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強 劉曉峰
(本文作者 董國強,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南京大學歷史系2009級碩士研究生南京 210093)
私立學校,系指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之外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及個人創(chuàng)設、符合國家法律規(guī)定、從事學歷或非學歷教學的民間辦學機構。我國私人辦學的傳統(tǒng)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然而現代意義上的私立學校則發(fā)端于清末新政之后,其辦學主體多為地方豪紳、城市資本家和外國教會機構。私立小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是20世紀30年代前期。當時私立小學在同類教育機構中所占的比重一度接近25%①吳相湘、劉紹唐:《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傳記文學出版社,1971年,第1643頁。??箲?zhàn)爆發(fā)后長期的戰(zhàn)爭破壞、經濟蕭條和不時出現的大范圍的自然災害,導致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極度貧困,私立小學校董大多無力繼續(xù)資助學校。與此同時,大量適齡兒童因家庭貧困失學、輟學,又使得私立小學的學費收入大幅縮水,不少私立學校因而難以為繼。
1949年前后中國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體制改革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國內學界關于解放初期私立學校改造與接收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高等教育領域。即使在一些相關論著中對私立小學的存廢有所涉及,也僅限于全國層面宏觀政策的簡單引述,缺少地方實施情況的描述與分析。而且這類論述一般都套用高等教育改造的分析模式,過于強調政府方面的社會控制與意識形態(tài)灌輸等訴求。筆者的初步研究顯示,私立小學改造與接收話題的內涵十分廣泛,所涉及的一些具體問題也與高等院校改造與接收存在顯著差異,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專題研究。本文采用微觀實證的研究方法,以江蘇地區(qū)為主要考察對象,以地方檔案資料為基本素材,深入探討特定時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關于私立小學政策出臺的背景與初衷、各項政策在基層單位貫徹落實情況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希望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
在經歷八年抗戰(zhàn)和三年內戰(zhàn)后,戰(zhàn)爭破壞和經濟凋敝使得很多私立學校處于破產倒閉的邊緣。解放初期,上述困難局面并未很快得到改觀。例如在1949年下半年,南京私立廣東小學、私立丹鳳小學、私立國民小學、私立劇光小學、私立質彬小學等校因經費困難停辦①《關于廣東小學停辦及市教育局的函》《私立丹鳳小學關于停辦的報告》《關于將屬校鎖石分校停辦改設西村分校》《私立劇光小學關于停辦的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9。。1950年上學期,又有16所私立小學停辦②《關于公私立小學維持學校鞏固學生的辦法》,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69。。蘇北地區(qū)由于遭遇連年戰(zhàn)爭,加之1949年發(fā)生水災,群眾生活艱苦,許多適齡少兒無法就學,私立小學的存續(xù)也很成問題③《蘇北教育概況》,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1-92。。
最初,政府部門對現有教育機構的基本方針是“維持現狀,穩(wěn)步改造”。稍后,政府又出臺了“公立學校接收,私立學校扶持”的方針。④參見劉宋斌:《中國共產黨對大城市的接管 (1945—1952)》,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第218—230頁。194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要貫徹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教育的流毒。同時,這次會議還指出,改造舊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必須經過各級政府和教育機構的不斷摸索,積累比較成熟的經驗之后,才能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這次會議還提出,對現有的私立學校應采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⑤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8頁。
上述指導方針在江蘇地區(qū)得到較好的貫徹執(zhí)行。當時江蘇在行政區(qū)劃上包括蘇北行署、蘇南行署和南京市三部分。各地對教育機構的接管大體遵循“一般不動、個別調整”的政策⑥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城市的接管與社會改造》,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第28頁。。對于私立小學,只要校方同意實行新民主主義教育,取消反動課程,不限制教員與學生的民主活動,政府不僅允許其繼續(xù)存在,并且勉勵他們把學校辦好。當然,政府也出臺了一些具體的管理辦法與扶持措施。
