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正氣
公務員法自2006年頒布以來,已施行7年。法律對公務員范圍做了明確界定,即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可以說,上至主席、總理、省長,下到科長、科員、辦事員都是公務員。媒體、普通公眾、部分領導還是習慣將公務員稱作“干部”?!案刹俊币辉~源于日語(音Kanbu),由日本傳入中國,意為“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孫中山在《革命原起》中寫道:“遂開乾亨行于香港為干部,設農學會于羊城為機關”,用“干部”指代“黨派社團工作機構的本部”?!案刹俊边€可指有才干的人,孫中山在《古應芬紀錄之大元帥東征日記跋》中寫道:“然皆以轉戰(zhàn)經年,未得茍息,其干部死亡過半。”由于“干部”一詞與封建時代的“長官”、“官長”等概念意同形異,而又沒有明顯的身份、地位色彩,所以毛澤東同志也喜用這一稱謂。他在1955年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說:“事情是廣大群眾做的,干部起一種領導作用,不要夸大干部的這種作用?!庇捎趯O中山先生和毛澤東同志的崇高威望,“干部”一詞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且專指擔任一定領導或管理工作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干部”是“領導者”、“管理者”的印象。頻繁地使用這一稱謂,不僅強化了這種意識,使很多公務員下意識地將自己視為“領導者”、“管理者”。而且在工作中稍遇到阻力,不但不從自身的“服務”方式找原因,反而歸咎于群眾“不服‘管’”,容易滋生對立情緒,不利于社會和諧。
政府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公務員”就是“承擔公共服務”的人員。這和我國傳統(tǒng)的“公仆”觀念一脈相承,都帶有“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員”、“公眾的服務員”的意味。使用這一稱謂不僅有助于公務員端正認識,時刻提醒自己不是“官老爺”,而是“公眾服務員”,也有利于拉近同群眾的距離感、增強認同感,對“公務員”的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
因此,建議媒體加強引導,多使用“公務員”稱謂,盡量少用或不用“干部”稱謂。這既是貫徹執(zhí)行公務員法的必然要求,對于公務員正確自我定位、強化服務意識、促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也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