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保懹危骸缎≈塾谓?,舍舟歸步》)
溫州鼓詞是起源于南宋的地方曲種。它以濃郁的地方特色、富有韻味的唱腔、別具一格的伴奏樂器(主要是牛筋琴和鼓板),成為流行于浙南閩北地區(qū)的最大曲藝種類。陸游此詩中描述的就是當時江南農(nóng)村演出鼓詞的盛況,其中的蔡中郎(蔡邕)則是南戲鼻祖高則誠《琵琶記》中的一個主角。
在溫州鼓詞300多年的演繹過程中,民間曾涌現(xiàn)出眾多的鼓詞名家。他們在表演上,有的重唱,有的重表白,有的擅抒情,有的擅敘事,有的擅伴奏,文武粗細,異彩紛呈。他們延續(xù)著鼓詞的香火,傳承著地域文化的精髓。而溫州鼓詞的代表性傳承人阮世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出 場
2012年初秋的一個午后,當筆者在后垟河畔的曲藝宿舍里見到已經(jīng)84歲的阮世池先生時,老人剛剛出醫(yī)院不久。歲月的歷練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但言談間他的表情依舊那么豐富,興起時還時不時地插哼上幾句鼓詞。談及70多年前他與鼓詞的結緣,老人卻戲稱純屬巧合。
1929年9月,阮世池出生于瑞安城關大校場的一個貧苦家庭。他在城南小學念了4年書后輟學,為替人加工雨傘骨架的父親做幫手。11歲那年,其父受朋友之托,邀到瑞安陶山鼓詞名師王啟凡去玉環(huán)島演唱,適遇臺風登陸溫州,王啟凡在阮家逗留三天,見少年阮世池天生嗓子好、頭腦機靈,便收為徒弟。阮世池從此開始了他的鼓詞人生。幾年后,王啟凡去世,阮世池又先后拜陳寶生、阿奴、戴錫貴等人為師學鼓詞。
過去的鼓詞教學沒有詞本,都是“白口學”,即老師念一句,學生跟一句,所以直到半年以后,阮世池才學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鼓詞《蟠龍鐲》,時長3個小時。12歲那年,阮世池開始在瑞安南門的仙巖頭演唱,賺到了第一筆錢—一塊銀元。13歲時,溫州小南門伯文詞場的伙計開始請他出場。由于他還是個孩子,詞場打出的廣告就是“瑞安小朋友演唱”。這是阮世池首次正式上詞場演唱溫州鼓詞。第一天“唱詞”,臺下上座率只有七八成聽眾;但到了第二天,整個詞場爆滿;到第三天,連走廊、門邊都有人站著聽,人們稱之為“詞童”“神童”!那時候,溫州共有18家詞場,都爭著請“瑞安小朋友”去唱鼓詞。從此,他開始名噪鹿城。
施 展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不斷培養(yǎng)扶持民間曲藝,阮世池的藝術才華從此得到充分施展。
在浙南民間,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管華山的琴、阮世池的音?!边@說明當時百姓尤其是廣大農(nóng)民對他的喜愛。阮世池唱鼓詞,音、神、形俱備;生、旦、凈、末、丑角色俱全,讓聽者閱盡人間的世情百態(tài)。他在演唱中模擬的各種聲響,使人時而置身于月黑風高之際,時而又聞鶯歌燕語。他唱悲情詞凄美婉約,有春夢逐云的悲哀、有含辛茹苦的辛酸。他唱團圓詞充滿喜悅,有功成名就、佳偶天成的皆大歡喜。
這一時期,阮世池除了對演唱內(nèi)容進行緊扣時代發(fā)展主題的創(chuàng)新外,還善于運用“拿來主義”,對傳統(tǒng)唱腔進行革新。在他的獨特唱腔中,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評彈、甌劇、越劇、亂彈、京劇、昆曲等其他曲種唱腔的痕跡。他演唱的特色是:善于吸收民間俗語及其他藝術門類之長,咬字準,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腔婉約嫵媚,尤以刻畫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和農(nóng)婦村姑見長,形成了纖細華美的風格,被業(yè)界稱為“阮派”。
然而,阮世池對溫州鼓詞的種種革新,在當時也曾遇到不少阻力。鼓詞有“盲詞”之稱,過去“唱詞者”大多為底層的盲人,不講究臉部表情和手的動作,即使明目藝人也得閉眼演唱,否則就是不莊重。阮世池一改呆板的坐唱傳統(tǒng),演唱時隨著情節(jié)的展延、人物性格的變化,輔以恰如其分的表情和動作,使單檔(一人多角)的鼓詞達到聲情并茂、緊扣聽眾心弦的效果。他的創(chuàng)新一開始有人反對,他們說,我是來聽你唱詞的,不是來看你演戲的。后來,聽眾逐漸習慣了,喜歡了。如今,鼓詞藝人上臺演唱個個都神采飛揚。