為了搞清情況、強化管理,政府規(guī)定私立學校必須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登記,以取得合法的辦學資格。例如,南京市軍管會于1949年6月設立私立學校登記小組,并頒布了《私立學校登記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本市私立小學在申請登記時詳述下列事項:(1)學校名稱、地址;(2)開辦年月及歷史;(3)董事會名單、簡歷及董事長之詳細經歷,過去和現在的政治主張;(4)校長及各處主任之姓名、學歷,詳細經歷,過去和現在的政治主張,黨派關系;(5)全體教職員之姓名、學歷、簡單經歷,任教年月;(6)學校性質及辦學的目的,辦學方針;(7)各年級班數及男女之數;(8)各年級之課程表及可用課本 (只注明書店編者,出版處即可);(9)學校組織及各種制度;(10)經費來源及收支情況;(11)校址、校舍概況;(12)教育設備;(13)教育方法;(14)教育效果?!掇k法》還規(guī)定,私立學校登記備案后有下列事項之一者,將受到警告、停辦等處分:(1)教育方針及各項措施不合人民政府規(guī)定者;(2)不尊重本《辦法》之規(guī)定,不接受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領導者;(3)陽奉陰違,公開地或隱蔽地進行反人民、反革命活動,經查明屬實者。⑦參見《關于私立學校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
蘇南和蘇北行署也制定了類似的法令法規(guī),并得到較好的貫徹執(zhí)行。通過登記認證工作,政府對私立小學的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根據1949年6月調查統(tǒng)計,南京市共有私立小學112所,其中參加登記的90所,涉及教職員652人,學生13070人。已登記私立小學的校數、教師數、學生數占同等教育機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3.5%、22.7%、17.9%。①《南京市解放以來教育工作初步總結 (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一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蘇南行署同年12月統(tǒng)計,當地共有私立小學1922所,學生151008人,教職員5223人,占同等教育機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 21.6%、18.8%、19%②《教務處各種調查統(tǒng)計表》,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1-83。。蘇北地區(qū)私立小學所占比例較小。據1949年9月蘇北教育會議總結報告的統(tǒng)計數據,當地共有私立小學120所③《蘇北教育會議大會記錄》,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1-93。。
登記工作基本完結后,政府主管部門根據已登記學校的辦學歷史、政治背景、教學情況,分別作出“續(xù)辦”、“試辦”、“人員調整后可試辦”、“停辦整頓”等處理決定。從南京的情況看:“續(xù)辦”者一般是開辦時間較長、辦學條件較好、教學質量較高且無重大政治問題的學校;“試辦”者多為辦學條件較差,或者是學校負責人有政治嫌疑的學校;“人員調整后可試辦”者主要為辦學條件尚可,但校長或者校董中有人是偽參議員、特務、地方官僚、惡霸的學校;“停辦整頓”者大都為反動人員所辦且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學店式”學校④《教育局關于對私小調查報告材料》,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3-35。。
當時私立小學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學校經費嚴重短缺,直接導致教師們的生活十分困難。根據經濟較為發(fā)達、民眾生活較為富庶的蘇州市的一份調查材料,當時該市私立小學教師平均待遇為每月8.5斗米,最低待遇為每月1.5斗米⑤《私立小學的維持與改造》,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25。。所謂“平均待遇”約合每天2公斤米,可以勉強維持兩個人的生活需要,如家庭負擔重則維持生活極為困難。而所謂“最低待遇”每天不到0.5公斤米,如沒有外來補助就無法過活。另據南京市社會服務處在1950年初對私立小學教師生活的調查,除教會主辦的或有強有力的董事會支持的學校外,一般私立小學教師的待遇很低。辦校成績較好、規(guī)模較大的22所私立小學,教員每月平均收入為6斗米;成績較差、規(guī)模較小的31所私立學校,教員每月平均收入為3斗米,最低的僅為1斗米。在商業(yè)較為發(fā)達的第1區(qū),9所私立小學教師每月平均收入水平是7斗米,但有4所學校教師收入達不到平均標準。⑥《關于小學教師及學生的調查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69。
一些私立小學停辦造成教師失業(yè)和學生失學等問題。1950年上半年南京市調查顯示,當時有31所私立小學面臨停辦,導致小學教員155人遭遇失業(yè)恐慌⑦《南京市教員學生失業(yè)失學調查》,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69。。同年2月召開的蘇南教育工作者會議提到,當時的首要問題是部分私立學校的維持,該地區(qū)失業(yè)教師據統(tǒng)計不下三四萬人,而政府對此并無妥善解決辦法⑧《一九五○年上學期教育工作綜合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1-86。。各地失學學生的數字更為龐大。
