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的書法不僅在他生前聞名遐邇,即便在他身敗名裂撒手人寰后,也流傳甚廣。數(shù)點嚴嵩書法遺存,書法家孫熙春表示,被確認為嚴嵩所書的題額而無大異議的有:北京朝陽門外大街建于明代的綠琉璃牌坊上的“永延帝祚”,北京昌平區(qū)沙河鎮(zhèn)鞏華城北門之“展思門”,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北京老字號“六必居”,此外還有“天下第一關(guān)”等幾處。
嚴嵩的書法雖遍布全國各地,但卻多受嚴嵩的惡名所累。
嘉靖九年,嚴嵩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飛廟旁寫了一首詞,此碑文不僅詞意慷慨,書法亦秀麗可觀。人們實在不愿意相信如此妙詞妙字出自嚴嵩之手,于是有人便偷梁換柱,將碑文上“嚴嵩”之名刮去,代之以明代的另一個學(xué)問大家文征明。
嚴嵩為民間醬園所題的“六必居”3個字也未能幸免于難。六必居醬園店設(shè)在北京,相傳創(chuàng)自明朝中葉,掛于店內(nèi)的金字大匾的“六必居”3個大字為嚴嵩題寫。為了否定這3個字出自嚴嵩之手,有人在“六必居”的一位伙計家中找到了幾張舊房契,最早的一張是康熙十九年的,于是對外宣稱“六必居”是康熙以后才開設(shè)的,不可能由明代的嚴嵩題字。
在清代,順天府鄉(xiāng)試的貢院大殿的匾額上的“至公堂”3個字是嚴嵩題的。由于嚴嵩政聲狼藉,乾隆皇帝總覺得保留那幾個字不合適。眾大臣揣摩到皇上心思,于是一致懇請乾隆賜字。
乾隆也算得上是一代書法家,但他寫了幾回,總感覺自己的字不如嚴嵩的字好,索性讓劉墉等書法大家來寫,也不如意。最后,乾隆放棄了將嚴嵩題字換掉的想法。
孔子的后人對嚴嵩的評判還算公允,嚴嵩所題的“圣府”二字迄今尚懸于孔府門額上。孔家后人明事理,但周圍的人卻看不下去了,堂堂圣人府第怎么能夠高懸奸臣題字呢?于是,一個精心編制的故事出籠了:奸臣嚴嵩在朝作惡多端,為鞏固自己地位,竭力與衍圣公府攀結(jié),而衍圣公深明大義不予接納。一次嚴嵩專程前來造訪,衍圣公閉門不見,讓他在門外冷坐了兩天兩夜。嚴嵩臨走時寫下了這塊匾額,衍圣公見其一片誠心,便將匾額留下。
迄今孔府外還放有一條板凳,據(jù)說那就是嚴嵩坐過的,奸臣賊子不能進入孔府之內(nèi),這一編排可謂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