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曉婷 祖占霞 陰曉鈺 董勇
心血管介入術已成為心血管疾病治療的重要方法。優(yōu)質護理服務能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F將近年來心血管介入治療中護理服務的應用總結一下, 討論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心血管介入術中的積極作用。
1.1 收集整理的臨床資料 包括患者入院診斷、家族及個人簡要病史、進行擬行檢查的結果。醫(yī)護人員應對這些資料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對患者的現狀進行準確的評估, 以便做好后續(xù)護理的準備工作。
1.2 心理護理 患者會因為對自己病情的擔憂而產生恐懼、緊張、憂慮等諸多不良的心理反應, 再加上任何手術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這就需要醫(yī)護人員在高超的醫(yī)術、高尚的醫(yī)德之外還要有高度的耐心對患者做心理護理。在與患者交談時, 應先做自我介紹, 然后用溫和的語氣和溫暖的言語向患者講述手術的科學性及治療時的注意事項, 使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治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以便做好預防,減少或者消除因一無所知而帶來的恐懼與緊張。此外, 還應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得到他們的支持使治療更為順利, 使病情早日痊愈。
1.3 飲食指導 患者無需禁食, 不過量即可,以7~8 成飽為宜。
1.4 患者的積極配合 在治療中患者自身的配合最為重要, 患者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手術中一些必要的動作勤加練習, 如練習平臥位猛烈咳嗽動作的準確度與熟練度, 這對做冠脈造影及PTCA術的患者來說, 可以在術中必要時促使造影劑迅速從冠狀動脈中排出。
1.5 術前準備 術前護理還包括手術前的一系列準備。藥物準備、手術器材的準備及如普魯卡因皮試, 碘過敏試驗, 備皮等術前測試程序的準備。醫(y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介入性診斷或治療的措施。
在患者進入介入室后, 護士要在手術之前交待患者要注意的事項及配合要點, 協助患者擺好手術體位, 為手術做好充足準備;護士要在手術中將急救藥品、除顫器、臨時起搏器等手術必需品安放在固定的位置, 迅速、準確、有效地做好各種應急的搶救準備;護士要在手術結束時解答患者的疑問, 關心患者的需求, 詢問患者自我感覺, 及時有效地處理出現的問題。
3.1 觀察病情 手術后定時對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進行測量, 密切關注患者神志的變化, 預防患者因手術而產生的后遺癥和并發(fā)癥。
3.2 心電監(jiān)護 醫(yī)療手術多多少少都會對患者的身體產生耗損, 對于介入治療術后的患者而言, 應在手術后24 h 以內在CCU 病房持續(xù)心電圖監(jiān)測和記錄, 對于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而言, 術后絕對臥床3~5 d, 術側肢體制動, 以防電極脫位。對于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 應鼓勵其術后多飲水, 一般為6~8 h 飲水1000~ 2000ml, 以促進造影劑通過腎臟排泄。
3.3 血壓觀測 護士應對介入術后的患者至少連續(xù)8 h的血壓觀測, 當血壓低于90/60 mmHg或伴惡心、嘔吐、大汗等癥狀時能夠及時發(fā)現并查找出產生原因, 無論是因為冠狀動脈再次被阻塞還是迷走神經興奮的原因都能夠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 預防醫(yī)療危險的發(fā)生。
3.4 護理穿刺點 實施PTCA, PTCA+支架的患者手術后要保留鞘管24 h, 用沙袋壓迫股動脈12 h。介入檢查及治療的患者, 應在局部加壓包扎后沙袋壓迫8 h, 為避免因臥床時間過長導致的不自主活動而造成的脫管、出血等現象, 則應用繃帶將下肢固定于床尾。
3.5 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 手術后會伴有身體出血情況, 應注意觀察, 若血壓逐漸下降、產生神志障礙腦占位體征則有顱內出血的傾向, 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總之, 臨床中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介入治療, 對于護理人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她們要想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 掌握新技術, 對于手術中的用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在臨床實踐中善于總結, 吸取經驗, 以達到最終減少介入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1,2]。
[1]李開秀.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后需臥床多久.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 2002, 21(2):79-80.
[2]許慧, 溫澄非.心血管病介入治療致2種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7例.中華護理雜志, 2003,1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