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縣茶坑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和學者。他主要活動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那是一個危機四伏、國難重重的時代,也是我國志士仁人勵志救亡圖存的時代。其中,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慘敗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促使許多有志之士從對民族危機的反思與覺醒中發(fā)出了實業(yè)救國的呼聲。在這種形勢下,梁啟超在全國率先提出“智農工商”的職業(yè)教育思想,而后又參與創(chuàng)建了黃炎培發(fā)起成立的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并曾經任教其中;1922年,他應邀到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發(fā)表了題為“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關于職業(yè)教育的著名演說??梢哉f,梁啟超為我國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有比較豐富的職業(yè)教育思想,這些思想對于當前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梁啟超曾多次強調教育的宗旨在于廣開民智,養(yǎng)成特色國民,培養(yǎng)能自立于社會的才智之士。他一生致力于探索救國圖強之路,等身著作皆不外乎對國政民生問題的殷殷關切。早在甲午戰(zhàn)爭過后,梁啟超便在《請變通科舉折》中沉痛地指出,“凡國之民,都為五等:曰士、曰農、曰工、曰商、曰兵,士者學子之稱,夫人而知也,然農有農之士,工有工之士,商有商之士,兵有兵之士,故美國每年農產值值銀三千一百兆兩……而中國只值三百兆兩……今夫有四者之名,無士之實,則其害且至于此?!盵1]因此,特別強調要提高農工商兵的智慧和培養(yǎng)相關的才智之士。他指出西方國家正是靠制作器械以威懾諸國,借通商以開疆拓土,從而達到國富民強。認為在我國,“欲富國,必自智其農工商始,欲強其兵,必自智其兵始?!盵1]他還指出:“泰西民六七歲,必皆入學,識字學算,粗解天文輿地,故其農工商兵婦女,皆知學,皆能閱報。吾之生童無專門之學,故農不知植物,工不知制造,商不知萬國物產,兵不知測繪算學,婦女無以助其夫。”[1]認為我國應當汲取外國經驗,以培養(yǎng)“才智之士”為先,并認為只有依靠各種教育培養(yǎng)出各種實用的人才服務于各行各業(yè),才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才能立國家和民族興盛于不敗之地。為培養(yǎng)“才智之士”,梁啟超提倡興辦各種學堂,他指出“將率不由學校,能知兵乎?”“礦務學堂不興,礦師缺乏……能盡利乎?”[2]為此,他曾奏請“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2],學堂課程包括“格致、制造、農、工、商、兵、礦”[2]等,其范圍涉及諸多以培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為主的實業(yè)或職業(yè)性的教育。梁啟超曾有四年時間執(zhí)教于長沙時務學堂,在校期間他教導學生中西兼習,鼓勵努力鉆研各種學科,尤重實用之學。
梁啟超職業(yè)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注重人權。他認為,教育宗旨應當是注重教育的對象,以提高人的素質,并指出教育旨在培養(yǎng)有思維、有才德、有獨立人格的完整的人,而非古來即有的“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根深蒂固的“功利性”的讀書觀。他強調教育應當真正開始服務于人,而不是人做教育的奴役,時時日日單為教育而活。梁啟超在游歷西方各國之后,深深認識到,“生計界之競爭,是今日地球上一最大問題也。各國所以亡我者在此,我國之所以爭自存者亦當在此?!盵3]梁啟超還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國計民生、國民職業(yè)與民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論述,指出生計困頓、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是造成民德不興的根本原因,亦是影響國家生產力進步的關鍵。梁啟超曾大力宣揚著名的“生利分利”說,提出要使分利之國民變?yōu)樯畤?。由此,欲使全民皆為生利者,需發(fā)展全民教育,使人人皆受教育。在生利與分利者的轉化之間,成人勞動者及女子無疑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團體,于是,梁啟超開始將職業(yè)教育的對象投注到成人及女子。
