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運棻
(水利部山西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24)
山西省小型水庫多在上世紀60或70年代建成,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水產(chǎn)養(yǎng)殖,個別具有發(fā)電效益。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和輸水設施組成,絕大多數(shù)輸水設施為臥管涵洞,個別為隧洞輸水,至今已運行40余年。通過安全鑒定,大多屬于防洪能力不滿足設計或校核洪水標準要求;部分大壩壩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部分壩體或壩基滲流穩(wěn)定不滿足要求;大部分溢洪道或輸水設施不能正常運用,包括溢洪道未開、未襯砌、已損壞堵塞或泄洪能力不夠等。經(jīng)安全鑒定和省水利廳核定為三類壩,需進行除險加固。
據(jù)山西省水利廳的安排,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組織有關專家,對各市設計院或部分省外設計院編制的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初步設計進行復核,現(xiàn)據(jù)280座小型除險加固水庫初步設計概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尚待的后續(xù)工作概要評述如下。
大多數(shù)壩型為均質土壩,其他壩型如砌石重力壩、砌石拱壩、連拱壩、堆石壩及混合壩等共約占15%。在這些水庫中,100萬m3≤庫容<1000萬m3的?、裥退畮斓钠骄鶋胃呒s為22 m(5.7~57.0 m),10萬m3≤庫容<100萬m3的?、蛐退畮斓钠骄鶋胃呒s為17 m(7.5~37.5 m),現(xiàn)就大壩加固設計概要評述如下。
小型水庫土壩壓實質量較差,壩坡較陡,大多數(shù)土壩壩坡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且以下游壩坡居多,原則上不加高壩頂,一般采用培厚放緩壩坡的措施進行加固。有些設計擬在壩前淤積層上填土培厚壩坡,復核意見認為應在查明淤積物的力學物理性質后,以回填碾壓石渣為宜,并采取排水固結和控制加壩速率等措施,防止失穩(wěn),若無專門措施,難以起到加固作用。在投資有限的條件下,也可據(jù)情結合上游壩坡整治進行上游削坡放緩,對下游壩坡培厚放緩,但要求按有關規(guī)范使新舊壩體結合良好,防止出現(xiàn)“兩層皮”現(xiàn)象。通過穩(wěn)定分析,有些壩體培厚到一定壩高即滿足要求,不必全壩坡培厚至壩頂,以免出現(xiàn)施工不便的尖瘦體。
壩體隱患表現(xiàn)較復雜,如壩坡塌陷、壩體裂縫、集中滲流、浸潤線逸出點較高、壩基滲漏及繞壩滲流等,處理原則是“上堵下排”,并與壩體培厚等相結合。
土壩總是有滲流存在,但滲流與滲漏有所區(qū)別,滲流是指水流通過介質發(fā)生較緩慢而均勻的流動,滲漏是指水流通過介質裂縫或缺陷而發(fā)生的集中流動,可用定量公式(1)表示:
式中:V 為流速,m/s;J為水力梯度;K 為滲透系數(shù),m/s,實際上不論壩體、壩基巖層或壩基第四系沖積層,其水平與垂直的滲透系數(shù)是不一致的,水平方向往往大于垂直方向3至5倍或更大些,實測的滲透系數(shù)是不均勻的;m為開方系數(shù),當m=1時為層流狀態(tài),當1<m<2時為過渡流,當m=2時為紊流狀態(tài)。壩體或壩基多數(shù)情況為層流,屬于正常滲流,隨著發(fā)展或其他原因,如壩體裂縫等,會逐漸由滲流發(fā)展到滲漏。當出現(xiàn)滲漏狀態(tài)后,會加劇危及壩體、壩基或繞滲的穩(wěn)定性,所以對土壩的隱患處理應該重視。
