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微視頻、微課程、微學習、微證書……,在今天的生活中,人們時時處處被各種的“微”所包圍著,不知不覺中,我們進入了一個“微”時代。
微的特點是片段式、碎片化。人們能夠在生活工作之余,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自主學習,比如在坐車、等人、休閑,甚至游戲的時候,通過移動網絡、智能終端,感知環(huán)境,獲取知識,人類認知世界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大大提升。
“微時代”的學習帶來了教學和管理角色的轉換,人們正逐漸遠離傳統(tǒng)的以“教師和教室”為中心的教育模型,學習不再是分等級的機構組織:小學、中學、大學。這種傳統(tǒng)學習方式一直是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主流。然而,基于移動網絡,一種新的體系逐漸取而代之——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導者,轉而承擔起知識和技能引導者的角色。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受者”,而是借助網絡的交互功能,彼此學習,互為師生。學習資源豐富而且唾手可得,學習機會遍地開花,而學習者只要具備所需能力,就可自主選擇和主導自己的學習。在這個“去中心化”的新系統(tǒng)中,學習是一個川流不息的過程,是一種隨時隨地可融入的情境。
教育技術的進步要求教育體制與之相匹配。如何推動學習與移動的“深度融合”?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制定適應移動學習發(fā)展的相關政策,發(fā)揮主動引導的作用。學校和教師應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教育觀念,深刻理解移動學習的本質,積極實踐教育模式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
新的學習方式對教學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習者面對浩如煙海且不斷增加的學習資源,需要學會如何從眾多的信息來源和資料中,發(fā)現價值、辨別真?zhèn)?、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而教師和學校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生產者,則需要負起責任,遴選和提供科學、精準、有效、實用的學習內容,形成移動學習的權威品牌和知識庫,并以易學、易懂、易操作的方式輸送給學習者,滿足他們現實的學習需求。
日前,“第17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發(fā)展大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大陸、香港、臺灣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在交流各自在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中的成果和體會時指出,基于移動技術的微學習是一種更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需要的學習方式,富情境、人性化、適合協(xié)作式和終身學習,能夠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所需學習資源,享受無處不在的學習服務。
微時代,人們將更多地主導自己的學習,教育質量因而提高,教育公平因此改善,中國人終將實現自己的教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