面對嚴重困難局面,不少私立小學校方和教師希望得到政府補助,或者由政府接辦學校。在當時國家財政狀況緊張的狀況下,政府在貫徹執(zhí)行“公立學校接收、私立學校維持”方針的同時,為了幫助私立小學渡過難關,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第一,對私立小學教職員工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使他們能正確認識目前困難與光明前途。同時鼓勵他們群策群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決學校維持與改造問題⑨《私立學校的維持與改造》,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25。。
第二,鑒于許多私立小學面臨的經費困難,教育主管部門允許其適當提高學費⑩《關于私立學校本學期收費問題的指示》,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3070-3-847。。有些地方還規(guī)定公立小學應盡可能不招收私立小學的在學學生,而且在生源飽和的情況下,應主動介紹無法容納的學生前往私立小學就讀,以增加他們的收入?《關于公私立小學維持學校鞏固學生的辦法》,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69。。
第三,號召私立小學設法增收節(jié)支。當時各地一個較為普遍的做法,是組織師生們從事種植蔬菜瓜果、蓄養(yǎng)牲畜、削制竹筷、編織草包竹籃、打草鞋、搖麻繩等簡單勞動,以勞動所得幫助學校艱難維持①《私立學校的維持與改造》,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25。無錫縣志編纂委員會: 《無錫縣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第832頁。。政府還指導私立小學設法搞好群眾關系,通過爭取對口單位支援、動員家長做義工等辦法解決一些現實困難。
第四,采取多種方式對私立小學進行補助。1950年上半年,蘇南地區(qū)遭遇春荒,蘇南行署于5月中旬發(fā)出大米12萬公斤,分別輕重緩急,對各私立學校進行適當補助。蘇北行署為了解決私立小學教師生活困難問題,決定每人每月的補貼從20公斤大米提高到35公斤大米。僅1950年給私立小學教師補貼就達到32340公斤大米。②《蘇北文教處關于教育經費情況的報告與統(tǒng)計表1950.2—1950.9.5》,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2-819。南京市計劃在當年下半年向全市私立小學發(fā)放教職員補助費122500公斤大米,圖書設備補助費18200公斤大米③《南京市私立小學中央補助概算說明 1950.5.26》,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3-78。。
通過上述措施,一些辦學困難很大、瀕臨倒閉的私立學校得以維持下來。一些辦學條件較好、可以繼續(xù)維持的學校,教學和其他各項工作的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據1950年下半年常州專署、松江專署、吳縣、吳江縣、太倉縣、宜興縣、句容縣等地的工作報告,私立學校經營狀況普遍好轉,學生入學繳費都很踴躍,學校數量和在校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長。南京私立小學教師惶惶不安的情形也得到緩和,一般工作都比較安心,教學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
政府對私立學校的補助,還大大增強了私立小學師生對新政權的政治認同。南京市教育局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對私立小學補助米發(fā)放后,教員們“在政治上向我們靠攏了一步,認識上也提高了一步”。不少學校過去對政府視導人員“不感興趣”,現在則總希望去指導他們。④《私校補助》,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3-78。
作為舊社會的遺產,解放初期的私立小學很難一下子完全消除舊社會的影響。有些學校在課程安排、教材選擇和教學活動方面,還保留著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所規(guī)定的一些內容。教會小學的主要問題,則是仍保存有宗教課程及濃厚的宗教思想。這些都與新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格格不入。為此,新政權在解放初對私立小學進行了初步整頓。
在整頓過程中,政府將執(zhí)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作為立案開設私立小學的首要標準,要求私立學校的教育目標、教育方針必須適合人民政府的規(guī)定;學制、課程、教材及學校組織、教導方法必須根據人民政府的規(guī)定實行改革;教會學校不得將宗教課列入課程,不得在課內進行宗教宣傳,不得強迫學生參加禮拜及其他宗教儀式。如有違反管理辦法者,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可視情節(jié)輕重,對其進行糾正或予以警告甚至停辦處分⑤《專題調查與典型材料 (三)其他》,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796。 《私立小學教職員工名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35。。為了確保黨的教育路線的貫徹實施,各地還成立了有私立小學教職員工中的進步分子參加的“私立學校協(xié)進委員會”、“私立學校干事會”等基層群眾組織。這類組織對于加強黨對私立小學的政治領導和促進私小師生的思想改造非常重要。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項。