壩體由滲流擴展到滲漏的原因多由于:(a)土料不合格、碾壓不均、壓實干密度低;(b)壩體與涵洞間填土不密實、涵洞砂漿脫離,滲水沖蝕周邊填土;(c)壩體單薄、滲徑不夠或無反濾;(d)動物洞穴等。
繞壩滲流的原因有:(a)岸坡內有透水性強的地層;(b)岸坡巖層有卸荷裂隙或巖層破碎未設防滲措施;(c)岸坡防滲尺寸不夠;(d)施工不規(guī)范,壩體與壩基結合不實。
如上所述,解決滲流不穩(wěn)定的原則是“上堵下排”,并與壩體培厚等相結合。“上堵”的方法有水平防滲或垂直防滲,也可兩種方法聯(lián)合使用,如今多數(shù)水庫壩前淤積長度大于壩前水頭若干倍,壩腳淤積厚度也多數(shù)達到0.25倍壩前水頭,對防滲起到一定作用,多數(shù)壩體增設水平防滲已無必要和不太可能?,F(xiàn)就幾種垂直防滲和“下排”措施概要闡述如下。
(1)劈裂灌漿。在壩體橫剖面軸線上的三個主應力
式中:σ1,σ2,σ3分別為壩體內垂直方向大主應力,壩體內沿壩軸方向的縱向中主應力,壩體內橫向小主應力;K1,K2,K3分別為相應的側壓力系數(shù);γ為填土密度,t/m3;h為壩體計算深度,m。由于K1>K2>K3,故σ1>σ2>σ3。劈裂灌漿就是沿小主應力作用面劈開壩體縱向縫,注入與心墻防滲體相似土料的泥漿,構成漿體防滲帷幕墻,同時泥漿中的多余水分滲入壩體,使壩體土濕化固結變形,也受到兩側土的圍封,形成泥漿幕,一般厚度20~30 cm,同時使壩體內裂縫得到加固。我省不少水庫采用劈裂灌漿處理壩體裂縫和有集中滲流的壩體,多沿壩軸線布置2~3排孔,采用低壓灌注黏土漿或水泥黏土漿。省外的經(jīng)驗是孔底注漿,全孔灌注,少灌多復,分段施工,加強控制,灌漿后黏性土允許滲流梯度可提高2.5倍。
(2)高噴防滲墻。高噴射漿是利用高壓水或水泥漿,從管路中噴出,沖切土體,置換出細顆粒,再摻入水泥形成凝固體,采用定噴或擺噴形成防滲墻。通常有只噴水泥漿的單管法、氣和水泥漿同噴的雙管法以及噴出水、氣、漿的三管法。外地近來還發(fā)展采用三重管振孔旋噴新工藝,具有效率高、質量好、成本低和對地層適應性強的特點。對砂礫石透水壩基,多采用定噴或擺噴截滲,也可用于形成壩基下帷幕灌漿的頂蓋。省外有資料表明,一般厚墻可達δ=20~30 cm,最小δ=10 cm,高噴孔距a=0.8~2.5 m,常用a=1.0~1.2 m,取允許梯度J=800,安全系數(shù)K=2.0,以最小厚度δ=10 cm計算,可承受水頭40 m。我省的經(jīng)驗尚待研究總結。
(3)深層攪拌樁。我省不少小型水庫土壩壩體干密度較低,覆蓋層無截水墻,出現(xiàn)塌坑和滲漏量較大等現(xiàn)象,除險加固設計采用水泥土深層攪拌方法,摻入水泥約25%,在壩體和壩基作強制攪拌,使其發(fā)生物理化學反應,硬化成樁,連接成攪拌樁防滲墻。根據(jù)省外資料,抗壓強度R=0.5~2.5 MPa,滲透系數(shù)K≤1×10-6cm/s。
(4)復合土工膜防滲。在不少小型水庫土壩加固中,結合上游壩坡整治,采用復合土工膜代替防滲墻。復合土工膜沿壩坡舖埋,與周邊相對不透水層緊密結合,土工膜及其厚度選擇根據(jù)地質、水頭、填料和部位而定,并應嚴格按照有關施工規(guī)范施工。如我省某水庫壩高26 m,復合土工膜舖埋層次從下至上是:整壓平的壩坡、二布一膜、粗砂20 cm、砂礫20 cm、碎石10 cm、干砌石30 cm。另一座壩體防滲土工膜舖埋層次從下至上是:整壓平的壩坡、復合土工膜、砂礫30 cm、土工膜、現(xiàn)澆混凝土板2 m×2 m×0.2 m,板縫切深14 cm,預埋排水管間距2 m。在正常水位以上現(xiàn)澆混凝土板為4 m×4 m×0.2 m,板縫內填聚乙烯泡沫板,排水孔間距2 m。