在成人教育方面,梁啟超指出成人們早已踏入社會,不在校,不就學,其生利潛力及受繼續(xù)教育的可能性最容易被忽視。所以在《中國國會制度私議》一文中,他主張為成年人設置法政簡易科、師范簡易科、農工商學等各種簡易科。以使那些早年因各種緣由錯過讀書學習的成年人,有機會接觸新式教育,以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從而為國家和人民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梁啟超曾說“凡一國之人,必當使人人各有職業(yè),各能自養(yǎng),則國大治”[4],意在說明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憑靠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必能使受教育眾人人人得有職業(yè),人人皆能自養(yǎng)。這一點為今天的非學歷教育提供了典范,啟示我們,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不僅要從青少年抓起,更要大力培養(yǎng)早已流入社會,且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成人,積極開展夜校及函授教育等,使術業(yè)有專攻者更上一層樓,使學無所長者嫻熟一技。
梁啟超在遍游歐洲之后形成了重視女子職業(yè)教育的思想,認為歐美之所以國強,就是重視教育,重視開放女子教育。通過教育手段,使女子能就業(yè)自養(yǎng),同時也可使女子具有國家、民族的觀念,自覺地為社會盡自己最大的義務和責任。梁啟超曾不止一次公開發(fā)表演說提到,婦女并不是人們眼中的完全分利者,婦女們養(yǎng)育后代,主持家中生計都是生利之事。只是,相比于歐美,中國婦女缺少實業(yè)知識,而較少有機會外出謀生,參加社會職業(yè)。但是,通過教育,婦女可以擔任學校教師、商務會計之類的工作。他介紹泰西諸國“農、商、醫(yī)、律、格致、制造等,國人無男無女,皆可各執(zhí)一業(yè)以自養(yǎng)。而無或能或不能之別”。[4]由此說明,我泱泱中華亦十分有必要重視女子教育。他還根據婦女特點,為女子學校設計與職業(yè)有關的課程,把教育與婦女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點啟示我們在現(xiàn)在職業(yè)學校的興辦中,可以為女子量身定做一些類似于家事、室內教育的女子職業(yè)課程,甚至開辦專門的女子職業(yè)技術學校,根據女性特長,特設專業(yè)科目。
早在1896年,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系列文章,曾專文論述師范教育。在梁啟超看來,實施實業(yè)教育必須有堅強的師資作保障。他指出“師范學堂不立,教習非人”[5],更明言“中國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歸本于學校?!盵5]也就是說,只有廣興學校,大力培養(yǎng)“才智之士”,才能擺脫民族危機,達到國富民強。尤其是在教育事業(yè)亟待改革的緊急時刻,各級各類師資的培養(yǎng)顯得至關重要。他還從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首先設立師范學校,然后再在國內廣設大學,并取得興學成功的案例中,認識到師范教育是“群學之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基礎。梁啟超親自設計《教育制度表》,制定了從“尋常師范學校”到“高等師范學?!敝敝痢皫煼洞髮W”的比較完整的師范教育系統(tǒng),還在《教育政策私議》一文中指出教育管理和師資評估、考核辦法:“今中國不欲廣開學校則已,如其欲,則必當依如下之辦法:……每省置視學官三四員,每年分巡全省各學區(qū),歲遍。視學官之職,當初辦時,則教授辦法;既立校后,則查察其管理法及功課。教師之良者,學生之優(yōu)等者,時以官費獎賞之。”[6]并在主持湖南時務學堂期間,提出教師教學的組織及態(tài)度方法?!捌咴粯啡海瑯啡褐φn,俟數日以后,每月以數日為同學會講之期,諸生各出其札記冊在堂互觀,或有所問,而互相批答,上下議論,各出心得,其益無窮。凡會講,以教習監(jiān)之。”[7]梁啟超在師資培養(yǎng)方面事無巨細,一一論述,可見其對師范教育之重視,師范教育大興為各級各類實業(yè)教育提供良好的師資保障,更為當今職業(yè)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師資基礎。
梁啟超一生善變且多變,唯一不變的是他那顆永遠赤熱的愛國之心。他在學校教育中,首先強調的就是愛國教育。他認為學生在為學之初,就應該樹立正確的愛國人生觀。他曾教導學生說:“今二三子儼然服儒者之服,誦先王之言,當思國何以蹙?種何以弱?教何以微?”[8]意思是說,我們應時時刻刻將國家大義放在第一位,要常思國貧國弱之因,把自己的滿腔熱血貢獻給國家,以此來激發(fā)青年人擔當愛國救國的先鋒。除了愛國教育之外,梁啟超還教導學生要常思報社會之恩,青年學生應該審時度勢,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應該深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的境遇,“做現(xiàn)代一個有價值的人”。[8]即勉勵學生樹立對人類社會的責任觀。在對學生進行就業(yè)指導時,梁啟超認為,“凡職業(yè)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yè)沒有不是可敬的”。[9]要求學生要有敬業(yè)精神,同時,要養(yǎng)成一種對所從事職業(yè)的責任心,形成一種長久的樂趣,還要有樂業(yè)精神。梁啟超尤其強調樂業(yè),他認為教育事業(yè)全在喚起趣味,一定要樂在其中才能學有所成。梁啟超一生都在致力于將“敬業(yè)與樂業(yè)”精神融會貫通于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中,尤其以職業(yè)教育為甚,更是時時注重對所習專業(yè)的“敬”與“樂”。