第一,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方面廢舊立新。蘇北、南京、蘇南等地一解放,當地政府即命令屬地各校用“政治課”取代國民黨時期的“公民”、“黨義”、“軍訓”、“童訓”等課程,解散校內反動黨團組織,并給一些學校配備校長和教導主任以加強領導力量⑥《關于對小學教育初步改造的通知》,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 《蘇北教育會議大會記錄》,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1-93。。在課程設置方面,各地學校參照華北、東北等老解放區(qū)的經驗,確定“政治”、“國語”、“算術”、“歷史”、“地理”、“常識”為主要課程。在教材選用方面,由各專署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從老解放區(qū)使用的小學教材中選編印刷,統(tǒng)一發(fā)行。未經專署選定的教科書,任何學校不得采用。除了意識形態(tài)色彩較為淡薄的“算術”、 “自然”、“地理”科目外,“政治”、“國語”、“歷史”、“常識”等科目的教材都經有關方面于1949年或1950年統(tǒng)一修訂出版,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強化新民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與灌輸。至1950年秋季,全國各地開始使用新編和修訂過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材。
第二,組織私立小學師生進行政治學習。解放初期,不少私立小學校長和教師對中共新政權嚴重缺乏了解。例如南京市的一些教師認為“國民黨可恨,共產黨可怕”,“共產黨是老粗不要文化,不要知識分子,反對三資 (資產、資望、資格)”①《南京市解放以來教育工作初步總結 (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一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有些在解放前社會活動較多、政治背景較為復雜的教員、校長或校董出于對新政權的恐懼,解放后紛紛逃亡在外。此外,各校教師大半自鳴甚高,自謂持超階級立場,對新民主主義思想有抵觸,對蘇聯(lián)的友誼非常懷疑。許多國文教師輕視新課本,認為無法向學生講解“蘇維?!?、 “中央局”、 “毛澤東思想”、“小二黑結婚”等內容。②《關于對小學教育初步改造的通知》,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校方和教師的上述態(tài)度無疑也對學生們產生影響。他們的困惑和質疑包括:美國也曾借過米麥給我們呢,不是對中國人很好嗎?蘇聯(lián)為什么要幫助我國?蘇聯(lián)為什么要占據旅大?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中國人,為什么要打仗?毛澤東是不是為了爭地盤爭江山?解放后人民生活為什么還要苦?為什么解放后生意難做,錢難賺?共產黨為什么要發(fā)大鈔?小孩上學要繳學費,為什么華大(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不交學費還有飯吃?③《各界代表會議后,小教科二個月工作的總結 (十一月至十二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3-4。
針對上述問題,各地政府利用多種形式在私立小學師生中開展思想改造運動,幫助他們認識當前形勢及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前途,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和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服務的思想。經過學習討論,師生們的思想有了明顯轉變。例如南京市的私立小學教職員通過參加政治學習,對新政權由恐懼到懷疑,從懷疑走向旁觀,從旁觀走到逐漸靠攏。許多教師認識到,“共產黨不是沒有辦法”,“共產黨的確是為人民辦事的”④《南京市解放以來教育工作初步總結 (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一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
第三,通過校內人事調整,加強對私立小學的監(jiān)管。據南京市1949年6月對私立小學教職員調查報告,私立小學教師家庭成分一般為中農、地主、獨立勞動者、小資產階級,貧苦大眾出身的極少。而在學校管理層 (主要是校長、校董)中,有不少人解放前政治背景較為復雜。此外,一些在任的校長或代理校長有嚴重政治嫌疑。基于上述情況,政府一方面立即向出現校長空缺的學校指派校長,另一方面按照“人事上一般不動、個別調整”的原則,對其他學校中政治上不合格的校長和教員加以清除,代之以政治合格人員。
在1950年鎮(zhèn)反運動高潮中,南京市教育局多次召開群眾座談會和控訴大會,鼓勵各校師生檢舉反革命分子,一些私立小學校長因而受到查處。如曾經參加反動黨團組織、擔任過下關保長的龍江小學校長被逮捕并處以極刑;育才小學、益智小學、培育小學、建航小學、私立南京小學校長均被逮捕。還有一些私立小學校長在隨后的“五反”運動中被捕。⑤《處理接受美資津貼小學的步驟和具體問題》,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為本區(qū)私立建航小學更換校長并改稱校名請鑒核備查及市文教局的批復》《關于培育與中和小學合并問題》《關于我區(qū)龍江小學應該如何處理的報告及市文教局的通知》,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4。與此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向這些學校派出30多名黨團員,加強領導工作⑥《關于私立小學改名的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4。。