總之,壩體隱患不是單一表現(xiàn),往往是壩體、壩基問題的綜合反映,宜分析主次問題,通過技術經(jīng)濟比較確定處理方案,或以某種方法為主的綜合處理。
(5)壩腳(壩趾)排水?!跋屡拧敝饕窃O置排水反濾、導滲和蓋重壓滲等,也可聯(lián)合使用。除個別采用導滲和蓋重壓滲外,大部分在壩腳(壩趾)設反濾排水。必須指出,許多土壩加固設計采用貼坡反濾排水,這種排水屬于表面排水,可防止?jié)B流逸出時發(fā)生流土,同時當下游水位較高時有保護壩坡作用,是最簡單的排水設施,易于觀測和檢修,當壩體浸潤線位置不高、沒有必要降低壩體浸潤線、下游水位較高時宜采用貼坡反濾排水。
山西境內的小型水庫壩下游河床水位很低,甚至無水,宜結合下游壩坡培厚,采用棱柱體型排水為佳,它屬于內部排水,而且對加固壩體具有支撐作用,可降低壩體浸潤線出逸高度、寒冷地區(qū)防止逸出處凍結更有必要。由于大多小型水庫壩下游河床無水或水位較低,棱柱型反濾排水體高出浸潤線出逸點1~1.2 m即可,工程量不大,適合采用。也要注意棱體體形不能出現(xiàn)銳角,應按規(guī)范要求設計體形和反濾級配。當需要更有效降低浸潤線時,可采用帶有水平褥墊的棱柱型反濾排水。
同時指出,有些貼坡反濾設計很不合理,高度達到壩高60%,如某壩高10 m,貼坡反濾排水體高6 m;某壩高15 m,貼坡反濾排水體高7.1 m;某壩高16.5 m,貼坡反濾排水體高度10 m;如此的設計還不少,值得設計人員注意。另外,通常應將貼坡反濾排水體深入透水壩基一定深度,也是要注意的。
壩趾排水的型式有多種,還應根據(jù)壩基地質條件等綜合分析確定,本文不再贅述。
上游護坡的作用是保護壩體免受波浪沖刷、免受冰層影響、防止靠近泄水建筑物處的上游坡免受橫向水流沖刷。此外對上下游護坡還有幾種目的,即防止壩體黏性土發(fā)生凍漲、收縮,防止雨水沖蝕,防止無黏性土被風吹移,以及鼠類動物造成的洞穴等。
當前小型水庫土壩護坡大多受到損壞或無護坡,需要修建或新建,通常采用30 cm干砌石,下鋪30 cm砂礫石和30 cm粗砂,寒冷地區(qū)可適當加厚墊層;也有用混凝土預制塊代替干砌石的作法。少數(shù)土壩采用如上所述現(xiàn)澆混凝土板,下鋪墊層和復合土工膜,護坡與防滲相結合。
小型水庫加固設計,受到投資所限,下游壩坡均采用草皮護坡,可結合壩坡縱橫排水溝、壩坡臺階布置,將壩坡劃分成若干方格,在方格內播種草種或護坡植物,對干旱地區(qū)要給以噴水養(yǎng)護。
小型水庫壩頂寬度應遵守規(guī)范規(guī)定,壩頂太窄,不僅交通搶險不便,當最高洪水位時也易出現(xiàn)事故。
壩頂防浪墻多采用水泥砂漿砌石或砌預制混凝土塊結構,并用混凝土蓋頂,有一定的耐久性。也有采用L形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較好。不論采用何種形式的防浪墻,均要滿足穩(wěn)定、強度、抗?jié)B、抗凍、安全以及美觀要求。常見設計墻高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墻高一般以1.0~1.2m為宜。當壩頂高程已滿足風浪爬高和安全超高要求時,為車行人走安全,也宜設置約0.6 m高擋墻。
壩頂宜具有向下游一側傾斜坡度,一般1%~2%,將雨水通過路緣石孔口排至下游壩坡排水溝;也有沿壩頂設有一條縱向排水溝的作法。
為便于運行管理,以及鄉(xiāng)村發(fā)展,壩頂路面標準應相應硬化。
