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廣州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述論

        2013-01-30 05:26:02廖惠霞
        中共黨史研究 2013年9期
        關鍵詞:農副產品廣州蔬菜

        廖惠霞

        (本文作者 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 廣州 510070)

        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史稱“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這是中共黨史和中國改革開放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這兩年多的時間,為三中全會的召開完成了各方面的準備,在某些領域甚至開始了改革開放實踐的起步。本文通過對1977年至1978年間廣州市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歷史考察,以期從一個側面和局部觀察分析當時中國改革開放難能可貴但又步履蹣跚的起步,并進而深化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大轉折有關問題的認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歷史轉折。然而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有賴于整個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組織等各個領域的“破冰”。正如鄧小平所說:“粉碎‘四人幫’以后三年的前兩年,做了很多工作,沒有那兩年的準備,三中全會明確地確立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兩年是為三中全會做了準備?!雹佟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2頁。重新審視這兩年的歷史,有助于了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難,并深化對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以往學術界對這一時期的研究比較薄弱?,F有的研究以關注政治與思想理論領域居多,例如思想解放運動 (特別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撥亂反正 (特別是平反冤假錯案)②劉晶芳、劉振清、沈傳亮:《近十年來中共黨史研究述評》(上),《黨史研究與教學》2011年第6期。。

        也有學者認為:“在這兩年歷史進程中,處于基礎地位的經濟領域,解放思想,撥亂反正,邁開改革開放的步子,是為三中全會做準備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雹鄢讨性?《1977—1978:經濟領域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的起步》,《晉陽學刊》2010年第3期;李正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經濟領域思想解放的表現與特點》,《黨的文獻》1999年第2期;《中國改革開放的醞釀與起步》,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67—73頁。而改革開放史的研究,主要關注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對其他問題的研究相對薄弱。在觀點上,相關論著在敘述這兩年時,著墨更多的是“徘徊”;在歷史分期上,改革開放史論著的上限多為1978年底或干脆從1979年開始,形成歷史敘述上的“空窗期”。此外,對城市經濟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yè)改革問題。一般認為:城市改革是從擴大企業(yè)自主權開始的,有的甚至將企業(yè)改革視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這項改革是從四川率先啟動的。1978年10月,四川選取6個企業(yè)進行擴大自主權的試點。④林子力: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四川、安徽、浙江擴大企業(yè)自主權試點考察》,《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吳佩綸:《中國城市改革的進程》(上),《瞭望》1985年第50期。那么,除農村改革、對外開放和企業(yè)改革外,是否有其他領域“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子”呢?

        筆者注意到,學界對商業(yè)改革包括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研究,較少提到1978年以前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當代中國叢書”,有農業(yè)、商業(yè)、畜牧、水產、供銷社、經濟體制改革等多卷涉及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但這些記載都從1979年初開始。標志性事件是1979年3月,國務院決定提高糧食、棉花、生豬等18種主要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有學者提到:1978年,農村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國家在農產品流通中逐步引入市場因素,縮小統(tǒng)購派購范圍,各地也陸續(xù)進行了蔬菜流通體制的改革⑤張秀芳: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生鮮蔬菜流通體制:歷史回顧與趨勢判斷》,《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但論述沒有展開,也未見具體案例。關于各地方的改革實踐,目前還缺乏實證的個案考察。

        廣州的改革開放史研究也有類似的問題。一般認為,廣州市的商品流通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條由產品經濟模式逐步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模式過渡的道路。其第一階段,主要是發(fā)展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敞開城門、搞活流通,時間從1979年到1982年⑥陳棠、蘇廣堯、陳樹新:《廣州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十年回顧》,《商訊商業(yè)經濟文薈》1989年第4期。。其中,蔬菜產銷體制改革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也多,但多從1979年說起 (個別的提到1978年8月的“蔬菜價格管理”改革)⑦王利文、伍耀潞、吳操文、傅躍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結合的有益實踐——廣州市蔬菜產銷體制改革回顧與啟示》, 《南方經濟》1990年第4期;楊豐、王沾湄、周森:《廣州市蔬菜購銷體制改革回顧與展望》, 《南方農村》1998年第5期;周艷紅:《先行先試的廣州蔬菜產銷體制改革》,《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11期;廖惠霞:《廣州價格體制改革的歷程、經驗和啟示》,《新時期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前幾年出版的《廣州改革開放歷程》也從1979年開始寫起,沒有就1978年前的探索展開論述⑧廖惠霞、歐陽湘:《廣州改革開放歷程》,廣東經濟出版社,2008年。。

        顯然,對于中國城市改革包括商業(yè)領域在1978年前的改革探索,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要全面推進須有各地方、各部門的個案研究作基礎。本文擬對廣州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作實證考察,以求教于行家,并希望推動這方面的研究。

        1977年7月召開的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對“四人幫”進行了組織處理,并通過了恢復鄧小平黨政軍領導職務的決議,中國政治氣氛向著思想解放的方向發(fā)展。同年8月召開的第十一次全國黨代會,正式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9月,全國著重從思想上和理論上批判“四人幫”,并聯系各單位的具體實際。廣州市商業(yè)戰(zhàn)線對“四人幫”破壞商業(yè)罪行的清算,迅速轉化為以恢復過去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為內容的改革。其中,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在時間上大致始于1977年秋,在內容上包括下列兩方面舉措。