上述幾項舉措,對于確保政府對私立小學的政治控制非常重要。不過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造成了一些問題。例如有些學校雖進行了初步改革,但校方和教師們未能完全轉變過去的思想,表面上似乎實行了新教育方針,實則和過去沒有很大分別①《南京市解放以來教育工作初步總結 (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一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另一方面,政府提出“人事上一般不動、個別調整”,政策界限很難把握,下面執(zhí)行起來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個別地方把“一般不動”誤解為原封不動,連“特務學?!币膊桓胰?個別地方又把“個別調整”弄成相當普通的調整,結果引起各種混亂②《專題調查與典型材料 (三)其他》,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796。。
經濟問題始終嚴重困擾私立小學的生存發(fā)展。盡管經過各校自力更生與政府小額補助,江蘇地區(qū)的私立小學在解放后大多能夠勉強維持,但一旦遇到災荒或其他變故,私立小學又會面臨生存危機。為此,政府不得不持續(xù)加大對私立小學的經濟扶持力度。有資料顯示,到1952年,南京市對私立小學的財政補助占到教職員工工資總額的87%③《調整私立中小學收費標準,并請酌增補助私校》,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3-239。。這意味著政府實際上已經將私立小學教師的工資開支負擔起來。然而,私立小學的辦學質量和政治狀況卻很難讓政府方面感到滿意。1952年7月,南京市對私立小學的調查發(fā)現:“私小在師資水平及教學質量上除少數條件較好的與市小 (市立小學)不相上下外,絕大多數學校教師只有初中畢業(yè)程度,政治認識亦差,加以學習欠人掌握,進步比較緩慢。正確地沒有錯誤地進行教育尚且困難,更談不到如何貫徹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同時紀律教育也很差,體罰現象普遍、個別情況嚴重?!雹堋赌暇┦兴搅⑿W接辦方案草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60。
蘇北地區(qū)在1952年對轄區(qū)內私立小學的調查也顯示,盡管政府對這些學校的整頓、改造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終歸是私立,有些學校甚至以私立名義或明或暗地抗拒縣市文教科對他們的領導”⑤《蘇北區(qū)接辦私立小學計劃 (草案)》,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3-445。。前教會小學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
出于政治控制和經濟扶持的雙重考慮,同時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使得國家財政力量有所增加,政府對私立小學的政策在1952年形成拐點。當年6月,北京市委向中央提交報告,稱該市私立中小學中“多數學生交費困難,生活也較苦,目前的助學金和減免費辦法還不能解決問題”。6月14日,毛澤東在這份報告上作出批示:“如有可能,應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學”。⑥轉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 (1949—1982)》,第59頁。教育部隨即在全國范圍進行調研,并很快得出結論:現在提出有步驟地全部接辦私立中小學問題是切合時宜的⑦1952年教育部呈中央的《關于接辦私立中小學問題的報告》,轉自王炳照:《中國私學·私立學校·民辦教育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2頁。。至此,私立小學接收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
1952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中小學教育行政會議,決定限期接辦全國私立中小學。9月,教育部正式向全國發(fā)出關于接辦的通知,并提出如下幾個原則:先接辦外資舉辦的,后接辦中國人自辦的;先接辦辦理成績較壞的,后接辦成績較好的;先接辦經費困難的,后接辦經費還能維持的;大體上先接辦中等學校,后接辦小學??紤]到各地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接辦時間長短也有所不同。華東地區(qū)原則上應該在三年內完成全部接辦工作。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 (1949—1982)》,第62、64頁。
華東行政區(qū)教育主管部門于9月20日向轄區(qū)各行署轉發(fā)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各地迅速準確地掌握私立中小學的各種數字,根據實際情況擬定計劃,選派優(yōu)秀干部負責接辦工作。同時指示各地,接辦工作要注意協(xié)調好各方面的力量,要有專門機構統(tǒng)一指揮各項工作。要依靠學校中的黨團組織及進步力量,向學校師生員工反復說明政策,消除顧慮。接辦工作應逐步進行,對人事變動應抱慎重態(tài)度。對于暫未接辦的學校,仍應積極扶持,加強領導,為今后的接辦鋪平道路。⑨《為分配一九五二年下半年華東各地區(qū)應接辦私立中小學校由》,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1002。