山西省境內小型水庫的砌石壩比例約占15%,其中有重力壩、拱壩和連拱壩,壩高20~35 m,建于上世紀60~70年代,已運行40年以上。安全鑒定主要是大壩穩(wěn)定性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壩體裂縫,壩體壩基滲漏以及繞壩滲漏等不同表現(xiàn)。
對穩(wěn)定性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壩體,可采取增加壩體支撐斷面及其他措施解決。由于壩體砌石中的水泥砂漿在長期滲透壓力作用下,被滲水溶蝕,發(fā)生裂縫,出現(xiàn)漏水和砌體應力降低,特別是拱壩則降低了拱的效用。宜在先采用灌漿加固壩體結構的前提下,進一步考慮增設上游混凝土防滲面板,面板厚度不小于0.3 m,與原壩體錨固并設置溫度鋼筋和分縫止水。對壩肩繞滲和壩基滲漏問題,宜采用帷幕灌漿處理。
現(xiàn)有小型水庫中,絕大多數(shù)屬土基溢洪道,且以緊鄰壩肩居多,可稱河岸式鄰壩溢洪道。除險加固前小型水庫溢洪道主要表現(xiàn)是泄流能力不夠,溢洪道未襯砌或僅局部襯砌,甚至有些水庫溢洪道被堵塞或未設溢洪道等,須據(jù)防洪標準經(jīng)水文水利計算確定溢洪道的規(guī)模、布置和主要尺寸。溢洪道除險加固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a)總體布置不合理,彎道位置不當,出口與下游河床連接不合理;(b)進水渠及導墻等布置不當;(c)防滲排水布置不當;(d)泄槽布置及其結構不當;(e)消能防沖設計不完整等。雖經(jīng)復核提出了意見,但尚待后續(xù)工作完善,在此概要再述如下。
溢洪道位置以不緊貼壩肩為宜;平面布置以順直為佳;必需設置彎道時,宜在流速較低的進出口段或較緩坡度段設置,避免將彎道設置在陡坡泄槽段,確實無法避免時,應按規(guī)范加大彎道半徑并相應設置橫比降。
溢洪道出口水位應與下游河床水位平順連接,避免出口沖刷。
應有沿溢洪道軸線的地質剖面和必要的物理力學指標。
進水渠多呈喇叭形,使水流平順、穩(wěn)定,避免廻流和漩渦,渠內流速大于不淤流速,小于不沖流速為宜。
進水渠宜為平底或不大的逆坡,而且不宜太長,當長度大于5倍堰前水頭時,應推算水面線,否則會造成溢洪道泄流曲線錯誤,導致壩前洪水位偏低。
進水渠軸線的彎道半徑不宜小于4倍渠底寬度;直立導墻曲率半徑不小于2倍渠底寬度;彎道至控制段之間宜有長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頭的直線段導墻,墻頂高于最高洪水位。
進水口布置在壩肩時,靠壩一側應設置順應水流的曲面導水墻,導水墻的長度宜擋住大壩壩腳為限,其墻頂應高于壩面適當高度;靠山一側可開挖或襯砌成規(guī)則曲面。
進水渠底為土基時,可據(jù)水流流速和土基條件采用不同襯砌結構;通常渠底襯砌厚度為0.3 m;當渠底土質抗沖流速大于其水流流速時,渠底也可不襯砌或局部襯砌。某溢洪道進水渠底設計厚度為混凝土0.6 m,明顯太厚。進水渠底為巖基時,經(jīng)分析可不襯砌。
山西省小型水庫溢洪道絕大多數(shù)為開敞式,控制段堰頂多設有交通橋,絕大多數(shù)為無控制閘門的寬頂堰,少數(shù)為駝峰堰。概括有以下幾點復核意見:
(1)控制段布置應與大壩和溢洪道的總體布置相協(xié)調,特別是防滲排水系統(tǒng)應形成整體,不少溢洪道加固初步設計恰與此相違,如在控制堰底板下鋪了一層砂礫墊層,不僅不能防滲止水,還人為造成滲流通道,危及安全。
(2)控制段軸線應與總體布置相協(xié)調,墻頂高程應與壩頂高程協(xié)調。
