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 瑋
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文化交流一直備受關(guān)注,但是與古代中國平等廣泛、均衡互補的特點相比,近現(xiàn)代時期的文化交流卻顯得失衡被動。西學東漸在這股巨大的洪流背后,也隱藏著一條自東向西的涓涓細流。雖然當時的社會背景注定這條中學西漸之路鮮有人涉足,但林語堂卻走得異常從容與成功,因而頗具研究價值。然而由于政治歷史原因,林語堂研究在大陸曾一度處于停滯狀態(tài)。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文化研究理論的興起和西方文藝思潮的傳入,林語堂的中西文化觀逐漸受到關(guān)注,文化視角成為新的研究重點和熱點。馮志強所著《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林語堂英文著譯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正是一部著眼于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力作。仔細品讀,可以發(fā)現(xiàn)本書有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1.新穎多維的研究視角。國內(nèi)以往對林語堂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其中文著譯,即使涉及英文著譯,對象也往往是其漢譯本,因而不利于全面了解林語堂的文化思想原貌。本書與這些研究的不同在于,首先,以林語堂多達40余部英文著譯為主要對象,全面解讀林氏整體文化觀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及其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理解,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林氏在傳播中國智慧的整個過程中對編、譯、創(chuàng)等方面的會通與融合,具有明顯的跨文化特點。其次,本書幾乎沒有涉及林氏的生活教育背景,而是詳細解讀其對中國智慧的深刻理解及其在英文著譯中的多維度體現(xiàn)。在作者看來,林氏的中國智慧觀以人文主義為基礎(chǔ),是以“中庸”為“生活最高典型”的“半半哲學”的儒家與以閑適為最本質(zhì)特征的“抒情哲學”的道家思想的融會與貫通,其跨文化傳播中國智慧的目的不僅在于實現(xiàn)“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讀宇宙文章”的文化理想,而且將其用以消解西方物質(zhì)主義泛濫和邏輯主義極端以及工具理性所帶來的一系列危機,研究目的明確、觀點鮮明。
2.以跨文化傳播過程為主線的互動研究。作者在介紹林氏中國文化觀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語境的基礎(chǔ)上,以跨文化傳播過程為主線,在本書第二章末開始到第七章介紹了林氏中國智慧跨文化傳播的動因(why)、內(nèi)容(what)、策略(how)以及效果(effect)。其中第四章專門從語言哲學的高度來探討林氏的著譯思想,并以美學、語言學、文化學、文藝學等多維視角來研究其翻譯觀與語言觀、文化觀、創(chuàng)作觀、美學觀以及文藝觀之間的互動;第五、第六章則分別對林氏的翻譯和創(chuàng)作策略進行宏觀和微觀的研究以及著譯的互動研究。在對傳播過程進行動態(tài)研究和闡釋的同時,作者又在副文本研究及林氏著譯作品域外反應(yīng)的統(tǒng)計與分析中輔之以定量研究,這種定性與定量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突出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客觀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3.林氏中國智慧的深刻開掘與立體展示。林語堂的老友徐訏曾說:“拿語堂先生一本一本書來談他是不夠的。只有整個地看他全部的著作,才可看到他的宏闊的規(guī)模與燦爛的生命?!北緯髡邽檫_到預(yù)期的研究目標,廣泛搜集了林氏英文原著的各個版本以及相關(guān)文獻,書中所引均注明出處。除了語料翔實,本書的分析亦全面透徹。首先,作者以細讀多部譯著為基礎(chǔ),深刻地開掘并立體地展示出林氏眼中中國人生活的藝術(shù)與人生的智慧,認為林氏所認定的中國文化就其本質(zhì)與根源而言是一種以智慧為本位的文化,即以道家哲學中的人生態(tài)度與儒家哲學中的“中庸之道”會通整合而成的“中國的人文主義”。在動態(tài)考量并整體探究林氏著譯思想背后的根源中,作者輔以適當?shù)睦佑欣碛袚?jù)地說明林氏在融合互補的文化觀照下,以上下5000年的歷史演進為經(jīng),內(nèi)蘊豐富的中國人文精神為緯,向西方世界所展現(xiàn)的多彩中國圖像,為“文化自覺”背景下弘揚傳播中國文化以及異質(zhì)文化間的平等對話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