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樂,陳學良,王韶鑒,韋 一,曾 莉
隨著社會交往的頻繁,聲帶發(fā)病率有增加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1]。聲帶良性病變以息肉、乳頭狀瘤及聲帶Reinker水腫等為常見,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是在間接喉鏡、直接喉鏡或纖維喉鏡下用鉗、剪刀等切除病變組織。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觀念的發(fā)展,支撐喉鏡在現代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單純支撐喉鏡手術弊端日益顯現[2],目前多采用支撐喉鏡下顯微喉鏡或結合鼻內鏡進行手術。
而在基層醫(yī)院設備和技術水平受限的情況下,喉科顯微鏡手術并沒有得到普及。而鼻內鏡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與支撐喉鏡長度相近,操作時易受阻攔,即使在術野暴露良好的情況下,對病變范圍及毗鄰結構的檢查也不夠清晰(如喉室、前聯合等處),特別是對于聲門下病變的觀察[3]。對此,本研究2009年4月—2010年4月采用支撐喉鏡與膀胱鏡聯合應用于聲帶良性病變,實現在監(jiān)視系統(tǒng)下電動切削器的微創(chuàng)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以聲嘶為主要癥狀的患者78例,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齡20~64歲,平均45歲;病程2個月~10年。
1.2方法
1.2.1手術方法采用氣管插管靜吸復合麻醉,支撐喉鏡經口導入,挑起舌根,暴露會厭和聲門區(qū),固定支撐喉鏡。12°的超廣角硬質內鏡(膀胱鏡)經支撐喉鏡送至聲帶附近,清晰暴露病變部位視野,術者通過電視監(jiān)視系統(tǒng)觀察病變的部位進行操作。先取少許增生性病變組織送病理,然后應用美敦力XPS Micro鼻咽喉動力系統(tǒng)配置電動切削器(調至負壓狀態(tài),轉速控制在500~800 r/min)切除全部增生病變組織。增生病變組織較大或帶蒂時采取連續(xù)吸割,直視下觀察增生病變組織被吸入切割口并切除;當增生病變組織較小或貼近基底部時,宜將切割口靠近并吸起增生病變組織,采取間斷吸割,直視下辨認進入切割口的組織,以免損傷聲韌帶或正常黏膜。如有出血用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
1.2.2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護理,應用廣譜抗生素及腎上腺糖皮質激素2~3 d,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1 mg霧化吸入2次/d,連續(xù)4~7 d,以預防傷口感染和喉頭水腫。噤聲2周,減少聲帶摩擦,多行深呼吸,防止前連合粘連。同時,注意觀察術后聲帶運動情況,如有粘連跡象,應及時處理。術后第2、4周及3個月復查喉鏡,檢查聲帶情況。
1.3療效判斷標準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制定以下療效判斷標準:(1)治愈:聲音嘶啞消失,纖維喉鏡檢查病灶清除,聲帶充血、腫脹消退,聲門閉合良好。(2)好轉:聲音嘶啞明顯減輕,纖維喉鏡檢查病灶清除,聲帶輕度充血、腫脹,聲門閉合尚好。(3)無效:聲音嘶啞經過臨床觀察無改善,聲門下區(qū)有腫物殘留或撤下支撐喉鏡聲帶彈性回位后病灶區(qū)顯示部分病變,聲帶充血、腫脹明顯,聲門閉合不良。
78例患者均經全身麻醉后在支撐喉鏡聯合膀胱鏡下以電動切削器在監(jiān)視系統(tǒng)中完整切除病變,手術全部成功完成。術后2例發(fā)生軟腭、舌根、咽后黏膜瘀血或損傷,3~5 d恢復;1例術后出現牙齒松動,為年齡較大者,2周后自然固定。隨訪3~14個月,失訪3例、治愈71例、好轉3例、無效1例,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為99%,均未見復發(fā)。
術后病理診斷:聲帶息肉46例,聲帶乳頭狀瘤23例,聲帶Reinker水腫9例。
近年來在纖維喉鏡或支撐喉鏡顯微鏡下進行的喉微創(chuàng)手術,雖然視野清晰、亮度好、精確度較高,但纖維喉鏡僅適用于聲帶微小病變,術中出血時病變難于徹底切除;顯微鏡也存在調焦難,視野小、病變暴露局限、操作距離遠、手術時間長、不便于監(jiān)視器下操作[4]等問題。盡管目前新型的喉內鏡顯微系統(tǒng)避免了上述缺點[5],但基層醫(yī)院資金困難,在設備和技術水平受限的實際情況下,喉科顯微鏡并沒有得到充分普及。
本研究78例患者均在支撐喉鏡的基礎上,以帶有監(jiān)視系統(tǒng)的膀胱鏡進行吸切手術,其中除3例失訪、1例無效外,其余患者均經治療有效,且相于顯微鏡下進行喉顯微手術,操作技術較簡單,有內鏡手術操作經驗的醫(yī)生均能迅速掌握,且電動切削器因為有小槽的保護,不易損傷正常聲帶組織,操作過程較為安全。與鼻內鏡比較,膀胱鏡具有成像清晰、視野寬闊、分辨率高的優(yōu)點[6],且體積小、長度足夠(膀胱鏡長302 mm,而鼻內鏡長175 mm,支撐喉鏡長170 mm),能有效地避免目鏡攝像頭與支撐喉鏡操作器械的相互影響,便于術中操作。而本研究選用12°的超廣角膀胱鏡可更有利于檢查喉部解剖結構和觀察病變組織,尤其是近前聯合處及聲門下緣的腫物,避免視野的盲區(qū)及微小病灶的遺漏,并進一步辨別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界限[3],從而明確切除范圍,做到徹底切除病變組織,盡可能保留正常的聲帶組織和黏膜,提高術后療效。因此,在支撐喉鏡聯合膀胱鏡下,以電動切削器在監(jiān)視系統(tǒng)中對聲帶良性病變進行喉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操作簡便、視野清晰、手術安全、創(chuàng)傷性小等優(yōu)點,可彌補基層醫(yī)院缺少喉科顯微鏡的不足,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黃冬雁,楊偉炎,于萍,等.成人聲帶良性病變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調查[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43(2):122.
2馬鵬.支撐喉鏡下聯合膀胱鏡治療聲帶良性病變78例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9(13):13.
3林曉江,何本均.膀胱鏡輔助下喉顯微手術的應用報告[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2(3):160-161.
4鄒苑斌,黃鍵男,張學輝,等.支撐喉內鏡下咽喉部微創(chuàng)手術的臨床應用[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3(18):152-154.
5佟建偉,王晶,楊帆.喉顯微手術在喉部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6):106-107.
6石柱.支撐喉鏡聯合膀胱鏡下治療聲帶息肉及小結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2,33(10):214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