        (一)改革蔬菜產銷體制

        1.1977 年搞好蔬菜產銷工作的八項措施

        關于廣州蔬菜產銷體制改革的早期實踐,一般都提到1978年7月以“幅度議價”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實際上,廣州此次蔬菜產銷體制改革可以追溯到更早。

        在此次改革之前,廣州存在“吃菜難”的嚴重問題。除客觀上存在春秋兩個生產淡季①在當時的自然和科技條件下,由于臺風推遲,寒潮早到,加上葉菜花葉病毒病發(fā)生嚴重,使廣州蔬菜生產受到很大影響,10月、11月也常常出現異常天氣,因此,“秋淡”還包括10月、11月。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外,根本原因是受到極左路線的干擾。廣州自1963年起實行的“產銷見面,議價成交”的購銷形式長期行之有效,后來被羅織“十大罪狀”,于1969年被廢除。1970年,又提出菜農“不吃商品糧”的口號,破壞了菜區(qū)“以菜為主,全面發(fā)展”的生產方針,蔬菜生產受到進一步的影響。利用價值規(guī)律促進生產被攻擊為“搞資本主義”,否定按勞分配政策,誣蔑定額管理、評工記分制度為資本主義制度,使菜區(qū)社隊出現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傾向,社員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而且對肉菜市場中原屬集體所有制的蔬菜合作店、組進行“一步登天”的體制改革,取消了店、組的獨立核算,致使各店、組盈利虧本一個樣,嚴重挫傷了廣大社員和售菜員的積極性。加上無政府主義泛濫,破壞了各項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造成菜區(qū)人民公社和肉菜市場管理混亂。結果,蔬菜不僅品種單調、質量差,而且經常短缺,無法滿足需求,群眾意見很大。

        因此,廣州的蔬菜產銷體制改革最初是在“生產”環(huán)節(jié)上下工夫,主要是擴大蔬菜種植面積。早在1976年,廣州市革委會為解決吃菜問題,自行決定增加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相應抵減水稻面積和糧食任務”,并通知市糧食局執(zhí)行。市糧食局隨即向省局要求調減糧食征購任務貿易糧137萬斤,增加銷售指標295萬斤。省糧食局認為,按省財辦文件精神,廣州市“擴大的蔬菜面積應不予承認”,但考慮到已造成既定事實,建議“對于該市要求的減購增銷指標,可在省批準的5000斤三鳥糧 (即喂養(yǎng)家禽用糧——筆者注)內開支,或在他們掌握的機動糧中開支”。②廣東省糧食局:《關于廣州市增加蔬菜面積要求調減糧食征購任務的請示報告》 (1976年12月7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0-A1.8-8。1977年,廣州蔬菜供應的“秋淡”更為嚴重。9月下旬,市郊區(qū)連降兩場大雨,部分地方兩小時的降水量就達85毫米,雨點大,打傷了菜葉、板結了土層;加上隨后持續(xù)一個星期刮西南風,加劇了細菌對受傷蔬菜的危害。將在10月、11月上市的白菜、菜心、青瓜、早蘿卜和早紹菜等普遍發(fā)病,不少蔬菜大面積潰爛,使蔬菜上市量驟然下降,造成了城市蔬菜供應緊張。③《發(fā)揚戰(zhàn)天斗地的革命精神——我市郊區(qū)千方百計恢復蔬菜生產》,《廣州日報》1977年10月22日。

        1977年11月,廣州市委召開第11次蔬菜工作會議。會議根據“優(yōu)質、高產、多品種、均衡上市、上早市”的蔬菜產銷方針,提出進一步搞好蔬菜產銷工作的八項措施,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1)加強計劃管理,落實計劃種植,堅決糾正自由種植和大種大收現象。為發(fā)揮兩個積極性,70%的面積由市下達種植計劃,其余30%的面積由社隊根據市場需要,因地制宜自行安排。(2)大搞菜田基本建設,提高菜區(qū)抗災能力。(3)加強蔬菜科研工作,大搞科學種菜。(4)改進購銷工作。蔬菜購銷仍然采取“產銷掛鉤”為主的辦法,但允許跨地區(qū)根據市場需要進行掛鉤。商業(yè)部門要做好地區(qū)、市場之間蔬菜上市的合理布局。(5)市委、市郊區(qū)黨委對蔬菜產銷工作定期研究,發(fā)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進一步健全蔬菜辦公室,充實力量,切實把蔬菜生產、購銷工作統(tǒng)一管理起來。①《認真落實政策 促進蔬菜生產——中共廣州市委召開第11次蔬菜工作會議,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提出進一步搞好明年蔬菜產銷工作的八項措施》,《廣州日報》1977年12月25日。

        顯然,這次會議確定的改革措施是初步的,但為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會后,時任中山大學校長的楊毅調回廣州擔任市委副書記,主管蔬菜工作;曾在廣州從事蔬菜管理的楊豐調回市農委擔任處長,主持蔬菜物價小組(“蔬菜辦”)的工作。廣州市郊區(qū)黨委 (以下簡稱“郊委”)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蔬菜生產的歷史資料,總結群眾應對“秋淡”行之有效的經驗。經過4次專業(yè)會議和10多個群眾座談會,基本摸清了“秋淡”的歷史情況,并在聽取群眾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應對“秋淡”的方案。②《發(fā)揚艱苦深入作風、貫徹按勞分配政策——郊區(qū)各級黨委采取措施做好蔬菜度“秋淡”的準備工作》,《廣州日報》1978年6月1日。楊毅主張改革蔬菜購銷體制,恢復過去“產銷見面、幅度議價”的體制。