根據各地匯總的情況,華東區(qū)教育主管部門計劃在1952年下半年接收私立小學724所,其中包括南京地區(qū)17所,蘇南地區(qū)135所,蘇北地區(qū)79所①《為呈報我區(qū)1952年下半年接辦私立中小學數由》,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3-433。。為了提高這些學校教師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時更新和添置教學設備,大區(qū)政府下?lián)芤还P接收專項經費。蘇南、南京、蘇北得到的經費數額分別為10億、3億和7億②《為分配一九五二年度下半年接辦私立中小學經費及私立中小學校補助由》,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1002。。但蘇北地區(qū)的初步調查顯示,完成上述接辦任務實際所需費用高達76億元③《蘇北區(qū)接辦私立小學計劃 (草案)》,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3-445。。這意味著,各級地方政府必須為接辦工作提供大批額外資金。為了緩解地方財政壓力,有些地方在接辦順序上提出不同意見,即先接辦規(guī)模較大、設備較為齊全、有發(fā)展前途的學校,條件稍次的第二批接辦,規(guī)模較小、辦學極差、問題復雜的最后接辦或予以停辦④《南京市私立小學接辦方案草稿》,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60。。然而這樣的意見遭到中央和華東行政主管部門的否決。
從江蘇各地的情況看,接辦私立小學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各縣市文教科 (局)首先聯(lián)系縣市委宣傳部、青年團、工會等部門和擬接辦學校中的進步教師,通過普查和重點調查掌握各校的情況,制訂出接辦計劃⑤《一九五二年接辦私立小學情況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1-9。。
2.接辦計劃得到上級批準后,各縣市分別召集擬接辦學校校長、教師、校董、家長代表會議,闡明接辦意義和方針,消除各方思想顧慮。
3.在接辦過程中適時調整一些學校的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以1952年底蘇南地區(qū)接辦的132所學校為例,其中61%的學校由政府重新任命了校長或教導主任。教會學校校長或教導主任幾乎全部由政府重新任命。⑥《一九五二年接辦私立小學情況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1-9。
4.上述各項工作基本完結后,由教育主管部門召集群眾大會,宣布接辦命令,舉行交接儀式。
由于正確貫徹了中央的方針政策,有比較充分的準備,各地接收工作一般都比較順利,受到私立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歡迎。不過分批接辦的政策也帶來一些消極后果。因為按照中央的政策,學校辦得越好接收時間越晚。這對一部分辦學成績顯著的學校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另外,有些地方對于接辦后的教師安置問題未做詳盡說明,不少教師擔心接辦后失去工作,因而產生思想混亂。
以南京市為例,很多被接辦學校的教師欣喜若狂。匯文小學教師看到本校在首批接辦之列,高興得“大跳其舞”;興藝小學校方得到消息后立即召開了慶祝會;樂園小學在消息公布當天就將校產進行清點,準備被接辦⑦《南京市三、四、五區(qū)接辦私立小學的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60。。而在那些未接辦的學校,教師們普遍對中央政策感到不理解,存在抵觸情緒。崇善小學有老師表示:我們過去一向重視教學,結果卻是被延后接收,很不合理⑧《一九五二年接辦私立小學情況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1-9。。
各校教師的上述反應,主要源于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教師待遇福利方面的巨大差異。根據1950年一項調查,公立小學教師收入一般較私立小學高三倍⑨《私立學校的維持與改造》,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25。,而且他們可以享受公費醫(yī)療、生活補助費、多子女補助費、病假福利以及女教師產假福利。此外,公立學校教師的政治地位也比私立學校教師要高。所以私立學校教師都迫切希望政府盡快接辦所有私立學校。
同時,私立學校學生及家長也迫切希望政府全面接辦私立學校。因為私立小學收費比公立小學要高25%左右,而減免比例卻只有公立小學的60%。所以改為公立可以大大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而且改為公立學校后,學生們可以參加少先隊,更容易取得政治上的進步。⑩《一九五二年接辦私立小學情況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1-9。從政府方面看,雖然接辦私立小學需要支付一大筆資金,但按照有關規(guī)定,接辦后各校原有固定資產和各種設備全部成為公產,所以國家在經濟上并不吃虧。上述幾個因素形成合力,使得江蘇各地近半數私立小學在1953年上半年內完成接收。全省私立小學的數量由1133所減少至526所。①《送報一九五零年、五一、五三年本省各類學?;鶖怠?,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2-390。
1953年下半年至1956年初,政府接辦私立小學的步伐有所放慢,接辦的數量非常有限。這主要是因為前一階段接收了許多辦學基礎較差、經費困難較大的學校,需要一段時間消化、鞏固現有成果。
1956年,三大改造運動高潮的興起對私立小學的接辦工作有很大推動。與此同時,當年年初《解放日報》報道了上海市私立學校全部接收的消息,也對江蘇地方當局形成很大壓力②《請示接辦私立學校問題》,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3-683。。同年8月,江蘇省政府發(fā)出通知,提出年內將本省現有私立小學全部接辦完畢的目標③《江蘇省人民委員會關于接辦私立小學的通知》,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4013-1-58。。由于延后接辦的學校大多辦學基礎較好,接辦所需經費缺口不是很大,而且許多農村地區(qū)的私立小學系由私立轉為民辦,并不全由政府買單,所以接辦工作沒有遭遇太大困難。據江蘇省教育志記載,該省1956年“接辦了全省所有私立小學和部分民辦小學”④江蘇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江蘇省志·綜合教育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4頁。。
