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勇 劉占敏
萬福河演變之研究
耿 勇 劉占敏
萬福河,菏水故道,又名深溝,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于今山東定陶東北開深溝引菏澤水東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菏水的開鑿使原來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濟四瀆得以貫通,成為中原地區(qū)東西往來的主要航道,也是中國歷史上人工開挖用于漕運的較早運河。清康熙三十七年改稱柳林河,清道光十年改稱萬福河至今。在漫長的歲月中,它發(fā)揮著航運、灌溉、行洪、排澇等重要作用,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國語·吳語》:“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于歲,乃起師北征。闕(古同掘)為深溝,通于商、魯之野,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公于黃池?!薄吧獭敝杆螄亩汲巧糖鹨粠?,“魯”指魯國都城曲阜一帶。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大敗齊國后,野心進一步膨脹,決定再開鑿一條溝通黃淮的運河即深溝,為稱霸天下服務(wù)。因深溝水源來自菏澤,故稱菏水。菏水溝通了淮河的支流泗水和其上游緊鄰黃河的濟水。菏水的開鑿,使原來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濟四瀆得以貫通,成為中原地區(qū)東西往來的主要航道,也是中國歷史上人工開挖用于漕運的較早運河,將淮河流域與中原聯(lián)系起來。公元前482年,夫差就率領(lǐng)強大的吳國大軍循泗水北上,由泗入菏,再由菏入濟,到達濟水岸邊的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與晉定公會盟。
東漢桑欽《水經(jīng)》:“濟水又東至乘氏西,分為二。南為菏水……。其一東流者,過乘氏縣南,又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xiāng)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濟水又東經(jīng)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鮪冢,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濟水東經(jīng)重鄉(xiāng)城南。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乘氏”即現(xiàn)在菏澤,“緡”即現(xiàn)在金鄉(xiāng)縣城,“方與縣”即現(xiàn)在魚臺縣。因菏水連通泗水和濟水,東漢時期又稱泗水或濟水。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于湖陵縣西六十里谷庭城下,俗謂之黃水口。黃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黃水沿注于菏,故因以名焉。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肮韧ァ奔船F(xiàn)在魚臺縣谷亭。從東漢桑欽《水經(jīng)》與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可以看出,東漢至北魏時期菏水變化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菏水是比較典型的南北之間的水路軍事運輸線,曾多次運輸軍隊。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溫領(lǐng)兵戰(zhàn)北燕,自淮入泗,由泗入菏西上。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宋將到彥之率水軍攻魏,亦由淮、泗經(jīng)菏水入桓公溝,再由黃河西進。