        2.1978 年以“幅度議價”為主要內容的蔬菜購銷體制改革

        1978年7月,廣州市委召開蔬菜工作會議,廣東省委和廣州市委、市革委會的領導出席。會議認為,現行“統(tǒng)購包銷,牌價收購”的體制不可能解決品種單調、質量差、上市遲、流轉環(huán)節(jié)多等毛病。蔬菜購銷工作必須加以改進,即在保證完成蔬菜種植面積、主要品種計劃、每天上市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采取“產銷見面,議價成交”的辦法。這是執(zhí)行在國家統(tǒng)一計劃指導下,自覺利用價值規(guī)律的一種較好的形式,有利于促進蔬菜優(yōu)質、高產,多品種、均衡上市和早上市,有利于調節(jié)淡旺季,調節(jié)市場供求關系,有利減少產、運、銷環(huán)節(jié),糾正那種隨意損壞與浪費社會財富的現象,促進社隊降低成本,市場扭虧增盈。會議研究了蔬菜“度淡”的部署,要求考慮高溫、暴雨、臺風等不利天氣的影響,從最壞的情況著眼安排“度淡”生產,切實做好度“秋淡”的品種安排和管理。會議還決定改進市場合作店、組的經營和工資制度,恢復店、組獨立核算的辦法,同時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定額管理、超額獎勵的制度。調整市場職工的上下班時間,提早開市,增加蔬菜服務部和零售網點,方便生產隊進場成交,方便市場購買蔬菜。反對平均主義,在分配上實行多勞多得。會議要求郊區(qū)、黃埔區(qū)委和菜區(qū)社隊的各級黨組織,都必須“以主要力量抓蔬菜生產,第一把手要親自抓蔬菜”。廣州市各有關部門都要對搞好蔬菜產銷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援。③《揭批林彪、“四人幫”,撥亂反正清流毒——市蔬菜會議制訂改進產銷工作》,《廣州日報》1978年7月23日。

        市委蔬菜會議決定由楊毅向省委匯報,主持省委工作的第二書記習仲勛在了解情況后表示贊成;兼任省委常務書記的市委書記焦林義也表示支持,兼任清查工作組組長的省委書記吳南生還說:“你們看準的事情,要搞就快搞。”7月21日,廣州正式實行以“產銷見面、議價成交”為主要內容的蔬菜購銷體制改革。改革的主要辦法是對蔬菜進行分類管理,實行三種購銷形式。(1)對椰菜、蓮藕、紅白芋、冬瓜、沙葛5個“度淡”品種,凡屬計劃面積生產的全部由國營公司按牌價包購,其上市量約占總上市量的3%至4%。(2)對人民生活及對菜農收入影響較大的大宗品種,實行幅度議價成交,每個品種設最高限價和最低保護價。最高限價比原來收購價可提高40%。凡議價成交不完的計劃面積內生產的菜,一律按保護價包購;計劃外的菜不包購。幅度議價成交的品種有50種,約占同期上市量的90%。(3)對人民生活影響不大的6個反季節(jié)品種、11個傳統(tǒng)名牌和18個小品種,實行不限價、不包購,由生產隊與零售單位隨行就市,自由議價成交。成交不完的,也不包銷。這部分蔬菜,約占總上市蔬菜的6%至7%。④《關于加強蔬菜價格管理的規(guī)定》,市蔬革字(1978)189號,廣州市果蔬集團公司檔案室藏。

        但由于當時正值淡季,上市菜較少,故蔬菜不論質量好壞一般都賣到最高價 (上浮40%),以致菜價升幅過大。實行“幅度議價”的第一天,菜價全面上漲,有的甚至漲了一兩倍。結果在廣州引起很大震動,甚至還震動了香港。群眾反應強烈,有些大廠甚至到廣東省委附近張貼大字報。省革委會的一位副主任要求廣州將改革停下來,省委也嚴厲批評了廣州市委。具體負責此次改革的楊豐,稱之為“七二一事件”。①關于這次改革之波折,參見楊豐:《風雨八十年——回憶與反思》,廣州出版社,2009年,第178—180頁。

        為此,廣州市委在越秀賓館召開會議,廣州市各區(qū)的區(qū)委書記和農村的公社書記都來參加會議。省革委那位副主任最初堅持要求停止幅度議價,但是所有的區(qū)委書記都不贊成,要求“再進行幾天試試”。結果各退一步,采取折中的辦法:改革繼續(xù),但議價幅度變小,最高限價幅度從40%改為一般不超過20%,又將每個品種分為一、二、三級,每級設一個保護價,保護價一般不低于同期收購牌價的10%。不久,廣州蔬菜供應情況好轉,價格比較穩(wěn)定,質量也有了保證,市民反應趨于平緩。廣東省革委會也就默認了這項改革。9月26日,省革委會就廣州市關于建設蔬菜調溫倉和購銷服務部以及增加勞動指標、基建材料等問題作出復函,基本上同意廣州市的要求②廣東省革委會:《關于廣州市蔬菜產銷幾個具體問題的復函》 (1978年9月26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3-2-0327。。隨后,廣州市按照省革委會和省計委的要求,擬訂了關于建設蔬菜調溫倉的相關報告③廣州市計委:《上報廣州市蔬菜公司建一千噸蔬菜調溫倉計劃任務書的報告》(1978年10月18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3-2-0327。。這樣,廣州蔬菜購銷體制的改革得以繼續(xù)進行,但由于下調了議價幅度,改革成效打了折扣。