按照解放初期相關政策,教會小學也屬于私立小學。不過其具體情況與一般私立小學有所不同,政府接辦的時機和步驟也不一樣。因而本文將這部分內容單列,加以詳細說明。
在近代文明西學東漸的歷史背景下,教會小學成為中國近代私立小學的先驅。然而在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教會小學的數量在私立小學中所占的比重始終不大。以南京為例,1949年6月私立小學登記審查時,當地共有私立小學112所,參加登記的有90所,其中教會小學只有16所。由于教會小學得到教會的津貼,辦學條件一般都比較好,所以解放初期維持不成問題。⑤《南京市解放以來教育工作初步總結 (一九四九年五月至十一月)》,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鑒于上述情況,當時政府除了在《私立學校登記管理暫行辦法》中規(guī)定“教會學校不得將宗教課列入課程,不得在課內進行宗教宣傳,不得強迫學生參加禮拜及其他宗教儀式”,“教會學校校董會,中國人須占多數,董事長、校長及校內各部主要負責人,須由中國人任之,其不合本條例規(guī)定者,須加以調整”⑥《關于私立學校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1-1。外,一般并不過多干涉教會小學的內部管理,當然也不對其進行補貼。
教會小學教師大多數為虔誠的基督徒,且校長大多由牧師兼任⑦《接收外國津貼 (教會補助)的小學及幼兒園情況》,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經費方面,南京16所教會小學中,除道勝小學能夠靠學費收入維持外,其余都需靠教會津貼才能維持。如育群小學1951年上半年學期收費641萬,而外資津貼達到1300萬,占到總經費來源的2/3以上;益智小學每學期約需經費2000萬,學費收入所占的比重僅為1/4至1/3,其余都要靠教會籌措;衛(wèi)斯理小學學費收入226.7萬元,教會津貼達到600萬;三育小學上半年學費收入約為55萬,支出卻高達670萬,差額皆由教會津貼。⑧《接收外國津貼 (教會補助)的小學及幼兒園情況》,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類似情況。
基于上述情況,教會小學中教會勢力和宗教因素的影響非常明顯。當時的一項調查顯示,南京教會小學雖然普遍按照政府的規(guī)定,設置新民主主義教育課程,廢除宗教課程,但不少學校仍舊保留著濃厚的宗教氣氛。如三育小學要求學生“背宗教卡片,上午要舉行祈禱,每星期六有少年團,蒙童團契”。學校還規(guī)定“星期六做禮拜日放假,一切仍按教會制度”。明德小學的情況大體相似。⑨《接收外國津貼 (教會補助)的小學及幼兒園情況》,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另外一項調查顯示,蘇南大多數教會小學在解放后仍由神甫掌握,與政府很少聯(lián)系。很多學校內“掛圣母像,孫中山像,但不掛毛澤東像”。有的“用連環(huán)畫宣揚教義,用糖果引誘小學生參加禮拜”。①《蘇南專門登記處兩個月工作綜合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78。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政府對教會學校的政策發(fā)生急劇變化。1950年12月,政務院頒布《關于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構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接受外國津貼及外資經營之文化教育救濟及宗教團體登記條例》和《接受美國津貼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登記實施辦法》。這些文件都程度不同地涉及教會學校處理問題。1951年1月,華東行政區(qū)政府召集專門會議,決定動員政府和民間力量限期接辦所有教會學校。這次會議還強調:不論由政府接辦或歸人民自辦,原教會學校都要“完全與美帝斷絕關系,不得用任何方式保留舊有的關系”②《關于處理接受外資津貼的中小學的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
在中央政府和華東區(qū)政府的指導下,江蘇地區(qū)在1951年開展了以下工作。
首先,在各地成立外資津貼小學登記處,對有關學校進行登記。據統(tǒng)計,1951年上半年江蘇地區(qū)共登記接受外資津貼小學124所,其中南京15所,蘇南85所,蘇北24所③《處理接受外資津貼的小學及幼兒園工作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短K北區(qū)接辦私立小學計劃 (草案)》,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1-3-445?!短K南專門登記處兩個月工作綜合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78。。
其次,根據登記學校的具體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從南京的情況看,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1)政治上明顯反動的,或經費方面有特殊困難的,由政府予以接辦。(2)辦學基礎尚好、暫時經費不能自給、政治上尚無反動表現者,改為私人辦理,政府視其經濟自給狀況及政治進步狀況予以補助。(3)規(guī)模小、設備簡陋、尚未具備自辦條件的學校,暫緩處理。④《關于處理接受外資津貼的中小學的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從相關文件中列舉的許多學校的具體情況看,對教會小學的不同處理主要取決于各校的政治狀況。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被政府接辦的學校一般辦學條件較好,經費方面沒有太大困難。而改為私人自辦和暫緩處理的學校往往辦學條件較差,經費需要補助。被政府接辦的學校,教職員工待遇達到公立學校最低薪級,比一般私立小學要好很多。改為私人自辦或暫緩處理的學校,教職員工一般按原薪、原職留用。
