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偉權(quán)
寧波正邁向現(xiàn)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溯源港口豐富的歷史文化,甬為茶港底蘊厚實。
寧波的港口乃中國大運河的入??凇⒑I辖z綢之路的啟航地之一。與兄弟省市相比較,因地域差異,寧波既有開拓海洋經(jīng)濟中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色。隨著20世紀末興起的茶文化熱,寧波古港口遺址上的海上茶路啟航地紀事碑,呈現(xiàn)了甬為茶港的記憶。
現(xiàn)就“甬為茶港”人文特色,略述如下:
一、陸上茶市之早,因中國幅員遼闊,本文不敢妄說。而港口聚茶之早在寧波可謂順理成章。有茶港必定要有茶葉,要有最早的茶港又必須有最早的茶葉。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晉仙人丹丘子示余姚人虞洪以大茗,是較早的著名茶事,可與田螺山遺址上6000年的山茶屬古樹根相呼應。余姚地跨四明山和寧紹平原,平原上江河縱橫,春秋戰(zhàn)國時古越國句章港與之相鄰。港口由河港逐漸走向海港。茶葉營運也在港口延伸,以茶興港。唐代明州港(寧波)與揚州、廣州同為全國三大貿(mào)易港口。宋元時期寧波設市舶司,主管寧紹臺三地茶鹽,“浙東茶鹽公事”均在明州。據(jù)《寧波港志》記載,寧波港口出運的主要有茶葉、棉花和瓷器。甬為茶港的歷史之早,是唐宋元明清港口萬商云集的基礎。
二、寧波港口成為茶港還出于地域優(yōu)勢,接近茶港的浙江主要山脈,如果比喻形狀像臥蠶,則大都向東南沿海走向,天目山、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和括蒼山處于溫帶,極宜種茶。茶葉通過水陸兩路向?qū)幉ǜ劭谶M發(fā)。尤其是寧波境內(nèi)的四明山,山上廣種茶葉,唐代詩人孟郊詩云 :“菱湖有余翠,茗園無荒疇”。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寧波各縣均產(chǎn)茶葉,到清初“令開海貿(mào)易”,“貢熙”名茶成為珠茶的前身,此后浙東各縣出產(chǎn)的珠茶從港口運銷各地,甬為茶港承擔了珠茶運銷世界各地的使命。
三、巍巍四明山,滔滔東海水,甬為茶港處于其間。四明山北連會稽,南接天臺,東南沿海氣候溫潤,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山丘緩坡,又以黃壤為主,出產(chǎn)優(yōu)質(zhì)名茶。專家研究分析,北緯 30°左右多產(chǎn)名茶。中國十大名茶產(chǎn)在北緯30°±1°之內(nèi)的,就有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蒙頂甘露、廬山云霧、祁門紅茶,四明山脈也地處北緯30 °左右,陸羽《茶經(jīng)》鑒定“越州上”的茶葉,其代表是產(chǎn)在“余姚瀑布泉嶺,曰仙茗”。仙茗在唐朝已被列為名茶,后來又傳播到日本。天目山、會稽山、天臺山的名茶也相繼匯聚茶港。
四、很長時間,人們談及港口與茶,目光總是面向境外。其實,通過海運,國內(nèi)沿海的市場也有極大的優(yōu)勢,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擴大內(nèi)需。寧波海岸線曲折,圍繞寧波港主港口,沿海岸線的小港口星羅棋布,如石浦港、胡陳港、大篙港、梅山港、穿山港等等。穿山港西北端的柴橋鎮(zhèn),早有“小寧波”之稱,方志記載,“柴橋茶市,外洋鄰省來此設莊購茶,其盛時銷額可達二三十萬緡?!睂幉ê0毒€上的其他港口與寧波主港口相互輝映,形成眾星捧月之勢。位于古港口遺址東岸有慶安會館、安瀾會館,曾是南北貿(mào)易、河海聯(lián)運的管理之地,也是商人辦公、聚會聯(lián)絡感情的場所。清代同治以后,南來北往的船幫商人達到鼎盛時期。據(jù)民國《鄞縣通志》記載 ;“甬埠通商要以清代咸、同間為最盛,是時國際因初辟商埠,交通頻繁,國內(nèi)則太平軍起,各省梗塞,惟甬埠巍然獨存,與滬埠交通不絕。故邑之廢著鬻財者,舟揖所至。北達燕、魯,南抵閩、粵,而迤西川,鄂、皖、贛諸省之物產(chǎn),亦由甬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興海運,故南、北號盛極一時?!痹趯幉ù瑤蜕倘速Q(mào)易過程中,少不了茶港中量多質(zhì)優(yōu)的茶葉交往。