        (二)開放農副產品市場

        1.開放近郊區(qū)農貿市場

        農貿市場,通稱“集市”,在南方也被稱為“墟”或“場”,是指在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設立的可以進行自由買賣農副產品的市場。在計劃經濟時代,農貿市場屬計劃外的“自由”市場。 “文化大革命”期間,農貿市場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被關閉。獲保留的集市,在廣東農村還有“封墟”的習慣。所謂“封墟”,是當地的領導在農忙時,出于要把勞動力集中到農事大忙中的考慮,臨時給農貿集市貼封條,不讓群眾趕集。廣州農村大體在春耕春種、夏收夏種、秋收冬種前后有三次大忙,因此一些地方一年總要封三次墟。至于每次封閉多少個墟期,則由當地干部決定。有些地方在封墟期間,大小商店關門。實際上,大忙期間,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以及經濟生活各方面并沒有停止,仍有交換的需求。④崔豐:《農忙就要封墟關鋪嗎》,《廣州日報》1978年11月16日。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封墟關鋪,既脫離群眾,也違反經濟規(guī)律。

        1977年秋,廣州市郊區(qū)、黃埔區(qū)進一步落實黨的政策,開放近郊農貿市場。在正式開放前,兩區(qū)的區(qū)委積極發(fā)動群眾,圍繞“近郊農貿市場應不應該開放”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他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具體分析了農村集市貿易的積極作用。大討論的結論是:在現階段農村保留自留地和正當家庭副業(yè),不少農戶的農副產品除一部分自食自用外,還有一部分要拿到市場交換;生產隊的種苗、飼料等,平時也需要到農貿市場調劑余缺。在國營商業(yè)和合作社商業(yè)沒有完全滿足商品流通需要的情況下,農村集市貿易起著補充國營商業(yè)和合作社商業(yè)的作用。農貿市場 (包括近郊農貿市場)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政策允許的。為使農貿市場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郊區(qū)、黃埔區(qū)貫徹執(zhí)行有關集市貿易的規(guī)定,積極穩(wěn)妥地開放農貿市場。到1978年4月底,廣州市近郊開放的農貿市場達18個。⑤《落實黨的農村經濟政策——我市近郊開放農貿市場》,《廣州日報》1978年5月15日。

        與開放農貿市場相適應,廣州市郊區(qū)供銷社大力組織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貨源,做好“墟日”的市場供應。截至1978年9月底,全區(qū)農業(yè)生產資料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1.2%。郊區(qū)供銷社為了辦活墟日市場,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供應點,方便群眾。僅8月以來,全區(qū)“墟日”臨時供應點檔增加72個,農村市場供應開始活躍起來。⑥《郊區(qū)供銷社抓好墟日市場供應》, 《廣州日報》1978年11月16日。

        2.開放市區(qū)行欄貨棧市場

        在改革之前,廣州水產品供求矛盾突出,導致魚米之鄉(xiāng)“食無魚”。首先,在生產方面,番禺縣蓮花山公社1972年曾創(chuàng)造過產魚25.2萬多擔的最高紀錄。但后來由于極左路線的干擾和破壞,捕魚量下降了近10萬擔。①《人歡魚躍浪高歌——番禺縣蓮花山公社漁業(yè)豐收紀實》,《廣州日報》1978年2月15日。其次,按照“統(tǒng)購統(tǒng)銷”體制,死魚、活魚每公斤只差4分錢。農民生產鮮魚不賺錢,甚至還會虧本,這就影響到鮮魚的市場供應。1976年至1978年,外地調入廣州的冰鮮魚、塘魚繼續(xù)大幅度減少,市場供應緊張狀況有增無已,買魚難越來越突出,成為廣州憑票定量供應的副食品中群眾意見最大、最多的問題之一。

        1978年10月5日至6日,廣東省革委會召集了一次研究全省水產品生產、收購、出口、上調等問題的會議。與會者除省計委、財辦、水產局外,還包括廣州市計委、財辦、水產局、水產公司,南海漁業(yè)公司,湛江漁業(yè)公司,佛山地區(qū)財辦、水產局和有關各縣負責人。根據會議材料,1978年1月至9月塘魚收購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4%,但塘魚供應出口年度計劃僅完成60%,上調廣州只完成50%;湛江、南海兩公司上調廣州的冰鮮魚僅完成37%。會議認為,必須把完成出口計劃和改善廣州市水產品供應當做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會議決定以提價25%和增加獎售肥料,吸引佛山地區(qū)和南海、湛江兩公司增加鮮魚上調廣州;同時,要求“廣州市要努力提高水產品自給水平”。漁船和基地建設投資也“主要靠廣州市自力更生”。②廣東省計委:《關于塘魚價格意見的報告》(1978年11月14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3-2-0338。由此可見,魚是有的,關鍵是要想方設法吸引漁農將鮮魚賣到廣州來。這次會議無異于授權廣州市開放水產品市場。

        1978年12月25日,廣州市恢復成立國營廣州河鮮貨棧,在全國率先開放水產品市場。貨棧把最為緊缺的河鮮雜魚從派購商品改為三類商品,運用價值規(guī)律吸引魚貨進城,實行產銷見面,隨行就市,按質論價、議價成交,通過書函、電報、電話等形式為客戶提供市場信息,溝通產銷渠道,與省內外224個產銷單位保持業(yè)務聯系。為市內各茶樓、賓館、肉菜市場、水產店和600多個個體戶提供貨源。在購銷業(yè)務中想方設法方便客戶,來貨不拘多少,隨到隨收,并開展為顧客代裝卸、代運輸、代保管商品、代辦食宿和代購車船票等服務項目。改變過去經營計劃商品的營業(yè)方式,實行星期天節(jié)假日不關門,全天24小時對外收發(fā)貨,徹底破除坐店上門的官商作風。這一措施,為改革長期以來所有商品由政府指令性定價的流通體制邁出了第一步。