(3)控制段是溢洪道泄流咽喉,應保證正常安全泄洪,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如某工程采用漿砌石駝峰堰,無法保證堰面曲線成型及其光滑度,應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4)控制段結構型式可采用分離式或整體式,前者適用巖性較均勻地基,后者適用于地基均勻性較差情況,土基溢洪道建議采用后者。
(5)通過滲流分析,確定控制段底板和邊墻的地下輪廓(包括截滲墻、刺墻和帷幕)布置尺寸。
針對泄槽除險加固初設中存在的問題,概括以下幾點意見:
(1)泄槽縱坡一般大于水流臨界坡度,流速較高,故泄槽以順直、等寬和縱坡一致為佳。必需變坡時,宜上緩下陡,并以曲線連接。必需變換槽寬時,宜上寬下窄,收縮角宜小于6°,收縮段的位置也要適當,如有些設計在控制段出口立即收縮,必將影響泄流。必需設置彎道時,彎道宜在流速較小位置,半徑不宜小于6倍泄槽寬度,并應設置橫比降,且與其他變坡、變寬處錯開。上述變換應盡可能減少。
(2)由水面線計算所得泄槽的沿程水深、流速,根據(jù)規(guī)范確定邊墻高度,并結合地質條件確定襯砌材料和結構形式。為使泄槽內同一斷面的流速分布均勻,土基泄槽過流斷面以矩形為宜,必需采用梯形斷面時,邊坡不宜過緩。
(3)泄槽結構應滿足穩(wěn)定、強度、防沖、防滲和止水等要求。土基泄槽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底板厚度不小于30 cm,下設10 cm混凝土墊層。混凝土底板應設溫度鋼筋。泄槽通常為分離式結構,將邊墻與底板分縫并設止水。很窄的泄槽可為整體式結構。
(4)土基上的溢洪道常處于一側或兩側為高土坡地帶,應對土坡穩(wěn)定、排水進行計算和設計,防止塌方和雨水沖蝕,危及溢洪道安全,并提出相應設計圖紙。
消能防沖設施的型式應據(jù)地形、地質、下游水深、下游水位銜接、河床抗沖能力、消能防沖要求以及對建筑物的影響等因素,通過技術經(jīng)濟比較確定。小型水庫通常采用底流消能,規(guī)范規(guī)定在巖基上可采用挑流消能。但實踐表明,由于小型水庫溢洪道的溢洪機會較少,歷時不長,經(jīng)論證后也可采用土基挑流。
挑流設施的平面形式可采用等寬式、擴散式或收縮式,挑流鼻坎可選用連續(xù)式或差動式。應對各級流量進行挑流水舌拋距、水舌入水寬度和沖坑深度計算,并包括貼壁流的影響,從而分析確定鼻坎的穩(wěn)定性,特別是對鼻坎下游有緩傾角軟弱巖層或砂層,更要注意。
挑流鼻坎的反弧半徑R,通常取低點最低水深h的6~12倍、挑角15°~35°,通過比較確定。挑流鼻坎高程也應通過比較選定,在保證形成自由出流的條件下,經(jīng)論證可略低于下游最高水位。某水庫挑流鼻坎高程低于下游最低水位,是不當?shù)摹?/p>
底流消能適應于各種地層,多為小型水庫溢洪道所采用,大多為平底等寬矩形斷面,少數(shù)采用擴散式。通過水力計算保證池內形成淹沒水躍,同時也應通過各級流量計算,確定池底高程、池長、池深、邊墻高度以及尾坎布置。
消力池的出池水流流速超過基巖或土基允許流速時,應設置防沖齒墻、海漫及防沖槽等保護措施,不少設計對此處理不當。
當消力池出口水流直接進入下游河道造成危害時,應設出水渠。出水渠線路應順應下游河勢,使水流平順、穩(wěn)定,不產(chǎn)生沖刷破壞。應據(jù)下游河道控制斷面水位流量關系,計算出水渠水面線,不少設計沒有考慮此問題,甚至如某設計的出水渠出口高于河床許多,很不得當。
當溢洪道控制段無閘門控制時,水庫正常水位與堰頂相平,或在堰頂以下,正常情況下,控制段底板無大的滲透壓力。但由于泄槽高程逐漸降低,滲透壓力將沿泄槽發(fā)生,特別是底板以下有透水性較強地層或土基溢洪道,更要重視,防滲排水不能忽視。
防滲措施宜在控制段設置防滲墻、刺墻或帷幕等,具體尺寸和布置據(jù)總體布置、地質條件和滲流穩(wěn)定計算而定。
