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穎
中國人對自然美的描寫始于《詩經(jīng)》,多以比興而與人的品德相比擬。自漢末至魏晉,自然則成為人的自覺的審美對象。自然美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在長期的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自然界成為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對象,人與自然逐漸形成一種審美關系。自然美是“人化了的自然界”與審美主體相契合而共處一種和諧狀態(tài)中呈現(xiàn)的一種審美狀態(tài)。自然美由客觀的自然物開啟一種有意味、有價值的“超然物外”的境界,以達到人與自然的相融合、契合,從而使自然事物的存在意義與人的存在意義相互顯現(xiàn),進而生成一個“意義世界”,呈現(xiàn)一種審美境界。自然生機勃勃:花開花落、鶯飛草長、秋蟲呢喃、斷垣殘壁,當它作為“人化自然”敞開時,是作為一個“意義境域”而與人“生命世界”相契合,構成一個新鮮活潑、自由自在的意義世界。這些課文以優(yōu)美語言描繪自然景物,構成意境優(yōu)美的自然美畫卷,或給人以悅目的山水自然圖畫,或給人以怡情悅性的審美啟迪,或開啟人的想象獲得審美陶冶。
語文是語言的藝術。漢語語詞及話語方式更能描畫繪景造境,詩性地表現(xiàn)作者心中之丘壑。小學生的認知、理解判斷、審美想象力、情感體驗、審美感悟能力正處在逐漸培養(yǎng)形成的初步階段,他們對于自然世界的理解認知,很難由藝術感知上升到心靈領悟。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小學生逐漸獲得對自然美的形式感知、體味,并通過這種感悟獲得審美啟迪,在審美欣賞中使心靈得到陶冶,以逐漸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應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小學語文課標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自然美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由文構圖,引導學生從優(yōu)美的語言去體味,通過藝術想象力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是語文課文自然美教學的起點
自然美以形式美取勝。在教學中應注重自然景觀形式美的構成要素分析。自然美其自然的形、色、聲、貌構成自然美存在的客觀前提。同時,其形式構成的對稱、均衡、對比、照應、和諧等內(nèi)在規(guī)律使自然美具有生動的形式美。由文構圖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生動的自然美圖畫,此乃構景。
自然美的形式美構造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藝術想象力,或圖畫,或聲音、姿態(tài)模擬,形成形象自然美的圖畫。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調(diào)動學生藝術通感能力。小學生藝術想象能力較弱,頭腦中由“文”轉化成“圖”的能力較弱。但相對于“讀文”而言,“讀圖”是小學生藝術感知的長處。借助生動圖畫(包括美術圖片、動畫)提供直觀的藝術形象,使其認知自然的形式美。教學中抓住“字眼”對色彩、聲音進行文本細讀,使學生一方面體會漢語描繪自然風貌的豐富性和漢語字詞意義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借助藝術“通感”體味藝術感知的豐富性和內(nèi)在相通性。小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較弱,相反,其感知覺能力是小學生認知外在世界和對象的主要方式。對小學生而言,這種藝術感覺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對自然美的形式美的藝術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其二,由景入境,引導學生在自然美中分析自然美的不同境界,注重其風格、格調(diào)的分析
自然美有優(yōu)美與崇高兩大類型。亦可更細分如秀麗、雋秀、清秀、秀雅、雄渾、雄壯、壯闊、雄偉、雄厚、雄奇等等的差異。亦有動態(tài)、靜態(tài)、動靜結合的呈現(xiàn)方式。教學中,在自然美形式分析中應引導學生去體味自然美的風格、格調(diào)的差異。
一方面認知自然美的多面性豐富性,體認自然美與人的生活的多方面的相關性。自然美的風格、格調(diào)是自然美的“自然人化”的精神化呈現(xiàn)方式,是以自然物與人和社會生活的異質(zhì)同構,而使自然物能象征人或社會生活的某些品質(zhì)、品行,從而啟迪人的德行、理想等等的培養(yǎng),即以其象征性凸顯其美學意藴,從而顯現(xiàn)自然物更為內(nèi)在性的審美價值。如梅的雅致高潔、蘭的淡雅脫清、松的蒼勁貞潔、荷的素雅廉潔。
另一方面,自然景觀的美與人的心境、情感、情緒、情趣具有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性。課文中的自然美創(chuàng)造與作者的審美心境和欣賞者的審美鑒賞有著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性。審美主體的情趣、志向、理想、情感等的不同,自然事物呈現(xiàn)不同的境界。正如梁啟超所言“‘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同一桃花也,而一為清凈,一為愛戀,其境絕異?!?/p>
不同作者面對同一自然景觀會運用不同的語言藝術意象予以表現(xiàn),這既可以反映作者的不同藝術品味和藝術表現(xiàn)能力,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內(nèi)在情感、心境、情趣與自然景物的相契合,才會有不同的自然美風格、格調(diào)的藝術表現(xiàn)。
其三,由境界而暢神,引導學生在美的欣賞中獲得身心陶冶,怡情悅性,從而不斷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宗白華先生論及晉人審美世界曾言,“晉宋人欣賞山水,由實入虛,超入玄境。當時畫家宗炳云:‘山水質(zhì)有而趣美?!娙颂諟Y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謝靈運的‘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髙世之態(tài)。茍中郞登北固望海云:‘雖未睹三山,便自然使人有凌云意’。晉宋人欣賞自然,有‘目送飛鴻,手揮五弦’,超然玄遠的意趣?!?/p>
現(xiàn)實中的人或沉緬于物質(zhì)功利,或被名利羈絆而不自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體味自然的玄遠、超絕,以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由心境與天地自然相契合。自然美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進入自然美的情境,體悟一種獨特的藝術審美境界。由境界而獲得怡情悅性,感悟自然美給人的啟迪,從而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品味,感悟生命的存在價值和自由自在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