梁啟超常言“教育事業(yè)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10]他曾經做過一個很詼諧的比喻:“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面所含一種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0了?!盵10]在梁啟超看來,“趣味”就是“快樂”“樂觀”“有生氣”,他甚至將“趣味”上升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來看待:“一個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沒趣的民族?!盵10]由此可見梁啟超對趣味主義學習法的極力推崇。為了促進學習者的效率,梁啟超在《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一文中,大談趣味法,更明言“趣味是活動的源泉”。[10]鼓勵職業(yè)教育者去探尋自己的趣味所在,并由趣味去深入學習。對于如何保持趣味,梁啟超認為,這需要通過趣味教育來解決。也就是說,人們的生活趣味和審美感覺并不是自發(fā)產生的,而是要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訓練,通過相應的手段,引導人們正確地進行審美活動,使生活充滿情趣,使沒趣也變?yōu)橛腥?。在梁啟超看來,“趣味”的有無和高下都與趣味教育息息相關。在職業(y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雙敏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對善于傾聽的耳朵和一顆永遠充滿熱情的心。只要趣味常在,學習的動力便不會減,學習也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作為“五四”時期思想啟蒙運動的一部分,梁啟超極力推崇的趣味法起到了啟發(fā)民智、拯救人心的作用。
除去“趣味法”之外,梁啟超在時務學堂、清華大學等地執(zhí)教時,一直強調一定要有真才實學。他堅持認為,“凡能真正成才者必賴于自學”。[8]他在教學中指出,學生讀書須“博約結合”、“讀思結合”、“精讀與泛讀結合”,認為這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重點。只有自學能力得到提升,職業(yè)教育的成效才會愈發(fā)顯著。另外,梁啟超還多次指出,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他把學問分成兩類,一類是紙上的學問即書本知識,一類是事的學問即實際應用的知識。他提倡將紙上學問和事的學問結合起來,使學生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運用的本領。他的這種知行統(tǒng)一、學做結合的觀點也正是我們現(xiàn)在的職業(yè)教育最為需要和保持的。
反思我們現(xiàn)在的職業(yè)教育,所學非所用的現(xiàn)象滔滔皆是,對于實用之學的認識和踐行都還有一定的偏差,而梁啟超對“才智之士”及“實學”的極力鼓勵和提倡,教導我們要十分注重對職業(yè)優(yōu)秀人才的挖掘和培養(yǎng),并去偽存真地專研切實可用的學問。他的師范教育思想則為我們提供了興辦專門培養(yǎng)“職業(yè)學校教師”的師范學校的可能。另外,他的成人及女子教育對象觀,則啟示我們要不拘一格開辦多種形式的針對性較強的職業(yè)學校。趣味法及自主學習觀的提倡,更是教導我們在今天的職業(yè)教育活動中時時注重以“生”為本。
梁啟超生于憂患,一生孜孜探求實業(yè)救國,為我國職業(yè)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是由于時代和個人視野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蒙上了功利性和激進性色彩,更是由于完全效仿西方,而充滿了“拿來主義”意味,于中國實際多有不符。盡管如此,他的職業(yè)教育思想還是大大豐富了我們的職業(yè)教育寶庫,為后人提供了極高的借鑒價值。
[1]梁啟超.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A].朱有獻.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79.
[2]梁啟超.代李端芬擬《奏請推廣學校折》[A].《戊戌變法》叢刊(二)[C].上海: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
[3]粱啟超.新民說[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四[C].北京:中華書局,1989.
[4]梁啟超.論女學[A].羅炳良.梁啟超變法通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88.
[5]梁啟超.論師范[A].飲冰室文集:之一[C].臺北:中華書局,1978.
[6]皮連生,劉杰.現(xiàn)代教學設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梁啟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C].北京:中華書局,1989.
[8]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4.
[9]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C].北京:中華書局:1989:189-195.
[10]梁啟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A].易鑫鼎.梁啟超文選(下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