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偉 戚淑娟
大腸癌是起源于大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并且青年人的大腸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常見表現為血便或粘液膿血便,大便形狀或大便習慣的改變、腹痛、腹脹等。大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中預后最好的,手術切除聯合放療或化療是大腸癌主要的治療方法[2]。然而,傳統(tǒng)醫(yī)藥對大腸癌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筆者結合臨床臨證,淺談中醫(yī)對大腸癌發(fā)病的認識及治療方法。
大腸癌在祖國醫(yī)學文獻中沒有確切稱謂,根據其癥狀和體征,被命名為腸覃、臟毒、鎖肛痔等。如金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中說:“臟毒者,其大腸盡頭是臟頭……毒者其勢兇惡也……肛門腫痛,大便堅硬則殊痛,其旁小者如貫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熱,疼痛難安,勢盛腫脹,翻凸虛浮?!?/p>
大腸為六腑之一,“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概括了大腸的生理作用。凡影響大腸傳導排泄的功能,均是導致大腸癌發(fā)生的病因,可分為外因、內因和不內外因。寒溫失節(jié),或久坐濕地,寒氣客于腸外;或素體正虧,臟腑功能失調,脾氣虛弱而運化失調,致濕熱邪毒蘊結,浸淫腸道,氣滯血瘀,濕毒瘀滯凝結;或飲食不節(jié),恣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司,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濕熱內生,熱毒蘊結,流注大腸,瘀毒結于臟腑,火熱注于肛門,結而為癌腫[3]。
中醫(yī)對于大腸癌的治療有內、外治法,二者需有機的結合,內外兼施,以揚長避短,既可從整體論治,調整機體的陰陽氣血,又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處,提高臨床療效。
大腸癌內治法以健脾益氣,化濕解毒為基本原則,在此辨病的基礎上結合辨證,辯明寒、熱、虛、實。臨證以濕熱型、瘀毒型、脾腎虧虛型和氣血兩虛型最為常見。濕熱型便下粘液臭穢,或夾有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槐角地榆丸加減;瘀毒型腹痛固定,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大便溏細,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桃紅四物湯加減;脾腎虧虛型腹痛隱隱,久泄久痢,便下膿血,蒼白消瘦,氣怯納呆,肢冷酸軟,舌黯淡胖,苔白脈細,治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氣血兩虛腹部隱痛,面白乏力,頭暈體倦,舌淡苔薄白,脈細,治以歸脾湯加減。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大腸癌的發(fā)生也不例外。人體正氣先虛,臟腑陰陽失謂,六淫、七情等誘發(fā)所致,故應重視扶正。尤其是年老體弱、不適手術及化療者,尤應以扶正為主。切忌一味攻邪,濫伐虛體,使正氣更傷,邪實更甚,毒邪內陷,加速病情惡化。但也不可一味溫補固澀,或滋膩養(yǎng)陰,以防閉門留寇,阻抑氣機,使邪毒蘊結不得泄。
外治法是中醫(yī)常用的治療方法。大腸癌外治法主要為保留灌腸法[4]。筆者臨床上多以下方灌腸。生大黃20 g,黃柏 15 g,山梔子 15 g,蒲公英 30 g,金銀花 20 g,苦參 20 g,紅花10 g。腹痛,膿血便者,易山梔子為山梔炭,加罌粟殼15 g,五倍子15;高熱、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30 g,徐長卿30 g,芒硝15 g。
劉XX,男,67歲,因“便秘1個月”于2009年10月9日入院?;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便秘,在門診服用瀉藥后便秘可緩解,但反復發(fā)作,出現便中帶血,并間中出現腹痛,乏力,體重下降。有冠心病病史。體格檢查:生命體征平穩(wěn),消瘦,皮膚無黃染,結膜蒼白,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心肺(-),腹軟平坦,右下腹可及約3 cm×5 cm質韌包塊,可推動,余未見異常,直腸指診未及異常。輔助檢查:大便潛血(++),貧血(Hb 80 g/L),CEA 57ng/ml,CA199 216ng/ml,腸鏡提示結腸癌,病理分型為高分化腺癌。行手術根治治療,術后未進行化療,出院后一直在門診予中醫(yī)治療,內外治法兼顧,內治以健脾固腎,行氣化瘀為法,以參苓白術散加減,間中以中藥灌腸。病情穩(wěn)定后,中藥制為丸劑口服,隨診3年,無復發(fā)。
大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腫瘤,手術聯合化療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但中醫(yī)藥療法廣泛應用于大腸癌的各個階段,個性化治療,療效得到學術界的肯定。同時,中醫(yī)強調整體觀念,治療的目的不但是消除或抑制腫瘤細胞,更注重整體治療,使機體處于陰陽協調的平衡狀態(tài)?,F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多種中藥具有殺滅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的作用。雖然,中藥復方治療腫瘤的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中藥復方多方位、多靶點的治療作用有關。總而言之,中醫(yī)治療大腸癌,內外兼施,可改善生存質量,提高生存率,降低復發(fā)轉移危險,值得進一步探索。
[1] 沈杰,李智,鄒玉.青年大腸癌45例臨床分析.臨床醫(yī)學,2011,31(1):63-64.
[2] 肖冰,王媛媛.大腸癌的藥物治療.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3):206-210.
[3] 庾慶麗.大腸癌中醫(yī)治療現狀.中醫(yī)學報,2010,25(1):31-33.
[4] 浦瓊華,尤建良.中醫(yī)治療大腸癌的研究進展.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33(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