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瓊宇
(吉林省遼源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遼源 136200)
中西醫(yī)藥物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50例臨床觀察
趙瓊宇
(吉林省遼源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遼源 136200)
目的 對中醫(yī)藥物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對中醫(yī)藥物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隨機選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患者100例進行分析,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單用西藥的方法開展治療,觀察組患者在采取常用西藥的基礎之上,再采取能夠滋陰養(yǎng)液、益氣養(yǎng)血的中藥開展治療。結果 和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取得了比較好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達到了96%,且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比較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采取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著比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推廣。
中西藥物結合;缺血性腦血管疾??;臨床治療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病種之一,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在臨床治療中西藥治療的效果對于時間窗口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一旦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很有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1]。本文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患者采取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進行了觀察分析,結果顯示中醫(yī)藥聯(lián)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患者100例進行分析,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為64.5歲。對照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39~71歲,患者平均年齡6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以進行比較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tǒng)的西藥方法進行治療。對于顱壓高的患者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20%的甘露醇125mL進行靜脈滴注,連續(xù)滴注7~14d以減輕患者的腦水腫,其中8~12h進行一次快速的滴注。另外給予患者抗感染的治療,減少患者并發(fā)癥,同時加強患者肢體功能的鍛煉,以達到減少患者肌肉萎縮的狀況[2]。
1.2.2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采取西藥治療的基礎之上,再使用自擬方藥進行中藥治療。王不留行15g,絲瓜絡15g、懷牛膝15g、川芎10g、當歸10g、水蛭10g、丹參20g、紅花10g、桃仁15、黃芪20g組成藥劑每日一劑,在服用前藥劑先用水800mL泡15min,然后煎至300mL,兩煎混合服用,一日早晚各1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13.0軟件對本組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其中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50例,基本治愈的患者為16例,顯效和有效患者24例,無效或者病情惡化的7例,自動出院患者3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治療組患者50例,基本治愈的患者22例,顯效和有效患者26例,自動出院患者1例,無效患者1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屬于多發(fā)病和常見病。目前西醫(yī)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采取的是溶栓的治療方法,但是西醫(yī)治療往往受到時間窗的限制,如果患者在患病后沒有進行及時的就診,就喪失了最佳的溶栓機會,并且單純的采取西醫(yī)溶栓治療,容易發(fā)生患者顱內(nèi)出血。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中醫(yī)上屬于“中風”的中醫(yī)絡范疇,主要是因為患者元氣虛弱不能夠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而發(fā)生血液淤積,致使腦絡閉塞而導致患者發(fā)病[3]。
本組研究中的50例觀察組患者在進行西藥治療的基礎之上,使用中藥開展治療,主要是對患者大腦組織缺氧缺血的狀況進行改善。從中醫(yī)藥理上進行分析桃仁、水蛭和紅花有著抗凝和溶栓的作用,因此對于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降低顱內(nèi)壓有著積極的作用。川芎可以很好的增強人體的腦血管流量,緩解腦血管痙攣的,有著減輕患者腦水腫和抗栓溶栓的作用。黃芪能夠很好的增強患者的心肌收縮力,增強大腦的供氧量,所以能夠起到降壓、強心和改善患者身體微循環(huán)的重要作用,另外可以減少小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血液的黏稠度[4]。丹參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對于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和擴張腦血管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另外丹參還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腦血液循環(huán),所以具有比較好的清除氧自由基與抗脂質的過氧化的積極作用。觀察組患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之上采取中藥治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總有效率達到了96%,這遠遠高于對照組患者80%的總有效率,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有著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5]。
因此在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時,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之上采取中藥集合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的腦組織供血、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中樞神經(jīng)的新城代謝以及患者肌體的功能恢復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中醫(yī)藥結合治療腦血管疾病局域副作用小后遺癥少等特點,治療的效果比較好,因此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推廣。
[1] 鄧英光,張紫萍,余衛(wèi).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肢體癱瘓的臨床研究[A].共鑄醫(yī)藥學術新文明-2012年廣東省藥師周大會論文集[C].2012.
[2] 蔣建玲,陸彩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風80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0,24(10):72-73.
[3] 鄧英光,張紫萍,余衛(wèi).丹參注射液聯(lián)合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腦梗死肢體癱瘓的臨床研究[A].2011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11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1.
[4] 陸暉,覃啟京,歐陽升.他汀類藥物干預腦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1,14(2):76.
[5] 線滟.血管回聲跟蹤技術定量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彈性的臨床研究[D].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
R743
B
1671-8194(2013)35-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