        封閉多年的水產品市場一下子開放,魚價急劇上升,如議價鯇魚每公斤高達8元,為牌價的3倍,引起市民強烈反應。有人上書政府,說有議價魚、沒有“議價工資”。魚產區(qū)也派人上門,指責廣州開放水產品市場影響計劃收購、沖擊國家計劃。一些管理不善的集體魚店則發(fā)生過將牌價魚高價賣出的現象。一時間,水產品市場開放成為廣州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社會上一部分人把主要是新舊體制過渡期間出現的問題,看得過于嚴重,懷疑市場開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想走回頭路。面對水產市場是放還是收的問題,廣州市委明確堅持開放,并及時研究問題、調整對策。水產部門采取措施,發(fā)揮國營貨棧的調控作用:一方面堅持薄利多銷,供銷商品手續(xù)費不超過3%;另一方面在水產淡季,收購議價魚轉為牌價魚,確保供應兌現。由于魚貨成交量大幅度上升,過去難得見到的優(yōu)質魚恢復上市,改革成效逐漸獲得廣大市民的認可。

        其他農副產品市場也相繼開放。到1978年底,廣州共開放或恢復了食品、野味鮮魚、咸魚海味、副食、土產等6間購銷服務部 (即“行欄貨棧”)。這些購銷服務部開業(yè)以來,購銷活躍,對改進市場供應起一定作用。它們派出采購員和發(fā)出函件,積極開辟與外地的商品流通渠道,大量組織計劃外商品;同時堅持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對農村社隊完成國家統(tǒng)購、派購和計劃收購任務后的超產產品、按政策規(guī)定的留成產品和社員家庭農副業(yè)生產的產品,組織產銷見面、議價收購或代購代銷。據統(tǒng)計,6間購銷服務部1月成交額達430多萬元。節(jié)日期間滿足供應,節(jié)后仍保持大量出售。這些購銷服務部調動了社隊上市商品的積極性。1979年初,6間購銷服務部已向各地商業(yè)、供銷部門發(fā)出1000多份行情介紹,決心進一步活躍市場。①《我市六間購銷服務部開業(yè)以來購銷活躍,市場供應有了改進》,《廣州日報》1979年2月28日。

        由于實行蔬菜產銷體制的改革,刺激了廣州本地生產的發(fā)展;隨著農副產品市場的開放,打通了流通渠道,吸引了外來農副產品進入廣州,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景象,廣州長期以來吃菜難、“食無魚”的老大難問題,大大緩解了。而且,個體戶亦應運而生。多種經濟成分、多條流通渠道的農副產品流通體制初步形成。

        1977年至1978年廣州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和局限性。透過對歷史的分析,可從一個側面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城市改革的艱難起步。

        (一)歷史作用

        1977年至1978年廣州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歷史意義可從下列三個方面觀察。

        首先,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歷史意義。通過中央對全國的普遍性規(guī)定,可見廣州改革的前瞻性、開創(chuàng)性和特殊政策。例如,國務院1978年1月的通知指出:個別地區(qū)不適當地提高某些商品價格,或改頭換面漲了價,“必須堅決糾正”;并明確規(guī)定:“一切生產經營單位,除了國家規(guī)定授權者外,一律不許自行定價”②《國務院關于當前市場物價問題的通知》(1978年1月21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35-2-284-017-019。。廣州“議價成交”的做法顯然是突破和例外。同年7月,國家物價總局《關于加強物價管理的若干問題 (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農產品的收購、調撥和銷售,必須嚴格執(zhí)行國家規(guī)定的等級規(guī)格和價格,不準提級提價、壓級壓價或變相提價、變相降價。“任何部門、任何地方,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對任何農產品搞議價收購和銷售”。③國家物價總局:《請對〈關于加強物價管理的若干問題〉(草案)提出修改意見》(1978年7月20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3-2-0338。廣州剛好觸到“紅線”。為此,廣東省計委建議:“地方現在已搞的議價購銷是否一律取消,或者補辦報批手續(xù),要說明清楚?!雹軓V東省計委:《對〈關于加強物價管理的若干問題〉修改意見》(1978年9月19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53-2-338。8月底,商業(yè)部召開秋菜收運供應會議,要求落實城市郊區(qū)“以蔬菜為主”方針,但堅持實行由商業(yè)部門統(tǒng)一組織、統(tǒng)一收購、統(tǒng)一運輸、統(tǒng)一供應的“四統(tǒng)一”辦法⑤國務院財貿小組“雙學”辦:《商業(yè)部召開秋菜收運供應會議 國務院領導同志作重要指示》(1978年9月2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35-2-151。。就全國而論,直到1979年3月才提高糧食、棉花、生豬等18種主要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其次,對于當代廣州的改革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F在一般說“廣州是改革開放前沿地”。但實際上,中國農村改革起源于安徽和四川兩省,城市工業(yè)企業(yè)改革也以四川等地的試點為最早。廣州除在對外開放走在全國前列外,就是商業(yè)體制改革“先走一步”。由此,廣州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并傳承和延續(xù)了外向型經濟明顯、第三產業(yè)發(fā)達的市情特點。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產業(yè)結構而論廣州是商業(yè)城市。根據廣州市工商局1951年的統(tǒng)計,商業(yè)資金7046億元,職工11.2萬人;工業(yè)資金5780億元,職工10.7萬人,呈商強工弱格局⑥葉劍英:《關于開展“五反”的幾點意見》(1952年3月11日),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廣州市檔案館編:《中共廣州市委主要領導人講話文稿選編》第1輯,2003年編印,第277頁。。廣州從事商業(yè)的人員占全市總人口的9.4%,上海只占8%。而1957年,美國從事商業(yè)的人員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是7.4%,蘇聯只有1.5%。⑦《1958—1965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商業(yè)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年,第277頁。后來,廣州城市發(fā)展的目標定位轉向工業(yè)城市,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商業(yè)規(guī)模達到歷史最低水平。當時廣州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也是歷史最差時期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大城市中居于中下游。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促進了廣州商業(yè)的發(fā)展,也使第三產業(yè)的地位逐步上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廣州國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綜合經濟實力在1992年躍居全國第三位。

