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國純 盛云峰 孫照磊(黑龍江省8511農場完達山良種奶牛場)
奶牛真胃左方變位是奶牛真胃變位的兩種形式之一,即真胃由腹中線偏右的正常位置經(jīng)瘤胃腹囊與腹腔底壁間潛在空隙移位并嵌留于腹腔左側壁與瘤胃之間,其特征為積液、腹痛、腹脹和脫水等癥狀,多數(shù)病例集中出現(xiàn)在產后1個月內。筆者在奶牛場手術治療若干例真胃左方變位的奶牛,奶牛均痊愈,在此將手術治療要點和大家分享。
奶牛發(fā)生真胃左方變位時初期表現(xiàn)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芻減少,瘤胃蠕動音減弱,排糞量減少,腹瀉或糞便呈干稀狀交替出現(xiàn),體溫、呼吸基本正常;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出現(xiàn)左邊腹脹,積液,坎窩下陷,食欲廢絕,反芻停止,無瘤胃蠕動音。在左側8~13肋間肩關節(jié)水平線處進行叩診和聽診,可以聽到清脆的鋼管音;在左側9~11肋間肩關節(jié)水平處穿刺,可見紅褐色穿刺液,pH值2.5~4.0。
根據(jù)奶牛的臨床病征,結合聽診、叩診、穿刺,真胃左方變位一般很容易確診。
1.術前準備。術前讓病牛休息半天;并注射反芻針劑,以調節(jié)瘤胃興奮,促進消化,為手術成功做好準備;同時準備手術刀、縫合針線、紗布、止血鉗、鑷子、塑膠排氣管等器材,配制2%和0.5%的鹽酸普魯卡因麻醉藥品、消毒液和糖等注射藥品。
2.手術過程。將牛頭綁定在頸夾上,手術部位選擇在右側坎窩第4腰椎橫突下方一拳距離處,剃毛、消毒并確定具體手術部位。同時輸糖、鈣以維持機體所需能量。
麻醉用2%鹽酸普魯卡因腰旁神經(jīng)干傳導麻醉,具體操作是在第1和第4腰椎橫突游離端前角下方,第2腰椎橫突游離端后角下方(麻醉部位簡稱1、2、4,前、后、前);用20毫升注射器針頭每麻醉點先垂直進入上述部位約6厘米處注射15毫升,然后邊提注射器邊注射完剩余的麻醉藥劑。并在具體手術部位用0.5%的鹽酸普魯卡因取多點做菱形局部多層浸潤麻醉。
依次切開皮膚,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直肌、腹橫肌和腹膜。手術過程中注意止血,毛細血管出血,可用紗布輕壓出血部位止血;小血管出血,可用止血鉗鉗壓止血;大血管出血,用結扎止血。切開腹膜,腹膜較薄,先用手將腹膜與最后肌層分離,用鑷子夾起腹膜劃一條小口,術者左后食指和中指伸入創(chuàng)口,在手指的引領下剪開腹膜至適當長度。
切開腹腔后,術者手臂經(jīng)瘤胃隱窩伸入腹腔左側觸摸真胃,此時真胃多數(shù)臌氣,用內徑0.8厘米左右的橡膠排氣管連接20號針頭刺入真胃鼓起最高點放氣。氣體排除后,術者將手臂從右邊切口處沿腹腔底部伸向左方探摸真胃,將真胃經(jīng)腹底壁拉至正常位置后復位,用縫線將真胃大網(wǎng)膜遠端固定在手術刀口下角,避免其他部位固定而引起創(chuàng)傷感染。
腹壁縫合時,先用青霉素水溶液沖洗并整理創(chuàng)緣;然后連續(xù)縫合腹膜,接著逐層對齊連續(xù)縫各層肌層,每層縫完后用青霉素水溶液沖洗;最后結節(jié)縫合皮膚,用碘伏涂抹皮膚創(chuàng)口。
3.術后護理。術后為防止奶牛脫水和繼發(fā)感染,每天靜脈注射葡萄糖、10%的氯化鈉溶液和青霉素,連續(xù)注射3天。讓牛任意采食,補充營養(yǎng)豐富的精粗料及青綠飼料。7~9天即可拆線。
1.右坎窩切口。右坎窩處切口,操作方便,便于真胃的復位和固定。
2.麻醉過程。深處注射后不斷的上提注射一定量的麻醉劑,并在手術切口采用菱形局部浸潤麻醉,提高了麻醉的效果。
3.真胃固定。真胃固定在刀口下角,方便快捷;避免以前固定在其他部位引起的創(chuàng)傷感染,同時節(jié)省手術時間,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該手術簡單快捷,及時發(fā)現(xiàn)治療該病,術后注重護理,成功率幾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