派往中國工作。當時,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毛澤東與其他第一代領導人還在世。服裝和食物供應困難,蘇聯(lián)大使館前的街道被改名為“反修路”(美國大使館前則為“反帝路”)。然而,現在的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在30年改革開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確讓人肅然起敬。本文刊載自《環(huán)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