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駱始華 張 超
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傣醫(yī)“月子病”病證特點初探
王 婧 駱始華 張 超*
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月子病”傣語稱“攏匹勒”,是傣醫(yī)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文中總結分析傣醫(yī)對“月子病”病因病機的認識,探討“月子病”的臨床病證特點。
傣醫(yī);月子病;病因病機;臨床特點
“月子病”是傣醫(yī)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也是傣醫(yī)臨床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之一,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經驗。但目前對傣醫(yī)“月子病”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研究,“月子病”的概念和內涵界定模糊,對其病因病機和病證特點研究還不深入,有鑒于此,本文就傣醫(yī)對“月子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進行總結梳理,并進一步探討“月子病”的臨床病證特點。
“月子病”,傣語稱“攏匹勒”,是指婦女產后所患各種疾病,又稱“產后病”,是由于平素體弱,或妊娠期、產時、產后調養(yǎng)失宜導致體內的四塔、五蘊之功能失調而發(fā)生[1]。并將其歸屬于雜風病范疇。攏匹勒(月子?。?]趙應紅認為:月子病是指婦女產后1月內所患之病,其病程短至1月,長則幾年、幾十年或終身患病。[2]巖罕單、依娜雙等指出在《檔哈雅龍》中有記載:認為婦女在懷孕期間飲食不潔,致形體瘦弱、氣血兩虛,加之在生產的過程中耗氣傷血,產后休息不好,營養(yǎng)不良,飲食不潔(節(jié)),誤食禁忌,勞欲失調而導致體內“四塔”功能失調,再加之感受外界之病邪而發(fā)病,故稱月子病。[3]傣醫(yī)對“月子病”的認識內容豐富,涉及病證復雜,但目前對傣醫(yī)“月子病”的概念和內涵界定模糊。傣醫(yī)“月子病”概念應包括二個要素,一是疾病發(fā)生的時間上是指婦女在生產之后;二是主要病因病機的概括。因此,筆者認為傣醫(yī)“月子病”(攏匹勒)是指婦女在生產(產時、產后)后,由于平素體弱或調養(yǎng)失宜或感受外邪,導致體內的四塔五蘊功能失調而發(fā)生的一類病證。
2.1 病因 傣醫(yī)認為其病因分內因、外因兩類。內因多為產婦飲食失宜、勞逸失度、五蘊失調、房勞所傷;外因多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偏性和季節(jié)的異常,而感受以風邪、火邪、水邪、帕雅攏皇(熱風毒邪)、帕雅攏嘎(冷風毒邪)為主的外界病邪。
2.2 病機 傣醫(yī)“月子病”的發(fā)病雖有內因、外因之不同,但兩者可相互影響,并以內因為發(fā)病的基礎。結合《傣醫(yī)臨床學》中12種“月子病”,進行統(tǒng)計分析,總結了11種病機特點,位于前四位的分別是水血不足占27.3%,血瘀占18.2%,風氣不足占15.2%,外感寒邪(帕雅攏嘎)占9.1%。由此可見,傣醫(yī)“月子病”的病機特點以四塔不足、水(血)不通為主。
內傷型的“月子病”病機與四塔五蘊失調密切相關。平素體弱,勞倦過度,誤食禁忌,情緒不安,失于調護,造成體內四塔五蘊功能失調;妊娠期胎體發(fā)育需風(氣)的資助、火的溫煦、水(血)塔的滋潤、土的運載而生長[4],耗傷四塔,加之補養(yǎng)不當,造成體內四塔功能不足;產時風(氣)、血、火耗傷太過,使風(氣)失于推動,水(血)失于滋補,火失于溫煦,土失于風的推動、火的溫煦;產后失血過多,造成水(血)塔、風(氣)塔不足,或風(氣)推動無力,水血瘀滯,瘀血郁久可化熱,造成風塔、火塔偏盛。
外感型“月子病”病機多為四塔功能不足,復感外邪。由于產時四塔耗傷過多,四塔功能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低下;風、火、水邪,熱風毒邪,冷風毒邪等外邪乘虛侵入人體,造成產婦四塔五蘊功能失調。
3.1 病證分類綜合《傣醫(yī)臨床學》中12種“月子病”、27個證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共分14個證型,證型位于前六位的是:水血不足型占25.9%,瘀血型占14.8%,風氣不足型、寒盛型、氣血不足型、氣滯血瘀型各占7.4%。將14個證型進行分類,可根據(jù)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兩大類。以內因為主的證型中,以不足為特點的有水血不足型、風氣不足型、氣血不足型、風火不足型;以過盛為特點的有風火偏盛型、風氣過盛型;還有以血瘀為特點的是瘀血型和氣滯血瘀型。以外因為主的有寒盛型、火毒偏盛型、外感寒熱型、外感風熱型、外感風寒型、外感風濕型。
3.2 病證特征
3.2.1 內因型 水血不足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面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頭發(fā)枯焦,頭暈目眩,眩暈耳鳴,兩目干澀,視物不清或雀目,心悸怔忡,神志不安,失眠多夢,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大便燥結,脈行細而快。