又次,組織教會學校師生進行政治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消除他們的錯誤認識。截至1951年7月中旬,蘇南、蘇北和南京的教會小學都相繼被政府接辦或改為私人自辦。這在教會小學師生中引起一些思想混亂。多數教師顧慮自己的職業(yè)和生計問題,在內心產生抵觸情緒。也有不少改為自辦或暫緩處理學校的教師希望政府能盡快接辦所有教會學校,以解決其經濟上的后顧之憂。針對上述思想混亂狀況,各地紛紛組織教會中小學師生參加政治學習運動。經過學習,教會學校師生初步認識到政務院決定的重要意義,并能夠揭發(fā)、批判帝國主義的種種罪惡行徑。
然而在貫徹執(zhí)行政務院決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也面臨一些實際困難,其中財政方面的困難尤為突出。如前所述,過去教會學校一般都接受外國教會補貼,而且數額很大?,F在改由政府接辦,或者改為自辦公助,必然給地方財政帶來很大壓力。以南京市為例,當地16所教會小學中有3所由政府接辦,有10所改為自辦公助。如果要使這些學校原有經費水平保持不變,地方財政每年要支出的專項經費總額理論上高達2億多元。⑤《南京市接受外國津貼之教會私立初等學校處理表》,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蘇南地區(qū)的一份報告稱,當地85所接受外國津貼的教會小學中,約有50所在放棄外國津貼后將難以為繼,現在要改由地方政府負擔,以每校每年2000萬元計,約需10億元。估計其他30多所也可能產生困難,以每校每年補助1000萬計,約需4億元。以上合計全年共需14億元。⑥《蘇南專門登記處兩個月工作綜合報告》,江蘇省檔案館藏,檔案號7014-2-878。
如此龐大的財政支出使地方政府頗感為難。各地在實際工作中不得不作出一些權變。例如南京市教育局曾提出意見:教會小學應將“仍接受教會津貼,經濟權仍掌握在教會或校董會手中的學校,移交行政并應經濟公開,不得接受教會津貼”①《處理接受外資津貼的小學及幼兒園工作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后來迫于財政方面的壓力,教育局轉而表示對于“教徒熱心辦學,以私人名義捐贈者可以接受”。對于一些教會學校依托教堂資產辦學、房舍土地很難區(qū)分的情況,教育局也作出“有條件者即時分開,無條件者暫維現狀,徐圖分開”的指示,不再一味強調在經濟上與教會斷絕關系。②《處理接受外資津貼的小學及幼兒園工作報告》,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5064-2-129。在政府專項補助經費無法足額到位的情況下,改為自辦或暫緩處理的教會小學很快陷入困境。有的學校不得不暫時依靠教師變賣衣物維持。有的學校則在暗中繼續(xù)接受教會津貼。不過隨著政府接辦力度的不斷加大,上述現象不復存在。
從本文的敘述可以看出,解放初期私立小學的改造與接收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漸進的過程。
就行為主體而言,私立小學的存廢不僅涉及國家、政府方面,而且涉及私立學校校方、教師群體、學生及家長群體。私立小學改由政府接辦,部分源于私立學校經濟維持的困難,部分源于政府政治控制的訴求。可見這不是一個政府政策單邊演進的過程,而是一個政府與社會多邊互動的過程。
就整個流程而言,這項工作經歷了登記管理、初步改造和全面接收等幾個階段。政府在解放初受制于當時國家財政狀況,提出“公立學校接收,私立學校維持”的方針,1952年以后又提出分批接辦私立學校的方針。有些地方提出與中央規(guī)定相左的接辦順序,固然折射出中央和地方政府不盡相同的問題意識和優(yōu)先考量,不過其主要癥結依然在于財政問題。
就社會影響而言,許多私立小學在經歷長期戰(zhàn)亂與經濟危機之后,生存狀況嚴重惡化,獨立辦學難以為繼,對政府的接辦政策大多持歡迎態(tài)度。因而當時的突出問題,不是因私立小學師生拒斥政府政策而導致的對抗,而是政府提出的“逐步接收”政策招致許多延后接收學校師生的不滿。由此可見,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國家權力的下沉并不一定總是采取強勢介入的方式,從而引發(fā)來自社會方面的抵抗,相反會與社會底層的某些需要相互契合,共同形成某種合力。
結合晚清以來的歷史進程看,國家權力對教育領域的滲透擴張呈現出一以貫之的趨勢。這是鞏固政權的一個重要措施。對教會學校的改造與接收,還涉及國家教育主權問題。私立小學改造與接收目標的順利實現,表明中共政權具有明確的執(zhí)政理念和廣泛的社會動員能力。
改革開放后民辦和私立教育機構再度大量涌現,說明這類機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現有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初等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因而鼓勵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有利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政府的積極主導作用應該體現在宏觀調控方面,而非直接包辦所有具體事務。本文所述地方政府在私立小學接辦工作中不得不作出某些權變,說明“包下來”的政策實際上給政府自身造成很大困難。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當時不能為私立小學解決種種實際困難,單靠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其政治控制的訴求也很難實現。由此可見,解放初期私立小學改造與接收工作具有多重的歷史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