        最后,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具有城鄉(xiāng)聯動的關鍵作用。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應屬城市改革,但并不是孤立推進的。一方面,已經開展起來的農村經濟改革帶動了生產的發(fā)展,并對流通體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創(chuàng)造了條件。特別是近郊農村社隊通過落實生產責任制,調動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廣州市區(qū)農副產品的可供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商業(yè)企業(yè)內部的改革為農副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些企業(yè)通過落實按勞分配政策,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改善服務態(tài)度,提高了勞動效益。①這兩方面改革內容豐富,且相對獨立,須另擬文探討,本文限于篇幅和選題考量,不進一步展開。而商業(yè)改革的成功,又為工業(yè)企業(yè)改革和對外開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就此而論,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具聯動效應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二)歷史特點

        廣州1977年至1978年的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極左路線的影響尚未完全肅清。改革有歷史大轉折前的時代烙印和局限性。

        1.改革起步的階段性特征。從廣州的個案可以看出,1977年至1978年的改革探索與早期實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改革作了準備,但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

        (1)改革具撥亂反正性質。1977年至1978年的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以清算林彪、“四人幫”破壞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流通的罪行為思想基礎,主要是恢復此前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具體改革措施的選擇,出于解決現實問題的考慮比較多,還不是通盤的系統(tǒng)的全面改革,缺乏開創(chuàng)性。例如1978年7月廣州蔬菜購銷體制改革的“幅度議價”,主要是恢復20世紀60年代的做法。所謂“落實黨在農村的政策”,指的是1961年廣州中央工作會議制定的《農村人民公社條例 (草案)》(簡稱“六十條”)。這種做法具有局限性,因為在一二十年后,由于時間、條件的變化,過去的成效難以簡單復制。

        (2)改革有自發(fā)性特點。推動廣州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主要是基層的企業(yè)、農村社隊和普通市民、近郊農民。群眾的自發(fā)行為可謂各自為政、見機行事,推進了改革的啟動。初始階段,政府沒有制定方案來發(fā)動和規(guī)范。從《廣州日報》所載可見,廣州市委一直在試圖整治自由市場,但效果不理想,自由市場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例如1978年9月底,由于來自郊區(qū)、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農民進城擺賣農副產品,廣州在全市大力整頓社會治安和市場秩序,取得顯著成效②《加強市場管理、取締亂擺亂賣和非法交易——我市大力整頓社會治安和市場秩序》,《廣州日報》1978年9月28日。。但國慶節(jié)過后,非法擺賣又有回升的趨勢。個別單位如白云農場和新滘公社的某些生產隊派社員將集體所有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區(qū)擺賣。當然,廣州市委對于農副產品自由市場并不是一味地查禁,也試圖加以引導。有關部門在市郊邊沿地區(qū)指定多處農副產品臨時擺賣點,以方便社員售賣和市民購買。③《我市各機關團體連日來統(tǒng)一行動 進一步整頓市容衛(wèi)生交通秩序和加強市場管理》,《廣州日報》1978年10月13日。

        2.改革起步的歷史性局限。在政治話語支撐方面,由于改革開放尚未獲得強勢話語權,論證改革的合法性面臨著困難。改革實踐有陷入進退兩難的危險。

        (1)批“假左真右”的尷尬。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是在揭批林彪、“四人幫”的基礎上起步的,主要是將被林彪、“四人幫”顛倒的正確路線恢復過來。揭批已經被打倒的林彪、“四人幫”,易使改革獲得合法性。但將他們的極左路線定位為“假左真右”或“形左實右”,并將它與劉少奇為代表的正確路線混為一談,則出現所謂揭批林彪、“四人幫”鼓吹“自由采購”、“自由定價”、“自由銷售”,大搞資本主義自由化罪行的怪現象。這就不僅在理論上造成邏輯混亂,在實踐中也束縛了改革者的手腳,形成一種恐“右”癥,導致過去的正確政策措施無法完全恢復。①參見《“假左真右”的提法和林彪“四人幫”路線的性質》(1979年2月15日),國務院政策研究室:《調查和研究》第26期,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35-2-145。

