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顧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護理應對策略
王秋月
目的 探討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顧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護理應對策略。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 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展開調查研究, 內容包括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健康教育的需求及出院后患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等方面。結果 依據(jù)調查結果了解患者及患者照顧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情況, 從而制定并實施了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結論 根據(j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具體病情及對健康教育的需求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改善患者預后。
慢性心力衰竭;照顧者;健康教育需求;護理
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心臟產生了器質性或功能性的損傷而導致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發(fā)生障礙而引發(fā)的一系列病變, 在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最后階段,具有較高的致病率與致死率[1]?,F(xiàn)對平頂山市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職業(yè)病防治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展開調查研究, 了解患者及患者照顧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情況, 從而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7例, 女53例;年齡22~85歲, 平均年齡(56.5±10.8)歲;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及檢查確診, 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其中心功能分級為Ⅰ級20例, Ⅱ級35例, Ⅲ級45例, Ⅳ10例。
1.2 方法 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照顧者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可自行擬定, 大致方向為健康教育的選擇、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及患者出院后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等。在患者照顧者進行填寫前要向其講解問卷中各問題, 確保其對問題透徹理解, 然后完成調查填寫。當場發(fā)放問卷待被調查人員填寫完后當場收回。發(fā)放110份, 收回110份, 有效問卷答題率為100%。
2.1 患者照顧者選擇接受健康教育渠道 患者照顧者對健康教育學習方式來源廣泛, 110例患者照顧者中有93例選擇受主治醫(yī)師以及護理人員的臨床指導, 占84.63%, 92例患者照顧者受媒體、現(xiàn)場專家講座以及現(xiàn)場互動指導, 占83.5%, 55例患者照顧者選擇健康教育手冊閱讀, 占50.0%, 62例患者照顧者選擇相關書籍閱讀, 占56.5%。
2.2 患者照顧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 110例患者的照顧者中有105例需求相關疾病的介紹知識, 占95.5%, 有104例對治療效果較為關注, 占94.5%, 104例選擇治療方法, 占94.5%, 66例選擇飲食指導, 占60%, 64例選擇治療期間相關注意事項, 占58.2%, 72例選擇康復訓練指導, 占65.5%, 40例選擇疾病預防知識, 占36.4%。
2.3 患者出院后患者照顧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 110例患者的照顧者中, 直接到返院進行健康教育咨詢的有58例, 占52.7%, 通過電話咨詢的有101例, 占91.8%, 選擇約護士人員進行家訪的有55例, 占50%, 選擇閱讀健康教育手冊的有94例, 占85.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運動量受到限制、呼吸困難及全身乏力等癥狀, 此過程是一個不可逆的損害過程。在患者病情加重時需要接受住院治療, 待病情好轉后可出院在家中療養(yǎng)。而在患病期間, 患者的生理、心理上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困擾, 如身體活動受限、睡眠質量下降、心衰相關性抑郁、對診療的困惑等, 這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屬(照顧者), 在患者整個治療及護理中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其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 能夠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在患者病情發(fā)生惡化時能夠及時向醫(yī)療機構求助[2]。照顧者被鼓勵參加到患者的康復運動中去, 協(xié)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的自理, 改變其生活方式, 給予患者膳食搭配平衡營養(yǎng), 控制患者訓練運動量等, 給予患者心理上與情感上的支持。因此, 照顧者的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從本調查結果分析可知,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照顧者對于健康教育來源選擇較多樣化, 大多數(shù)患者的照顧者選擇向相關治療的醫(yī)護人員進行咨詢以及接受專家講座指導, 結果顯示患者及患者家屬對健康教育有極大的求知欲, 會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了解吸收, 并實施到對患者日常生活的護理中去;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中, 患者照顧者對相關疾病知識、治療效果、治療方法等需求量較大, 對飲食指導、治療期間相關注意事項、康復訓練指導及疾病預防知識的需求相對較少。表明患者照顧者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意識相對較薄弱些;在患者出院后患者照顧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中, 主要以向醫(yī)護人員進行電話咨詢及自行閱讀相關健康教育手冊為主要獲取知識渠道, 這就說明患者照顧者易于接受簡便經濟的較實用的方法[3]。
護理人員通過了解照顧者對健康教育的需求,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護理干預:①適當給予患者運動訓練 根據(jù)患者病情分級, 可適量安排患者進行日常護理運動, 以患者不感到累、機體無不適感覺為標準。②維持患者飲食平衡 膳食選擇富含維生素、熱量較低、富含蛋白質易消化的食物作為日常飲食, 少食多餐, 盡量避免患者過飽、食用具有刺激性及含鹽量較大的食物, 以維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酸堿平衡。③做好患者用藥工作 患者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時易引起毒副作用, 醫(yī)護人員在患者用藥前要向患者詳細講解用藥目的、用藥劑量及相關注意事項, 給藥期間醫(yī)護人員一定要密切關注患者機體的癥狀反應, 一旦發(fā)生反應異常應立即停藥, 并將用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及照顧者。④加強患者心理護理 向患者耐心講解病情,提高患者及照顧者對疾病的認知, 叮囑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為患者的不良情緒加重心臟負荷, 導致發(fā)生血壓升高、心臟衰竭及心律不齊等病癥, 加重心力衰竭的病情。
總之, 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 醫(yī)護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及照顧者對于健康教育的需求, 根據(jù)患者及照顧者的需求而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 并要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平時的預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 向患者及其照顧者宣傳健康教育知識, 促使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這能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 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 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具有較重要的臨床治療意義。
[1] 張傳鍇.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護理和健康教育.吉林醫(yī)學, 2010,28(12):121.
[2] 陳瑋.照顧者負荷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護理管理雜志, 2010,10(23):15.
[3] 董愛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家庭照顧者負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2,22(45):48.
467000 平頂山市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職業(yè)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