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過來的時候,我剛從一個朋友家里出來,朋友是做業(yè)務的,約我一起晚上聚餐,說是要給我介紹幾個大老板認識。母親提了一大袋子東西過來,打開,是薺菜煮雞蛋,我這才想起,今天是三月三。以前,在家,每到這一天,母親都會去田間采一把新鮮的薺菜,再煮幾個雞蛋給我們吃。(此處為插筆,典型的動作描寫,寥寥數(shù)語表現(xiàn)了母親對“我”的愛。)自從我工作以后,忙了,也沒時間回家了,母親只好提前煮好了送過來。
和母親聊了一會,聚餐的時間到了,我準備起身就走,母親說,那我也回去了,家里還有好多事沒做。我急了,你一年難得來一次,至少也要吃了晚飯才走。再說,當娘的給兒子送東西,兒子去吃飯了,都不管母親了,那也太不孝了吧。
可是母親卻不愿意和我一起去吃飯,說那是大人物的場面,商量了很久,終于達成了協(xié)議,母親就在家里吃飯,晚上八點半時,就在酒店的拐彎處等我,我送她回家。路上,母親說你也別急著出來,我的時間多的是,你的生意才是正事。(運用細節(jié),寫母親時時處處為“我”著想,表現(xiàn)母愛的偉大。)
去了酒店,一坐下來,三言兩句客套后,大家便開始喝酒,連干三杯后,接下來就是彼此敬酒。幾圈下來,我頭已經(jīng)暈了,早就忘記母親還在拐彎處等我了,直到妻子的電話響起,我才清醒過來。我說,要不我自罰三杯吧,我有點急事,要先走一步。朋友說,你不能走,我們還沒說生意呢。我說我真的有事,母親就在外面等我,讓她一個人回家,我不放心,我得送她。
滿座的人都呆住了。片刻后,一個朋友起身說,那你還等什么,怎么能讓老人家在外面吹西北風呢,趕緊請進來,吃點東西。我說她已經(jīng)吃過了,而且她也適應不了這樣的場面。
朋友說,那我們一起去見見你娘吧,今天三月三,你娘一定是給你送雞蛋來的吧。
我去結(jié)賬,朋友們走到外面,對我說,讓我們一起送她回家吧。
我說,那怎么行,你們都那么忙。
朋友們說再忙,也不能省了陪母親的時間。
母親來一次,送我20個雞蛋,十斤魚,三斤肉,兩斤油,還有一大堆蔬菜,卻只是吃了個便飯,又匆匆回家,說實話,我這個做兒子的,一點都不好。(此處為對比的寫法,通過對比突出了母親對“我”的愛。)
母親就在拐彎處的樹下蹲著,等我。朋友們走上前去,喊伯母,朋友們還說,今晚,讓我們一起送您回家。一個便去拿袋子,其他的就扶著她走。
回來的路上,朋友們建議,下次聚餐的時候,都把父母帶上,他們太操勞了,應該好好孝順。
我的母親,既不會看到,更不會知道,是她的一個舉動徹底警醒了我們,此時她正站在老家的門口,滿意地享受著一大群人帶給她的驚喜和孝心。(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這是記敘文常用的寫法之一。)
(選自2012年7月29日《中山日報》)
品析:這篇文章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寫母親到城里給“我”送雞蛋這件小事,表現(xiàn)了母愛的無私博大、不求回報這個大的主題。天下的愛,無不如此。而作為被愛者,在享受這份濃重的愛時,更應該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不妨借鑒這種寫法,使文章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