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的球路指的是球離開桿面后的飛行路徑,包括彈道和方向。影響球路的主觀因素主要是球本身的性質(zhì)和釘波(dimple)的樣式、桿頭與桿身特性、出球速度、角度和旋轉(zhuǎn)以及擊球力道等。原則上,揮桿與跳水板和撐竿跳運用竿子的原理類似。而客觀因素則是風向和球通過空氣時的速度和所受的阻力(如空氣密度、包括溫度與濕度等)。
一、球徑法則
球的旋轉(zhuǎn)和方向主要是由桿面面向與桿頭路徑與桿頭觸球時的關(guān)系所決定。
1 球彈離桿面瞬間的桿面面向主導(至少80%)初始出球(launching)角度或方向。
2 觸球期間桿面面向與桿頭路徑的夾角所偏離于直角的程度和撞擊力道決定球的旋轉(zhuǎn)量,主導飛行期間的轉(zhuǎn)彎程度。
一般大家都認為桿頭路徑主導出球方向。若果真如此,則為何當桿頭下行先吃球再挖土時,球并非先向土下竄去再行爬升?
原則上,在觸球期間,當桿面方向與桿頭路徑的夾角呈非90度(或“偏離重心撞擊”)時,球就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旋轉(zhuǎn)(當撞擊力道相同時,偏離90度的程度愈多,旋轉(zhuǎn)量就愈多),因為球的受力點(或是與桿面的接觸點)偏離了桿頭重心至球心的力道。例如,仰角的桿面與球之接觸點是位于球赤道線的正下方(或是桿面垂直方向與桿頭路徑的夾角大于90度)時,球便會產(chǎn)生純后旋,并于空氣中飛行時逐漸向上爬升(類似于機翼爬升與風帆逆風行進的“白努力效應(Venturieffect)”,也就是當流經(jīng)球上方的空氣流速大于下方時,受到球表面的小凹點或釘波的作用,上方的氣壓較低并形成負壓而將球向上方吸引。因此,觸球期間,當桿面有效仰角愈大,則出球時上揚的角度便愈大且后旋量和爬升飄浮的滯空時間也愈多。
依此類推,當仰角桿面橫向(或水平)打開或是朝右時,觸球點則偏向桿頭重心至球心力道的左(或內(nèi))側(cè),因而使球產(chǎn)生由左向右的側(cè)旋,或者更接近實際狀況的說法乃是觸球點位于球體之下側(cè)偏左(或內(nèi)),因而使球產(chǎn)生由左下向右上的側(cè)后斜旋,并于空氣中飛行時逐漸偏向右上方(因為流經(jīng)球右上側(cè)的空氣流速大于左下側(cè),所以右上側(cè)的氣壓較低)。相反的,當桿面關(guān)閉或是朝左時,觸球點則偏向桿桿面頭重心至球心力道的右(或外)下側(cè),因此球會產(chǎn)生由右下向左上的側(cè)后斜旋,并逐漸偏向左上方飛行(因為流經(jīng)球左上側(cè)的空氣流速大于右下側(cè),所以左上側(cè)的氣壓較低)。
二、桿面控制
由以上可知,桿面面向與桿頭路徑在球路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揮桿或桿頭移動過程中,桿面可受身體部位(主要是手臂與手腕)的運動或轉(zhuǎn)動以及桿頭本身的慣性而改變其于三度空間面向(水平與垂直)的狀態(tài),一般可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固定不動:揮桿期間始終維持與桿頭路徑之關(guān)系。如適用于推桿與短切等精準度要求極高但不要求力道時,桿面始終與桿頭路徑垂直或保持固定關(guān)系,手臂與手腕于揮桿過程中必需主動地保持僵固狀態(tài)。
2 上開下關(guān):上桿時,桿面隨桿頭慣性帶動手臂與手腕的旋轉(zhuǎn)與彎曲等,由水平方向逐漸打開位于或平行于揮桿平面或桿頭路徑上下桿時則順勢逐漸“回關(guān)”,并于觸球期間回到正對目標或與桿頭路徑垂直,觸球后繼續(xù)回關(guān)至關(guān)閉,再度位于或平行于揮桿平面或桿頭路徑上。揮桿過程中手臂與雙手除主動配合轉(zhuǎn)肩拉動球桿外,手腕則應盡量保持被動以避免干擾桿頭慣性與運動。
3 上開下正:上下桿時如上開下關(guān)之所述,即自然打開,下桿時則逐漸“回關(guān)”,并于觸球期間回到“正對目標”或與桿頭路徑垂直,觸球后保持與桿頭路徑垂直而不繼續(xù)回關(guān)。此多用于短桿的劈起桿或處理果嶺旁之沙坑球,滿足對方向的控制與滿足彈道的需求,也適用于一般產(chǎn)生小右曲的球路。
4 半開半關(guān):即上桿時桿面順勢略為打開一些,并于下桿時再順勢回關(guān)觸球。此主要用于“推打”的方式。因桿面之運動范圍有限,故此方式較有利于方向與力道之控制。
5 上蓋下翻:即上桿時主動將桿面朝地上傾蓋以減低桿面仰角,下桿時反過來主動將桿面朝天上或目標翻起以增加桿面仰角。由于移動過程中桿面始終面對目標,故方向性極佳。再者,因觸球期間桿面的有效仰角增加,有利于彈道之提升,因此適用于果嶺周邊短距離劈起桿或高吊球之處理。
6 上翻下蓋:即上蓋下翻之相反操作與功效,用于刻意大量減低桿面觸球時的有效仰角而盡量不影響方向的控制,以產(chǎn)生超低彈道之球路。
7 上開下蓋:即類似上翻下蓋的方式,此方式在上桿時是在水平方向上打開桿面。主要用于低彈道之抗風穿透型球路,而類似“下壓式”打法。
各種類型的主動操控無非都是為了產(chǎn)生特定的觸球模式與球路,操控愈多或顯著,控制難度也愈高,不妨實際嘗試操控桿面的變化以獲得個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