唐宋時期,菏水為黃河泛濫而奪流和淤塞。宋初曾專詔疏浚菏水,一度成為青、兗、徐至汴京的重要通道。《沂沭泗河道志》記述“北宋時期,黃河在滑縣和濮陽縣境多次決口,泛濫于濮陽、菏澤、巨野一帶,主流多南流,逐漸演變?yōu)榻娜f福河?!?/p>
元明兩代,黃河多次決溢和改道,菏水淪為一條黃水溜道,《元史·河渠志》及《明史·河渠志》皆有記載?!兑抒疸艉拥乐尽酚浭龊仕爸撩魅f歷年間,河道漸趨穩(wěn)定?!?/p>
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曾疏浚成武境北傅家潭一帶的河道,以泄積水。這次疏浚的河道大致沿古菏水道東行,名稱改為柳林河。“萬福河”最早見于清道光十年重修《城武縣志》,該縣志主修者城武知縣袁章華也是督辦河務(wù)者。十六年后的《巨野縣志》明確記載:“萬福河,即柳林河?!?/p>
1821~1851 年 (清道光年間)萬福河在金鄉(xiāng)北相繼決口,沖成南、北大溜,即自萬福河左岸隋林決口處向東北流,至張莊分兩股:一股東北流至張橋出金鄉(xiāng)縣入濟寧縣(現(xiàn)為濟寧市中區(qū)),至三汊河入南陽湖,稱北大溜;另一股東流經(jīng)劉油房入魚臺縣,過相里集折向東北入濟寧縣,于九子集入南陽湖,稱南大溜。1862~1875年(清同治年間),金鄉(xiāng)、魚臺、濟寧3縣人民,不堪忍受漫溢淹沒之苦,自發(fā)興修兩大溜堤防,束水入湖。從此南、北大溜成為萬福河固定分洪道。
民國時期,萬福河發(fā)源于定陶縣仿山洼,東流經(jīng)定陶,成武、巨野、金鄉(xiāng)、魚臺、濟寧等縣,于吳坑村入南陽湖,全長121公里,流域面積6430平方公里,為湖西第一大河。1931-1932年,山東省建設(shè)廳曾對萬福河進行較大規(guī)模治理,疏浚干流和南渠河、沙河、東溝,淶河、西溝等5條支流計292公里,修南、北大溜堤防82公里,并修建隋林、劉堂二處滾水壩為萬福河固定口門。1935年,黃河于鄄城董莊決口,泛濫于萬福河水系,使干支流嚴重淤積,加之戰(zhàn)亂頻繁,河道日益敗壞。
新中國成立后,對湖西水系進行調(diào)整,使萬福河水系發(fā)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疏浚萬福河干流大沙河入口以下段,由湖西專署組織6縣民工7.4萬人,疏浚河道35公里。1956~1958年,按淮委編制的《萬福河流域除澇規(guī)劃》,由山東省水利廳統(tǒng)一安排,濟寧、菏澤兩專區(qū)出工,對萬福河干流進行較大規(guī)模治理,開挖劉堂壩至南陽湖段南大溜29.2公里,劉堂壩以上至定陶縣油小樓51公里,利用原河道裁彎取直、擴大治理,與劉堂壩以下南大溜相接稱新萬福河;大沙河入口以下萬福河原河段,稱老萬福河。
1960~1962 年,自定陶新河入口向西延長到菏澤縣呂陵店,此段曾稱黃萬運河。1965年又上延至東明縣魚沃河口,此段曾稱東明新河。使新萬福河全長達128公里,流域面積5178平方公里。建國后至1966年,萬福河演變成新、老萬福河和北大溜3條獨流入湖河道。這一時期對萬福河的治理,雖對減輕上游地區(qū)的澇災(zāi)有一定效果,但導(dǎo)致洪水來量增加,下游嚴重淤積,排水能力逐年降低,加之南陽湖阻水障礙較多,排泄不暢,加重了下游洪、澇、堿災(zāi)害。鑒于此,遂調(diào)整萬福河水系開挖東魚河。1970年東魚河北支治理工程竣工后,于定陶縣大薛莊截萬福河干流,將上游1443平方公里流域面積截入東魚河。截流處以下至湖口,即今萬福河,流域面積為1283平方公里。自1970年春東魚河北支截流后,開始對萬福河進行除害興利相結(jié)合的綜合治理。1970年冬~1973年1月,萬福河干流按3年一遇排澇、20年一遇防洪標(biāo)準(zhǔn)挖河筑堤,建官橋、馮集、湘子廟3座節(jié)制閘。馬莊閘以下至入湖口按六級航道開挖。
1973年冬~1979年1月,按3年一遇排澇、20年一遇防洪標(biāo)準(zhǔn),先后治理了支流彭河、吳河、新西河、友誼河、大沙河、老西溝,還新開挖了支流金成河。通過治理,現(xiàn)萬福河水系達到高低分排,洪澇分治,干、支流達3~5年一遇排澇、10~20年一遇防洪標(biāo)準(zhǔn)。干、支流共建揚水站350處,灌溉面積147萬畝,大片堿地得到改良
(專欄編輯:周 權(quán))
山東省濟寧市洙趙新河管理處 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