在鼓詞腔調(diào)上的改革,阮世池虛心地聽取聽眾意見,經(jīng)過反復琢磨和舞臺實踐,采取以鼓詞基調(diào)為主,把吸取過來的曲調(diào)通過融合、變奏,使之既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即根據(jù)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需要,離開基調(diào)跳出去,又做到一放一收自然流暢、渾然一體。他同時又吸收民間格言、諺語、噱頭、警句等等來充實自己,并恰如其分地加以發(fā)揮。這樣,大大提升了鼓詞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感染力。
記 憶
阮世池至今清晰地記得,1951年瑞安縣人民廣播站和1952年溫州人民廣播電臺開播的第一天,邀請他到現(xiàn)場唱播的情景。他記憶中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演出是1958年夏間,在飛云江閣巷圍墾工地現(xiàn)場,有2萬名工地建設者和近萬名群眾通過六個擴音喇叭聽他唱鼓詞。1958年秋,他隨文化部組織的“優(yōu)秀巡演團”到福建前線慰問部隊官兵演出,則是他第一次創(chuàng)作并以普通話演唱鼓詞。
阮世池獲得過不少榮譽。1952年,他演唱的鼓詞《王貴與李香香》在浙江省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中榮獲優(yōu)秀獎;1956年,他創(chuàng)作并演唱的鼓詞《秋香愛社》獲省第一屆曲藝匯演一等獎。
最令阮世池難忘的是1958年,他作為青年曲藝家代表進京參加全國首屆曲藝匯演,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的情景。他說,受周總理接見是他今生最刻骨銘心的一件大喜事:那天他演唱的是反映水庫工程建設的《不靠天》。他注意到觀眾席的第3排當中坐著的就是周總理!周總理來聽溫州鼓詞,這讓阮世池非常激動。謝幕后,周總理還上臺與他親切握手。老人對與周總理對話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他問我:‘你是哪兒人?’我說:‘我是浙江人?!?,是老鄉(xiāng)?!c點頭說:‘好好學習!’我說:‘謝謝,謝謝!’”
傳 承
20世紀80年代,鼓詞在影視和流行歌曲等新興文化娛樂品種與形式的沖擊下,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競爭。阮世池帶領弟子邁進了演播室,在錄音機、攝像機前演唱,制作成精美的磁帶、VCD、DVD。如今,在溫州、臺州、麗水城鄉(xiāng)的一些大街小巷,或在遠隔重洋的海外溫州人作坊里,那裊裊鄉(xiāng)音依舊時??M繞人們耳邊。阮世池說,只要有人喜歡聽,就會有人唱。他堅信溫州鼓詞不會衰亡。近幾年,他欣慰地看到,很多新瑞安人竟然也很喜歡聽鼓詞,一邊看字幕,一邊聽,一邊學著哼哼唱唱。這也許就是溫州鼓詞的影響力和魅力吧。
雖然早在20年前,阮世池老人就已退休在家,但如果遇上重大慶典活動,他還是會登臺獻演。在2012年秋冬時日,他還出席“浙江省第六屆曲藝新作大賽暨群星獎選拔賽”,演唱自己創(chuàng)作的鼓詞《五官的奧秘》,并獲金獎。
為鼓詞的傳承,老人培養(yǎng)了包括他的小女兒阮愛蘭在內(nèi)的一批批曲藝人才,如凌康君、鄭光富、黃世銘等均是他的弟子。現(xiàn)在,徒弟帶徒弟,已傳了五代,可謂桃李芬芳。近年來,為使家鄉(xiāng)的孩子們對溫州鼓詞藝術有所了解,他不顧年邁,多次到大專院校及中、小學校講課與演唱,推動非遺進校園,傳播和演繹溫州鼓詞的藝術魅力。
如今在老人的床邊,還擺放著與之相伴了七十載風雨春秋的牛筋琴、唱詞鼓、高音梆、三粒板。擦擦樂器、吊吊嗓音、寫寫詞本,成為他晚年生活的最大樂趣。最讓老人感到欣慰的是2012年《瑞安鼓詞十八本》編撰完成,并由出版社出版,讓溫州鼓詞這個世世代代靠“白口學”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終于有了相對完整的一個歷史記載。目前,他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改編出了幾十篇鼓詞詞本。他表示,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是新一代鼓詞藝人不斷地對鼓詞內(nèi)容和唱腔進行創(chuàng)新,使鼓詞這一溫州特有的古老曲藝能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繼續(xù)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