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諸子爭鳴競起,在不斷的碰撞與融合中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和思想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所產生的各種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打出了不斷變幻的旗幟,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中上演了彼此交鋒亦相互融合的場面。其中,儒、墨、道三家對后人影響尤為深遠。
莊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精神的超脫與人格的自由,主張將自然之道推衍到社會與人類。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它在儒家的規(guī)矩嚴整與墨家的禁欲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方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毫無疑問,對于中國的社會思想和人生態(tài)度無論是積極或是消極方面,莊子思想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逍遙游》篇具體闡釋了每個故事背后所蘊含的莊子對于成才的認識。莊子在提出了一些觀念之外,還指出了一條成才之道。當然,要走完一條道路,還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莊子在提出理論認識、指明道路的同時,也為我們指出了條件和具備條件的方法。
樹立信心:要想成才,首先便要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逍遙游》一開篇,莊子便以魚子指大魚,暗喻每個人都大有可為。樹立信心,是每個人走出第一步的基礎。
價值觀正確:毛澤東曾經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說過:“學問再多,方向不對,等于無用?!狈堑珶o用,還會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害人害己。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很重要的。許由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追求自身價值的真正體現而不是外在的浮華,追求“實”而拋棄“賓”。
積累深厚:“六月之息”“三月聚糧”便是積累,有了深厚積累,才能為人生路上的邁進提供動力和可能。
目標遠大:大鵬有南冥之志,遠舉者有千里之向,這些都是遠大的目標。只有擁有遠大的目標,才能最充分的實現人生價值。
視野廣大:蜩與學鳩之所以目空一切,不見大鵬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們將視野局限在榆枋之間,不知天地的廣大與美好。以“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的小成就而知足的人,同樣是視野受到限制,終究無法達到最廣大的人生意義。
正確的方法:“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要善于運用身邊的事物,要將心靈拓展開來,在廣泛的世界中發(fā)掘自身的潛能,基于自身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不能像給越國人賣帽子、用“不龜手之藥”洗衣服一般大材小用。必須始終保持自我的獨立,不能一味迎合別人,這樣才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以上是成才的主觀條件,作為一個社會人,要想成才,還要具備一定的客觀因素。
環(huán)境有利:要有北冥那樣深厚而廣闊的海水才能培養(yǎng)出“不知其幾千里”的大鯤,比喻需要有一個有力的成才環(huán)境。怎樣的成才環(huán)境是有利呢,是能夠讓人在其中“吸風飲露”,汲取社會文化的精華。
時機合適:要等待時機,如大鵬待六月,這時候風是最大的,合適的時機達到適當的條件才可以展翅翱翔。
莊子成才觀所展現的這一條成才之路,何嘗不是一個人一生努力跋涉、積極進取的寫照呢?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他所生存的時代而存在,莊子亦是如此。當安逸平穩(wěn)的生活成為過去,“天經地義”似乎成為傳說而“天崩地坼”卻成為現實的時候,權力已不再對人們的思想形成制約,因此這一時期的思想者們尤為自由也更為痛苦。當一切真理都遭到質疑而土崩瓦解,思想者們必須觀望我們究竟從何處來,再將旗幟指向未來。因此,站在不同的觀望角度上的思想家們提出了自成體系又自圓其說的不同理論系統(tǒng)。莊子也是這痛苦的觀望者中的一員。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后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于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莊子關于人生的思考有著明顯的實際意義——面對紛爭與暴虐,基于現實的最基礎考慮便是保全自身、回歸天性。在《人間世》里,莊子清醒地認識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薄敖袷浪字樱辔I項壣匝澄?,豈不悲哉?”所謂“無用之用”便是保存生命的安全與人格的自由。
然而,這種關于人格獨立和精神超脫的思索對于戰(zhàn)國時期的統(tǒng)治者而言太不合時宜了,當所有人都朝不保夕地為了起碼的生存空間爾虞我詐的時候,莊子也只能借助想象的翅膀構筑一個玄妙世界,來為世人鋪就一條安然保真的人生路。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