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映雪 周成剛
難治性潰瘍是指經一般內科治療無效的消化性潰瘍,為一種全身性慢性疾病,其以反復發(fā)作節(jié)律性上腹部疼痛為特點,歸屬于祖國醫(yī)學“胃脘痛”范疇。中醫(yī)治療本病,歷來按辨證分型進行施治,然而一些患者效果不理想。近年來筆者根據中醫(yī)“久痛入絡”之理論治療本病40例,不論何種癥型,有無瘀血見癥,均佐以活血化瘀藥,療效顯著?,F報告如下。
1.1 診斷標準 根據實用《內科學》難治性潰瘍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經纖維胃鏡檢查確認,臨床主要表現:①曾在住院條件下一般內科治療無效,仍有腹痛、嘔吐和體重減輕等癥狀。②慢性潰瘍病頻繁反復發(fā)作多年,且對內科治療反應愈來愈差。
1.2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中住院患者28例,門診患者12例;病程3~5年6例,6~10年14例,11年以上8例;男28例,女12例;30歲以下6例,31~40歲12例,41~50歲16例,50歲以上6例;脾胃虛寒型25例,肝氣犯胃型8例,肝胃郁熱型5例,陰虛胃痛型2例。
1.3 胃鏡檢查 纖維胃鏡檢查示胃潰瘍17例,十二指腸潰瘍23例;潰瘍面最大2 cm,最小1 cm,其中多發(fā)性潰瘍8例。
1.4 治療方法 根據證型不同,選用性味辛溫或苦寒平之活血化瘀藥物,1劑/d,分3次溫服,療程4~5周。①脾胃虛寒型:黃芪建中湯加入姜黃、五靈脂、田七。②肝氣犯胃型:柴胡疏肝湯加入玄胡、生蒲黃、三棱。③肝胃郁熱型:化肝煎加入澤蘭、丹參、月季花。④陰虛胃熱型:養(yǎng)胃湯加用月季花、赤芍、桃仁。
1.5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體重增加,胃鏡示潰瘍愈合,追訪2年以上未復發(fā)。好轉:臨床癥狀消失,胃鏡示潰瘍愈合或趨向愈合,1年后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仍存在,胃鏡示潰瘍改變不明顯。
脾胃虛寒型25例,顯效23例,好轉2例;肝氣犯胃型8例,顯效6例,好轉1例,無效1例;肝胃郁熱型5例,顯效4例,無效1例;陰虛胃痛型2例,顯效1例,好轉1例。本組40例中顯效34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
活血化瘀法是祖國醫(yī)學中一項獨特有效的綜合療法,向來受歷代醫(yī)學重視而廣泛用于臨床。筆者多年來靈活運用此法治療頑固性疾病,大多療效頗佳,尤其在治療潰瘍病中體會尤深。筆者臨床治療潰瘍病,佐以活血化瘀藥物幾乎占90%左右,與單純辨證論治者對比,治愈率顯著提高,在肯定佐以活血化瘀治療本病療效的同時,也肯定“久痛入絡”的理論是正確的。
有文獻報告,選用纖維蛋白溶解(簡稱纖溶)作為觀察慢性胃脘痛的指標,對中醫(yī)“久痛入絡”的理論進行研究和探討,結論是消化道黏膜在正常情況下纖溶活性極低,在消化道病變時纖溶亢進,纖溶亢進的原因就消化道潰瘍而言,病變本身所造成胃微小血管血流障礙,血管的充血和血栓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活性增多,由于組織活性的過多釋放,當被激活的纖溶酶過剩時,則增加血管滲透性或通過不斷激活補體系統引起白細胞趨化,血管滲透性增加,溶酶體釋放,組織損害,血凝增高,血管炎癥增劇等使黏膜病變惡化,從而病變遷延不愈,認為此與中醫(yī)久痛不愈必有瘀血阻滯經絡的說法相類似。同時進一步研究表明,血瘀組纖溶活性較血瘀兼證的單純組顯著提高,病程長的病例纖溶活性與健康對照組相比也顯著提高,說明雖無血瘀兼證也有瘀血存在,這為“久痛入絡”之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
佐以活血藥有效的因素,根據國內外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資料總結,為活血化瘀藥能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學性質,促進增生病變的轉化和吸收,從而可改變潰瘍造成胃微小血管血流障礙,使纖溶活性降低,對潰瘍病的愈合起了主導作用,因此筆者認為難治性潰瘍采用上述療法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