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風情,江南的財富,江南的雅致,催生了有著兩千五百年歷史的古城——蘇州,六百多年前,昆曲就誕生在蘇州的昆山地區(qū),并因此而得名。
◎問世
昆曲發(fā)源于蘇州昆山地區(qū)。明朝嘉靖年間,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漸在吳中地區(qū)流行開來。以“樂圣”魏良輔為代表,眾多民間歌唱家潛心鉆研這一新聲。魏良輔對過去兩百年間的昆曲演唱技巧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建立了昆腔的歌唱體系,昆曲“水磨調”由此問世。公元1543年,是昆曲發(fā)展史上非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魏良輔寫成了《南詞引正》,確立了昆曲的正聲地位。同一年,昆山人梁辰魚創(chuàng)作完成了《浣紗記》,專門為昆曲創(chuàng)作的傳奇作品。昆曲傳奇的問世,加速了昆曲作為一個劇種的形成。萬歷年間,家庭昆班開始大量涌現(xiàn)。在江南園林中,一個個昆曲舞臺一步步被搭建起來。點點滴滴的戲曲元素加入進來。配器由簡單到齊備、表演從無到有、行當從少到多、舞臺從簡陋到富麗堂皇。昆曲最終“粉墨登場”。
◎鼎盛
在昆曲藝術到達鼎盛之時產生的《牡丹亭》已經成為中國文學和戲劇的不朽之作。作者湯顯祖和英國的大文豪莎士比亞一樣,都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戲劇家之一。在這兩個東西方戲劇家身上有著太多的巧合,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湯顯祖的《牡丹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因昆曲而生的昆曲傳奇最終超越昆曲本身,為中國戲曲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一批最為經典的劇目,并成為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加拿大人史凱蒂,十五年以來毫不間斷地研究《牡丹亭》,寫成了一本《牡丹亭》演出史的專著,包含了在中國的演出史,在海外的演出史,以及改編成歌劇版的演出史。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讓今天的觀眾為四百年前的夢境感動,劇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見,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以及不同時代。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感時傷春時,仍然喜歡輕嘆一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闭f的是戲中詞,道的是人間情。
◎輝煌
明清之際,朝代更替,整個國家動蕩不安。相對北方而言,南方社會較為安定,經濟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壞。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后,北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南遷。明末清初的昆曲不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響,反而又有很大的發(fā)展,職業(yè)戲班大為增多。蘇州甚至出現(xiàn)了戲曲演員的行會組織:梨園總局。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昆曲作家的創(chuàng)作開始更多取材于現(xiàn)實題材。江山不幸詩人幸,秉承昆曲傳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傳統(tǒng),大量寄托亡國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紛紛問世。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作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強烈現(xiàn)實性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公元1699年,康熙38年,孔尚任經歷二十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創(chuàng)作的《桃花扇》終于寫成。此前,洪昇的《長生殿》已轟動曲壇。“南洪北孔”為昆曲傳奇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開創(chuàng)了歷史劇如何表現(xiàn)歷史生活的新局面。中國進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后華美一頁:康雍乾盛世,昆曲也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代。
◎巔峰
康熙年間,“折子戲”的演出成為一時的風氣。而到了乾隆年間,“折子戲”已經成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清政府對于詞曲創(chuàng)作的干涉,是康熙朝以后傳奇創(chuàng)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傳奇作品創(chuàng)作日漸凋零的同時,昆曲的演出市場卻日趨繁榮?!罢圩討颉钡某霈F(xiàn),是昆曲藝人根據(jù)市場需求,對傳奇腳本做出的最大膽、最徹底的改變。站在戲館舞臺上的藝人,顯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作的空間。“折子戲”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千錘百煉的演出,每個細節(jié)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趨于完美。昆曲由此建立了相當完備的表演程式。昆曲表演藝術發(fā)展到了它的巔峰時期。昆曲中的眾多經典曲目也通過“折子戲”流傳下來。璀璨輝煌的“折子戲”,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繼承和發(fā)展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傳播
昆曲已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并影響到了這個社會的每一階層。從觀眾的需求出發(fā),昆曲發(fā)生著一些入鄉(xiāng)隨俗的變化??滴跄觊g,各種地方聲腔在各地蓬勃興起,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調、二簧調,統(tǒng)謂之亂彈,即所謂“花部”,與“雅部”即昆山腔相對應。新興的京劇滲透著大量的昆劇藝術元素,京劇從昆曲中繼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當和表演體系。不僅僅是京劇,此后興起的眾多地方戲種如越劇、川劇、黃梅戲等,也和昆曲有著深厚的淵源。昆曲衰落了,但中國戲曲卻迎來了最為繁榮的發(fā)展時期。昆曲為中國戲曲貢獻了完備的舞臺藝術體系、經典的曲目、頂尖的藝人,功莫大焉。昆劇稱為“百戲之母”,正源于此。
◎沒落
歷經數(shù)百年的昆曲從清末進入了她六百年歷史中最困難的時期,昆曲幾度浮沉,命懸一線。光緒年間,昆劇開始沒落。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漸次瓦解。然而,昆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愛。他們敏銳地關注著昆曲的興衰,在發(fā)展中鼓吹,在困境中堅守。就在一百年前,當昆曲最為衰弱的時候,正是蔡元培、吳梅這樣的大教育家和曲學大師,把戲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學,在大學講堂里唱起了昆曲,維系著昆曲的一線生機。1921年,昆劇傳習所在蘇州創(chuàng)立。昆曲傳習所培養(yǎng)出來的傳字輩藝人在最艱難的時候傳承了昆曲藝術的薪火,延續(xù)了昆曲的歷史。
◎新生
新中國“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給了昆曲藝人們嶄新的藝術生命。1956年4月10日,浙江昆蘇劇團排演的新編昆曲《十五貫》正式在北京的廣和劇場上演。5月18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社論《從“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這篇社論的發(fā)表,正式宣告昆曲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56年是昆曲發(fā)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各地的昆曲演出團體也紛紛成立。昆曲這支蘭花,在百花齊放的大環(huán)境下悄然綻放。這些新建立的劇團,后來都為昆曲的延續(xù)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拔幕蟾锩钡谋╋L驟雨幾乎將昆曲這支蘭花連根拔起,但它掙扎著、頑強地活了下來。1982年,在蘇州舉行的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昆劇會演上,國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針:保護、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國家、劇團和民間的曲社幾股力量共同推動著昆曲的復興。昆曲,這份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化遺產,把過去和未來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