        (2)群眾觀點是一把“雙刃劍”。群眾觀點是影響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貫徹“群眾路線”具有一定的成效。不少改革創(chuàng)意就是基層群眾創(chuàng)造的,多次改革措施,在實施前經過群眾“大討論”,凝聚了共識。但是,改革造成物價上漲,使部分群眾一時難以接受,因此,他們反對改革;而且有人慣于以意識形態(tài)化話語,上綱上線,給改革者戴“高帽”。例如,市食品工業(yè)行業(yè)有些領導干部不敢大膽抓企業(yè)管理,覺得管嚴管細難免被指責為“管群眾”,“管群眾總不好辦”②《市食品公司黨委舉辦學習班武裝骨干》,《廣州日報》1977年12月31日。。又如1978年1月, 《廣州日報》刊登的群眾來信說:最近有些單位仍然不顧黨紀國法,不顧中央和省市革委會三令五申,采用各種非法手段,通過多種渠道直接到農村社隊和農村集市采購農副產品。這是“四人幫”資本主義自由化流毒未清的一種表現,不僅破壞工農聯盟,而且助長資本主義傾向。③《不要擅自到農村采購農副產品》, 《廣州日報》1978年1月27日。事實上,廣州市委對市場的整治幾乎都有來自“群眾呼吁”的壓力。

        3.城市改革難度相對較大。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仍滯后于農村改革。這并不是偶然的。

        從廣州的個案可以看出,城市改革的難度相對于農村要大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城市不像農村“山高皇帝遠”,當地領導無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藏著掖著。特別是廣州,因毗鄰港澳、對外交往便利,更是動見觀瞻。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就可能掀起軒然大波,而且矛頭直接指向當地的最高黨政機關。例如對廣州1978年7月至8月的蔬菜購銷體制改革,群眾反應強烈。廣州市委和廣東省委直接面對壓力,只得作出妥協,改革成效也打了折扣。

        到1978年底之前,廣州的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如果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轉折,那么改革的嘗試和探索很可能中斷。從廣州市婦聯1979年初的情況反映可知,群眾對改革的抵觸相當嚴重。(1)市場“繁榮”,但樣樣商品議價,基本票證應供應的商品不能正常供應,加重群眾負擔。市場上議價豬肉、議價魚多,但價格高。議價魚肉多了,憑票供應少了。群眾不禁問:“市場上憑票供應的哪里去了?”有的幼兒園反映春節(jié)后孩子們沒吃到大魚,豬骨也沒了,只給肥豬肉,影響兒童的健康。還有的說:“報紙上登‘市場繁榮,供應好,不用排隊’,這是空話、假話?!?(2)商業(yè)部門提高物價,“不得人心”。(3)街頭擺賣成風、五花八門,市場無人管理,任由擺賣占馬路,影響交通和市容。(4)實行獎金制后,學政治、抓思想的風氣淡薄了。昌華街的一位婦代會主任說:“現在樣樣右得很?!?5)關于職工退休退職問題。有的職工說:“這不是送,是趕?!?6)關于歸還落實政策人員的房屋問題。(7)婦女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證。(8)放任自流,不服從領導,群眾要怎樣就怎樣。群眾說:“這樣,民主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雹軓V州市婦聯:《有關對市場價格的情況反映》(1979年3月10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33-3-0081。由此可見,當時群眾對剛剛出現的改革不理解,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來自群眾的壓力。

        (三)歷史條件

        廣州率先進行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

        1.政策依據與思想基礎

        (1)鄧小平在廣州點燃的改革開放“第一把火”。1978年9月17日,鄧小平結束對朝鮮的訪問回國后到東北視察。他在聽取沈陽軍區(qū)匯報時指出,“我現在是到處點火,在這里點了一把火,在廣州點了一把火,在成都也點了一把火。”鄧小平在東北點的這把火,在理論界被稱為“東北談話”①《鄧小平1978年東北談話的主要內容、特點和意義》,《黨的文獻》1999年第2期。。鄧小平“在成都也點了一把火”,是指1978年1月31日至2月3日在成都考察時的談話,推動了四川的農村改革和企業(yè)改革。 “在廣州點了一把火”,是指鄧小平1977年11月11日至20日在廣州考察。他與葉劍英一起接見廣東省、廣州市局級以上和駐軍師職以上干部,并發(fā)表一系列談話。他說:現在農村中好些東西是搞形式主義,過去許多行之有效、多年證明是好的政策要恢復?!叭濉?,要加個清政策。清理一下,那些好的要恢復,省里自己定的,現在就可以恢復。說什么養(yǎng)幾只鴨子就是社會主義,多養(yǎng)幾只就是資本主義,這樣的規(guī)定要批評,要指出這是錯誤的。政策不對頭,是個關鍵,這也是個全國性的問題。過去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恢復的就恢復,不要等中央。獎金制度要恢復。規(guī)章制度、管理制度,好的都要恢復。總之,要把那些合理的恢復,改掉那些不合理的。②參見《鄧小平年譜 (1975—1997)》 (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37—239頁。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首次外出視察選擇廣州并發(fā)表重要談話,這對廣東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廣州1977年開始的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就是鄧小平點燃的改革開放“第一把火”。