五、茶港作為寧波海上茶路啟航地,在開辟對外貿(mào)易中,形成三條航線。其一,北上高麗,途徑楚州(今江蘇淮陰)、登州 (今山東蓬萊)、接渤海航路經(jīng)多個島嶼,達烏骨城(今遼寧丹東)至高麗;其二,東渡日本,從東海至日本肥前值嘉島、入博多洋,橫渡一次為 3至 7晝夜 ;其三為南洋航線,由寧波港經(jīng)溫州、福州、廣州,再由廣州向南通向若干支線,方向有向東南和西南的分別通往東南亞諸國、東北非和波斯灣及地中海沿岸,范圍十分廣遠,在長期的海外貿(mào)易中,經(jīng)濟積淀文化,文化支撐經(jīng)濟,茶港茶葉源源不斷輸往日本、朝鮮等東亞各國,據(jù)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載,宋代茶葉也是對高麗輸出的大宗貨物,高麗人飲茶成風,茶具“金花鳥盞、翡色小甌、銀爐燙鼎”均為中國飲茶習俗。
以茶為媒,茶港還向國際開拓勞務市場。19世紀后期,地處西亞的格魯吉亞,從不產(chǎn)茶到種茶,其中寧波茶葉技工起著決定作用。當年俄國茶商巴巴夫奉命引種茶樹到格魯吉亞,前期用了七八年時間,考察印度、錫蘭及中國一些茶葉主產(chǎn)區(qū),都未能成功,后來他到了寧波茶廠,在與茶廠副廠長劉竣周交往六個月期間,認為寧波的茶葉最好,茶工種茶制茶的技術(shù)最精,最后雙方達成協(xié)議,由劉竣周率領(lǐng)十名寧波種茶技工,于 1893年在寧波茶港啟程,隨帶數(shù)千公斤茶籽和數(shù)萬株茶苗,于同年11月到達格魯吉亞巴統(tǒng),上岸后在巴統(tǒng)近郊開辟茶園80公頃,試建茶廠。三年后合同期滿,茶葉技工回國;劉竣周又返回寧波,再聘請12位茶葉技工帶去茶樹種子,擴大茶園面積150公頃,建立了上規(guī)模的制茶工廠。此后劉竣周等在格魯吉亞種茶30年,直到1924年回國,劉竣周曾因種茶功績先后榮獲斯達尼斯勛章和勞動紅旗勛章。格魯吉亞設有茶葉博物館,在寧波有海上茶路啟航地紀事碑,對多位寧波茶葉技工遠赴重洋種茶均有褒揚。
綜述以上甬為茶港的特色,其時間之早、數(shù)量之多、品質(zhì)之好,促進了中外貿(mào)易。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追溯甬為茶港、吳越人文積淀,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睎|海之濱寧波匯成茶港,應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古越國之地說起。古代史上記有越人“善以航?!敝?,養(yǎng)成了人們涉足大海,不怕風浪,敢于拼搏的人文精神。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民間流傳“前有巨浪,后有風暴,開船出海,命靠天保?!痹?jīng)有人懷疑,前人能否在海上踏著狂風巨浪行動!而1997年一則新聞足以使人解除疑竇。那年寧波市轄的寧??h有位農(nóng)民吳連寶,用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竹筏,從寧波茶港外的舟山出發(fā),經(jīng)過 24天時間,在波谷浪峰中顛簸,漂海到韓國仁川。這一壯舉,當時一百多家新聞媒體做了報道。這成了現(xiàn)代人用原始工具和原始手段與遠古歷史的對話,佐證了兩三千年前航海史實。
