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常常問我,昆曲為什么吸引你?當然昆曲之美有很多要素在里面,它的舞蹈非常美,音樂非常美,劇情也非常浪漫,美術(shù)、服裝都很美,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它的文學的底蘊特別深厚,這是其他的劇種所不及的。因為它的文本絕大部分都是從明清傳奇來的,大家知道明清傳奇的本子很多。
昆曲的文本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唱,唱詞,唱詞都是曲牌,曲牌都是詩,都是我們古詩的傳統(tǒng)。文學跟我們的古詩、抒情詩血緣特別的濃,先天上就有詩的成分,很濃的詩的成分,所以文學底蘊非常深。據(jù)考據(jù),這些明清寫傳奇本子的作家,有四十多位考上了進士,大家都知道從前考上進士是有一定的學問,進士不一定是好作家,可能學問很好,寫的劇本、寫的詩不一定好,但如果考上進士總會有相當?shù)某潭取_M士很多都是做官的,寫劇本、寫傳奇本子,是一種雅事,跟其他后來的,無論寫地方劇、地方戲,或者之前跟元雜劇都不太一樣,寫傳奇本子的很多人很有身份。
◎搬上舞臺的詩意
昆曲,給它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就是把我們的抒情詩的傳統(tǒng)、抒情詩的意境,我們把詩的意境用歌跟舞具體表現(xiàn)在舞臺上。
你在看昆曲的時候,好像在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欣賞一首詩的意境的表現(xiàn),那種婉約、纏綿的唱腔、音樂,非常優(yōu)美的舞蹈,把要表現(xiàn)的詩表現(xiàn)在舞臺上面,我覺得這個是昆曲很特別很特別的特質(zhì)。其他的戲曲很多的時候很注重戲劇效果,在說故事、在塑造人物,昆曲很注意意境,一瞬間的很幽微的感覺。其實我們講我們的昆曲的文本,講的曲牌,從大的傳統(tǒng)來的,從《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一個源流下來的,尤其是《宋詞》,詞的長短句的音律的美,長短句的情感的細致、幽微的情感的表現(xiàn),昆曲很能夠表現(xiàn)這種境界。
昆曲里面一邊歌一邊舞,唱一句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優(yōu)美的動作舞蹈來配合它,所以昆曲是把詩的意境立體化了,你們看平面詩也許蠻美的,可是經(jīng)過舞蹈,三照鏡那幾下非常美,用水袖舞,所以昆曲的舞蹈跟它的歌是同時進行的,把詩的意境立體化,從平面立體起來。一個女孩子去游園之前,在深閨中打扮,把她整個形象畫出來,非常優(yōu)美。剛剛杜麗娘的身段用一個詞來形容,她非常的優(yōu)雅。每一幅仕女圖,昆曲一個“雅”字,高雅,統(tǒng)統(tǒng)是放在一起的。剛剛看到湯顯祖的兩個曲牌都是非常有名的,用的羞花閉月都是陳腔濫調(diào)的,他轉(zhuǎn)一下子,意境就完全變了,這就是大文學家厲害的地方,順手拈來,把文字可以弄得很美。
下面要進園子,她進去一步,有的批評家說,杜麗娘一步跨出去,好像整個明朝在前面一步解放了,對情的解放,到園子里面去,跟大自然整個合起來了。一進去的時候,她看到的時候,“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予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睖@祖的本子沒有這個“便”字,原來的本子沒有這個“便”字,唱的時候拖腔加了一個“便”字。“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钡搅藞@子里面去了,百花齊放,姹紫嫣紅開遍,原來是這個樣子的,我沒有想到,沒覺得。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原來她的世界,她的深閨,那種閨閣世界的外面還天外有天,原來外面有這么多的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世界我怎么錯過了?似這般都斷井頹垣。
最美的東西,很快就沒有了。春天花開很快謝掉,很快就沒有了,都要變得斷井殘垣。
兩個對照起來,一面是姹紫嫣紅,生命這么燦爛,另外一方面,她警覺到這東西好景不長,很快春光沒有了。所以,難怪她有一點自怨自艾起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時不予我,“賞心樂事”不在我這兒,在人家那兒。她才十六歲,杜麗娘十六歲已經(jīng)感到芳華虛度,所以她覺得,她非常的警覺到了,這么美的東西怎么會這樣沒有了,多可惜??!這是她的看法。講的景色,不見的是院子里面,幻想起來的或者是在園子周遭的,“朝飛暮倦,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覺得全是眼前的景,詞用得好,像“雨絲風片”,一般人想不到的,雨絲還可以,風片寫得好,陣陣風,風片寫得非常細致,詞寫得好,美得不得了!