        (2)商業(yè)領域思想解放取得重大進展的全國政治大環(huán)境。1977年12月5日,中央發(fā)出的《國務院關于召開全國城鄉(xiāng)商業(yè)學大慶學大寨會議的通知》認為,“我國現在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并明確指出:“我們要理直氣壯地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發(fā)展社會主義商品流通”。稍后《人民日報》發(fā)表的社論強調,要在深入揭批“四人幫”第三戰(zhàn)役中,搞好清查工作,揭發(fā)批判他們破壞商業(yè)工作的謬論和罪行,把被他們顛倒了的是非一一糾正過來③《用大慶大寨精神辦好城鄉(xiāng)商業(yè)》, 《人民日報》1977年12月16日。。1978年5月2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務院財貿小組撰寫的《駁斥“四人幫”詆毀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反動謬論》。1978年7月7日,華國鋒在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上的講話,引據毛澤東1959年5月的批示:“工農商并舉,提得很好,一定要這樣做。貶低商業(yè),商不掛帥,工農兩業(yè)是不會發(fā)展的?!彼€作出了“商業(yè)和服務事業(yè)是同工農業(yè)并駕齊驅的重要社會行業(yè)”的論斷。④華國鋒:《在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7月7日), 《人民日報》1978年7月12日。會后發(fā)出的《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簡報》第18期的“編者按”,引述余秋里副總理在會議上的報告說:“大城市和工礦區(qū),要把組織好人民經濟生活,作為工作重點之一?!薄按笾谐鞘械膮^(qū)級黨委要把工作重點轉到抓好商業(yè)服務行業(yè)上來?!雹輫鴦赵贺斮Q小組“雙學”辦:《大中城市的區(qū)級黨委要把工作重點轉到抓好商業(yè)服務行業(yè)上來》 (1978年9月2日),廣東省檔案館藏,檔案號235-2-151。

        2.歷史傳統(tǒng)與現實壓力

        在歷史上,廣州自古以來商貿繁華,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之一。“千年商都”的歷史積淀,使廣州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傳統(tǒng)與市情特點。廣州第三產業(yè)相對發(fā)達,市場網絡完善,商貿專業(yè)人才儲備充足。在社會心理傾向中形成了濃烈的重商傳統(tǒng),商品交換觀念和市場經濟意識深入人心。加上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對外開放渠道暢通,接受新思想觀念比較快,干部群眾的工作作風務實,對于發(fā)財致富的禁忌比較少。因此,廣州市民對于農副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強一些。

        論現實,廣州在鮮活農副產品的供應上,有超乎其他中心城市的壓力。廣州除與各大城市一樣有幾百萬人要吃菜外,還有每年兩屆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屆交易會,出入廣州的外商和內地經貿人員,動輒數萬,甚至幾十萬。而且廣東,特別是供應廣州生活消費品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還承擔著供應港澳農副產品的繁重任務。例如1959年,廣東對港澳地區(qū)出口供應的副食品占到全國的60%以上。以后,隨著港澳地區(qū)的經濟騰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需求量越來越大,廣東也不堪重負。1977年11月鄧小平考察廣東時,就對廣東省委負責人說:“要找?guī)讉€省共同出力解決香港供應的問題,光靠廣東一個省解決不了。供應香港、澳門,是個大問題?!雹佟多囆∑侥曜V (1975—1997)》(上),第238頁。其中,供應壓力最大的是鮮活農副產品。改革農副產品流通體制,也是對外開放的需要。

        確保廣州蔬菜的穩(wěn)定供應,一直是廣東省委、廣州市委的一項重要工作。長期擔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經常親自抓蔬菜工作。有一段時間,廣州的蔬菜供應很不正常,陶鑄曾略帶責備地對市委的同志說:“你們市委應該改為菜委。”②王德:《永恒的記憶——懷念陶鑄同志》,《廣州日報》1979年1月26日。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廣州的蔬菜供應問題更加嚴重。省委書記韋國清有一次從北京開會回到廣州,一下飛機,沒有回省委,而是直接去看菜田。1978年習仲勛到廣東之前,鄧小平和葉劍英都找他談話,要求他一到廣東首先要抓蔬菜生產。習仲勛到任后,多次到菜區(qū)和蔬菜市場檢查和指導工作,認真聽取有關部門的匯報。他很快了解到:“近十年來,廣東農業(yè)發(fā)展緩慢,農民吃不飽肚子,城市副食品供應緊張,可以說是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睍r任廣州市越秀區(qū)委書記朱森林回憶說:“當時有一件事對習仲勛同志刺激很大:市民把兌不了的魚票 (五角錢)寄到他那里,仲勛同志很有體會,就從副食品、蔬菜開始放開價格,蔬菜價格放開牽連到其他價格的改革。”有鑒于此,習仲勛和廣東省委經研究,決定以價格改革和搞活城鄉(xiāng)流通作為改革的突破口。③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習仲勛主政廣東》,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279頁。

        猜你喜歡
        農副產品廣州蔬菜
        沒有叫停!廣州舊改,還在穩(wěn)步推進……
        奇怪的蔬菜
        117平、4房、7飄窗,光大來驚艷廣州了!
        山西省政府采購貧困地區(qū)農副產品1.42億元
        9000萬平!超20家房企廝殺! 2020年上半年,廣州“舊改王”花落誰家?
        房地產導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廣州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蔬菜
        小太陽畫報(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我最喜歡的蔬菜
        湟中弘大農副產品購銷有限公司
        青海政報(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0
        農副產品品牌建設的思考
        現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7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亚洲第一黄色免费网站|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毛片| 亚洲熟妇一区无码| 免费av网址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 国产黄色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自拍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观看|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区| 99亚洲精品久久久99| 久久精品综合国产二区|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做爰又粗又大又爽动漫|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久久精品| 中国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一本大道综合久久丝袜精品| 免费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2021|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美女黄网站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最新国产不卡在线视频 |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二页 | 人与禽交av在线播放| 97色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av瑜伽|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动zozo| 国产特黄a三级三级三中国| 亚州性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亚洲香蕉av一区二区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