越國經(jīng)典《越絕書》就記有越人的習性,“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揖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船為航海的必要條件,當時越人的造船技術(shù)也很高,所造之船,據(jù)《史記?貨殖列傳》稱謂“扁舟”或“輕舟”,有的還稱謂“舲”。1976年在寧波鄲州區(qū)出土的銅錢,其正面鐫印的圖案,被業(yè)界人士認定航運史上有重要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下方以邊框線視為舟船,船上四個泛舟者頭上為風帆圖案。林華東在《中國風帆探源》中認為“這正是原始的風帆。
當時寧波舟山一帶為越國甬句東,越人具有踏平萬頃海浪的水性,相互聯(lián)絡多依靠海上船只。公元前 482年,越國乘吳王夫差遠赴北方,和晉君相會于黃池的機會,派范蠡率領(lǐng)越軍渡海北上,駛?cè)牖此?,斷了吳王的歸路。公元前 473年,越國滅掉吳國后,范鑫恐怕勾踐忌他功高,攜西施途徑句東,駐足東錢湖,也是浮海逃之齊國,后來成了著名的陶朱公。可見兩三千年前海上交通已相當發(fā)達。
從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的茶葉(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漫漫歲月中,由物質(zhì)層面孕育精神元素,由茶經(jīng)濟沉積茶文化。尤其是茶禪一味。茶圣陸羽出身佛門,他在吳越之地撰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jīng)》。與浙東謝安后代皎然以茶會友,交往甚篤,把中華茶文化由經(jīng)驗形態(tài)提升到理性認識,功不可沒。茶與宗教結(jié)緣,讓茶從僧人擴大到達官、墨客、商賈中間。五代十國時期,在今浙江和蘇南一帶的吳越國,吳越王錢謬、錢椒父子治國,鼓勵農(nóng)業(yè),興佛重教,成為國運長久、人民安寧、經(jīng)濟繁榮的國家。茶文化依托農(nóng)業(yè)、商業(yè)、宗教得以長足發(fā)展。宋代在浙江呈鼎盛時期,南宋建都臨安,北方陸路受阻,明州是南宋的門戶,對外交往頻繁,茶港聲望也隨之日高。日本僧人最澄在唐代攜茶籽茶葉返回日本之后,南宋榮西兩度到浙東,先后在萬年寺、天童寺學佛,1191年由明州歸國,又帶去茶籽種在北辰山,著《吃茶養(yǎng)生記》,被尊為“日本茶祖”。高麗皇子義通、義天來華學佛,足跡遍浙東,把茶禪引向更大范圍。
甬為茶港為海外茶人向往,還在于當?shù)赜楷F(xiàn)出一批茶文化人士,如初唐四杰之一虞世南,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到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朱舜水,他們對茶和茶文化有獨到見解;其中明代屠隆、羅廩、屠本畯、聞龍更有茶書專著存世。《煎茶訣》一書署名“越溪葉雋”,在日本視為經(jīng)典,這位寧海人在當?shù)孛灰娊?jīng)傳??梢娬銝|茶和茶文化人士之多。
在寧波古港口的遺址上,讀海上茶路紀事碑,緬懷“甬為茶港”的歷史,從茶港看茶葉,它是人類文明的飲料,是清正廉潔的載體,是友誼的橋梁。在建設現(xiàn)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今天,茶在引領(lǐng)精神富有,提高幸福指數(shù)方面,具有潛在的文化力量。
寧波甬為茶港,和北海、廣州、漳州、泉州、揚州、蓬萊等八城市,已列入聯(lián)合申請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寧波甬為茶港,和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和安徽八省35城市,又列入聯(lián)合申請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甬為茶港不是簡單的歷史重復,它將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