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于臨源
(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神經介入中心, 吉林 長春130012)
顱內靜脈竇血栓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臨床價值分析
楊 勇 于臨源
(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神經介入中心, 吉林 長春130012)
目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院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療效,本文就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淺顯的研究和探討。方法 選擇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 期間收治的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36例,對其血管內介入治療期間形成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和總結。結果 本組的36例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在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和控制,36例患者全部康復出院,隨訪24個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病情復發(fā)的情況。結論 血管內介入治療應用于顱內靜脈竇血栓臨床治療的效果十分顯著,有效的縮短了治療周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顱內靜脈竇血栓;血管內;介入治療;臨床價值
顱內靜脈竇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引起竇腔狹窄、閉塞、腦靜脈血回流和腦脊液吸收障礙的一種疾病[1]。主要分為炎性和非炎性兩類,屬于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為了進一步掌握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治療方法,筆者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對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期間收治的行血管內介入治療的36例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較為可喜的發(fā)現,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期間在我院神經內科接受顱內靜脈竇血栓治療的3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課題的調查對象。患者在接受臨床診斷期間,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寒戰(zhàn)、嘔吐、頭痛、乏力、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安排患者進行X線、CT檢查、顱腦核磁共振成像、腦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血液生化等相關項目檢查,確診36例患者均符合顱腦靜脈竇血栓的診斷標準[2]。據統(tǒng)計,本組的36例患者當中,共有男14例、女22例;患者的年齡在15~76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5.2±6.5)歲;患者的病程在7d~6個月,患者的平均病程為(54.2±20.5)d。同時,我院對本組的36例患者進行了為期24個月的專業(yè)的隨訪調查工作。
本次研究課題的研究內容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在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36例患者在診斷、治療過程中形成的有關臨床資料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主要參考資料。據統(tǒng)計,本組的36例患者當中,共有27例患者在顱內靜脈竇血栓的同時伴有引流靜脈;9例患者的血栓僅僅是局面與靜脈竇的范圍之內。同時,本組的36例患者當中,共有27例患者在臨床診斷期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陷的臨床表現,其中腦神經麻痹13例、偏癱6例、頑固性頭痛4例、視力下降4例,剩余的9例患者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間隙性頭痛癥狀。
1.2 方法
針對本組的36例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均行血管內介入治療。首先,在行介入治療前,護理人員需要協(xié)助患者完成相關項目的檢查,對患者的全身狀態(tài)和耐受性進行評估,陪同患者進行局部麻醉,為介入治療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同時,給予患者注射肝素鈉,根據患者動靜脈循環(huán)的時間延長的程度[3],對患者的血栓形成的范圍的程度進行判定,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和嚴謹的治療方案。
1.2.1 靜脈竇內接觸性溶栓
采用靜脈竇內接觸性溶栓對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進行治療時,操作人員需要先將8F導引管插入至患者體內血栓形成的部位;同時,在導引管的幫助下,將同軸導管插至患者體內乙狀竇內血栓的近端[4],然后采用造影技術對患者的靜脈竇血栓的形成的相關情況進行觀察。
由于靜脈竇內的分隔較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導管操作的難度,因此,操作人員在進行相關操作時,一定要十分的謹慎和小心,爭取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操作幅度過大,導致引流靜脈破裂。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對患者的血栓溶解情況進行觀察。
1.2.2 機械性破栓
采用機械性破栓對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以給予患者注射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如果操作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造影后,并未發(fā)現患者的血栓形態(tài)出現明顯的變化時,操作人員可以考慮采用機械性破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機械性破栓治療主要是通過導引管,將微圈套器插至患者體內血栓的形成部位[5],然后通過反復拽動的方式,進行血栓切割的相關操作。同時,間斷性手推造影劑造影,在確定血栓松動后,操作人員需要繼續(xù)對患者進行接觸性溶栓治療,直到患者的靜脈竇管腔全部疏通后,方能停止治療。在采用機械性破栓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期間,相關的護理人員需要全程嚴密的觀察患者動靜脈循環(huán)時間的變化,并做好相應的記錄,一旦患者腦皮質靜脈的顯影不良,則說明還需要采用經頸動脈溶栓治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相關的治療。
1.2.3 頸動脈溶栓治療
在采用頸動脈溶栓對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進行治療時,相關的操作人員需要首先將5F單彎導管置入患者皮質靜脈顯影差的頸內動脈遠端處,采用同軸導管技術將Prowlerl4微導管置患者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起始段以遠[6],結合患者的實際的全身健康狀態(tài),對尿激酶輸入的速度和頻率進行調整,直至患者的動靜脈循環(huán)恢復至正常范圍內,方可停止溶栓治療。
據統(tǒng)計,本組的36例顱內靜脈竇血栓患者均接受了血管介入治療,其中,共有4例患者實施靜脈聯合溶栓治療,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尿激酶總劑量最少為83萬U,使用尿激酶總劑量最多為336萬U,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需要的溶栓時間在2d~5d不等,共有26例患者的CSF壓力恢復正常,22例患者的靜脈竇主干實現暢通,7例患者的靜脈竇部分主干還需要再通;4例患的CSF壓力以及相關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了輕度的改善好控制。同時,本組的36例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隨訪24個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病情復發(fā)的情況。
抗凝治療作為顱內靜脈竇血栓臨床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作用確定,但是卻無法較為全面和合理的預測該疾病的相關預后情況。溶栓治療作為近幾年來新興的一種治療手段,屬于介入治療的一種,應用于顱內靜脈竇血栓臨床治療過程中所獲取的臨床效果十分理想,顯著的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概率,減輕了疾病給患者身心造成的損害和日常生活的困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結合本次研究活動所得的相關數據,筆者發(fā)現,多途徑的聯合血管內介入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的方式,值得更大范圍的推廣和使用。
[1] 張強,李慎茂,吉訓明,等.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7,15(25):436-437.
[2] 陳昱云,谷震,王磊,等.顱內靜脈竇血栓的血管內介入治療[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12(15):556-557.
[3] 勞鋒華,胡宇云.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血管內介入治療[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15(28):542-543.
[4] 武國德,張振昶,李鑫,等.血管內介入治療腦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2,17(20):526-527.
[5] 馬世紅,強彩芹,范百亞,等.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血管內介入治療[J].山東醫(yī)藥,2010,18(27):532-533.
[6] 李鋼,夏鷹,王青松,等.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的診斷和血管內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0(20):267-268.
R743
B
1671-8194(2013)35-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