在不少除險加固初步設計中,沿控制段和泄槽底板下鋪設了連續(xù)的一層砂礫石,對土基溢洪道勢必造成滲流沖刷,不適用于土基溢洪道。還有一些設計,沿控制段—泄槽的邊墻設有排水孔,出口在泄流水位以下,泄流時勢必倒?jié)B,也是不當?shù)?。應按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要求,區(qū)分土基與巖基之別,據(jù)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設置排水系統(tǒng)以及相應的防滲設施。
取水輸水建筑物是小型水庫“三大件”之一,建庫時受到鋼材、水泥和資金等限制以及其他原因影響,絕大多數(shù)取水建筑物為上世紀50年代末推行的臥管分層取水和小斷面涵洞輸水。輸水洞為漿砌石門洞形涵洞,甚至個別為磚砌結構,斷面很小,一般寬0.8~1.0 m,直墻高0.8~1.0 m,拱高0.4~0.5 m。砌石結構經(jīng)長期運行,破損嚴重,主要表現(xiàn)為臥管蓋板丟失、邊墻破損;涵洞砂漿脫落、漏水甚至塌陷。
這些水庫僅有大壩、溢洪道和臥涵管三大件,無泄洪排沙洞,臥管僅能引表層水,導致壩前逐年淤高,不少臥涵管進口被泥沙堵塞,失去輸水功能;部分水庫壩前僅剩下1~1.5 m調節(jié)庫容水深,表層引水的灌溉效益也受到嚴重威脅。
但在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初步設計中,由于資金和其他原因,設計中重大壩和溢洪道,輕取水輸水設施。以下就四種不同加固設計,略予評述。
1)第一類,無設計圖紙的設計。大多數(shù)加固設計提出按原漿砌石結構修復臥管蓋板和邊墻,對涵洞重新勾縫,但無設計圖紙,也未充分反映說明工程現(xiàn)狀和修復位置,是很不完整的設計,不便復核和審批,應補充設計。
2)第二類,臥管涵洞修復加固設計。這類設計多在保留原臥管取水的條件下,對臥涵管按原結構修復損毀部位,提出修復加固部位設計圖紙,包括對臥涵管砌體進行勾縫、或在涵洞內壁加抹水泥砂漿。復核意見認為,在涵洞內壁抹面是承受不了滲透壓力的,應重新核算臥管和涵洞砌體的抗?jié)B穩(wěn)定性和抗沖能力。這些設計對整體工程的水力條件、滲流條件、滲壓條件及結構物的工況等缺乏分析,也無水力學和水工計算,屬不完整的設計。也有個別工程將漿砌石臥管改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是有改進的。
3)第三類,廢棄臥管和無壓改有壓的設計。有些設計廢除臥管取水,在涵洞內加襯鋼管或鋼筋混凝土預制管,用泵送混凝土封填涵、管間空隙,將無壓涵洞輸水改為有壓輸水,在管道出口安裝閘閥,控制泄流,并對涵洞與壩體接觸帶灌漿,防止?jié)B透破壞。這類設計除起到了加固輸水建筑物和保證正常輸水作用外,還使輸水設施參與泄洪排沙,對延長水庫使用年限起到了作用。
4)第四類,增建進水塔設計。少數(shù)設計是在上述第三類改建設計的基礎上,在涵洞進口前增建進水塔或豎井,設置檢修閘門,以便涵管和閘閥檢修;也有當壩高較低時,將原涵洞拆除,重建斷面較大的鋼筋混凝土無壓涵洞,在進水塔內控制泄流,對水庫灌溉、防洪、排沙起到了積極作用。
筆者認為,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應統(tǒng)籌合理安排,在達到除險的同時,盡可能發(fā)揮水庫長期綜合效益。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以采用第四、三類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