風氣不足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面色晄白,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飲食不佳,舌淡,脈行深慢而無力。
氣血不足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水血不足的癥狀合并風氣不足的癥狀。
風火不足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腹瀉,精神不佳,體弱乏力,周身酸痛,手足冰冷,心慌氣短,頭昏頭痛,舌淡苔白,脈行慢。
風火偏盛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發(fā)熱,多汗,煩渴煩躁,頭昏目?;蝾^目脹痛,面紅耳赤,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性暴氣粗,大便干結,小便短赤,子宮出血,舌紅,苔黃厚膩,脈行快而有力。
風氣過盛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上行風過盛,上沖頭部,則可見頭暈、眼花、惡心、嘔吐、頭痛、耳鳴等表現(xiàn);下行風過盛,下沖胞宮,則可引起子宮出血等癥狀;腹內風過盛,出現(xiàn)腹脹、消化不良、噯氣、腹痛等表現(xiàn)。苔薄黃,脈弦。
瘀血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紫暗有塊,小腹刺痛拒按,固定不移,舌質暗或邊有瘀點,脈深細而不暢。郁久化熱則產后發(fā)熱或午后潮熱。
氣滯血瘀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乳汁不下,乳房脹滿而疼,神情抑郁,胸脅不舒,脘腹脹滿,食欲減退,小腹刺痛拒按,陰道流血,色紫暗有塊,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黃,脈行不暢。
3.2.2 外因型 寒盛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周身冷痛,得溫痛減,形寒怕冷,四肢冰冷,面色蒼白,飲食不佳,寐差,苔白或厚膩,脈深而慢或緊而不暢。
火毒偏盛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高熱寒戰(zhàn),尿少色黃,灼熱疼痛或艱澀不利,心中煩熱,口干喜冷飲,舌紅苔黃厚膩,脈行表淺而快。
外感寒熱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自汗或無汗寒熱往來,或咳嗽、流涕,脈行細而快。
外感風熱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發(fā)熱或不發(fā)熱,頭身痛,微惡寒,汗出,咽喉腫痛,痰黃或帶血絲,鼻流膿涕,口干,尿黃,舌紅苔黃厚膩或干,脈快而表淺。
外感風寒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畏寒惡風、發(fā)熱輕或不發(fā)熱無汗,頭痛,周身不適,肢體酸痛鼻塞聲重,鼻流清涕,咳嗽,痰清色白,筋脈拘攣、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表淺而慢。
外感風濕型: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頭痛身熱,汗多,涕清,咳嗽痰多,胸腹?jié)M悶,四肢困重,不欲飲食,腹痛腹瀉,便稀,苔白膩或黃,脈慢而無力。
傣醫(yī)“月子病”(攏匹勒)是指婦女在生產(產時、產后)后,由于平素體弱或調養(yǎng)失宜或感受外邪,導致體內的四塔五蘊功能失調而發(fā)生的一類病證。病因分為內、外兩類,病機特點以四塔不足、水(血)不通為主。結合《傣醫(yī)臨床學》中12種“月子病”,進行統(tǒng)計后分為14個證型,每個證型都有各自的特征。本文分析總結傣醫(yī)“月子病”的病因病機和臨床特征,對今后傣醫(yī)“月子病”的臨床診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楊梅.傣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67-96.
[2]趙應紅.名老傣醫(yī)康朗臘治療攏匹勒(月子?。┓剿幗榻B[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1,(11):26.
[3]巖罕單,依娜雙.名老傣醫(yī)康朗臘治療攏匹冷(月子病)臨床經驗[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0,(10):11-12.
[4]張超.傣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60.
[5]康朗臘,檔哈雅龍[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41-454.
[6]林艷芳,玉臘波,依專.風病條辨譯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2003:1-4.
R29
A
1007-8517(2013)23-0001-02
2013.10.26)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傣醫(yī)學學科。
張超(1959-),男,教授。E-mail:10557053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