◎美到極致的昆曲
這就是我們的昆曲,昆曲的確非常優(yōu)美,非常細致,我想跟明文化有很大關(guān)系。
昆曲是在蘇州產(chǎn)生的,蘇州產(chǎn)生,名門四大家,那一代的文化氛圍,它的性子特別的婉轉(zhuǎn)纏綿,唱腔是一唱三嘆,它那種腔調(diào),尤其是用鼻音拖的時候,特別的婉轉(zhuǎn),跟其他的劇種不太一樣,它特別合適于古典詩詞,懂音樂的,非常的合適。其他的劇種有很多的特色,比如說秦腔,特別的高亢,用秦腔來游園恐怕不行,意境不對了,秦腔另外一種原始的東西,是中國的另外的一種文化,中國文化的另外一面。昆曲是特別代表江南的,完全是江南的氛圍出來的。
其實昆曲,雖然是產(chǎn)生在江南,可是在明清的時候,變成了當時的國劇,后來跨到了北邊,到北京,北京在明清時候,因為明朝皇帝,尤其是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他們都是昆曲的愛好者,像康熙、乾隆,尤其是乾隆那個時候,他自己有家班、有御班,御用的班子,那些班子的演員供奉很多。據(jù)資料記載,康熙、乾隆經(jīng)常到江南選演員到北京來,到蘇州選很多。據(jù)說最盛的時候,乾隆那個年代有一千人的班子,我們想象一千人的班子,那個時候可想而知。所以昆曲在那個時候是有二百多年獨霸中國劇團的,是當時的國劇,昆曲絕對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小眾,那個時候是全民運動,上至王親下到市井都要唱昆曲的,中秋夜有昆曲比賽,上千人去唱,唱到天亮,像現(xiàn)在唱卡拉OK比賽,那個時候昆曲比賽,大江南北都在唱昆曲。山西、蓬萊都演出,范圍很大,不是那么局限在那么一點,不過發(fā)源在昆山,發(fā)源在蘇州附近而已。
中國的舞臺的美學非常了不起,他們西方歌劇,像《阿依達》《圖蘭朵》他們真的要搬個駱駝下去,是實景,大得不得了。中國舞臺不需要這些,兩把扇子扇一下就夠了,無限的空間,你們會覺得感情慢慢的,水袖勾來搭去,完全表現(xiàn)出兩情纏綿。我們在外國演出的時候,在倫敦、在加利福尼亞,西方人看到我們這個青春版《牡丹亭》,尤其是《游園》,嘆為觀止,在舞臺表現(xiàn)男女之情怎么這么優(yōu)美,那么高雅,那么性感,的確是,在舞臺上面真的赤裸裸演不出來,可是非常的優(yōu)美,男女相見之
所以我剛剛講了,從平面到立體,一上舞臺立體化以后,整個境界更擴大,更實在了,感情更濃,這是昆曲經(jīng)過歷歷代代的藝術(shù)家,千錘百煉下來的,我非常佩服當年寫出《游園驚夢》這種經(jīng)典折子,表現(xiàn)這么完美、這么好,真不容易,很能代表中國的古典美學,昆曲非常的美。所以為什么我希望在大學里面設(shè)立昆曲課?在北大設(shè)立昆曲課,在蘇大也設(shè)立過,現(xiàn)在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昆曲中心、臺灣大學也去,我希望在大學里面讓同學們先了解到我們自己中國文化的古典美學,我想昆曲非常容易就代表了,無論是文學、音樂、舞蹈,各方面,是有代表性、綜合性的藝術(shù)。大家看了這個以后舉一反三,希望同學們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古典美學有一個啟思,一種啟蒙的思維,重新來發(fā)覺我們中國的古典美,中國的美學的強項在什么地方。就剛才講的,它是抽象寫意的,是抒情的,是詩化的,《牡丹亭》非常有詩的意境在里面,是一套的東西。
青春版的《牡丹亭》演了二百場,觀眾差不多有三十多萬,全世界我們都演過,其中大概六七成都是年輕人,年輕觀眾,而年輕觀眾里面很多是大學生,我們?nèi)?9個大學演過,都得到大學生普遍的強烈的反映,遠到蘭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邊到廈門大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從來沒有昆曲去過的,一樣的熱烈,可見我想人同此心,我們整個的民族,在我們的DNA里面,文化的因子在里面,一勾動起來。你們看到昆曲,可能有的在座的同學從來沒有看過昆曲,看過以后覺得美,美是普世的東西,昆曲是我們了不得、了不得的一種成就,我想它很能代表明朝時候的文化,明朝當然也有其他文化的成就,我覺得昆曲是很重要,還有明朝的小說,昆曲是它的高峰,是我們文化的高峰。這種形式出現(xiàn)也不是偶然,一定是民族的文化非常非常成熟的時候,集大成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它已經(jīng)去掉了粗糙,非常細致,非常成熟,這么一種文化。把它當成像我們的宋朝的瓷器,我們在宋朝的時候產(chǎn)生了汝窯那種精致程度,明朝時候產(chǎn)生昆曲,也是文化非常精致,所以我們看待昆曲應(yīng)該以這種態(tài)度,不僅是一種娛樂,當然也是娛樂,但不僅是一種娛樂,希望有這種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