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奧運會上,除了運動員們的激烈競賽外,發(fā)生在裁判們身上的“滑稽事”也是一大看點。
在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參加男子鐵餅比賽的法國選手諾埃爾在第4次試投時,鐵餅飛到50米開外,大有奪取金牌和破世界紀錄的希望??善驮谶@時,附近撐桿跳高場地突然有人打破了世界紀錄,一陣歡呼聲立刻將鐵餅裁判全部吸引了過去,導(dǎo)致誰也沒有看清諾埃爾投擲鐵餅的地點。最后,裁判們商量決定讓諾埃爾重投一次,但這次諾埃爾只投出了47.74米,位列第4名。由于鐵餅裁判的集體“曠工”,使得法國人和金牌擦肩而過。
從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起,體操一直是重要的比賽項目。但事實上,直到1949年以前,奧運會體操比賽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則。那裁判怎么打分?憑感覺。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裁判們每天為了每一個分數(shù)唇槍舌劍,從下午吵到深夜,導(dǎo)致比賽變得冗長而乏味。別說運動員被弄得疲憊不堪,毫無最佳競技狀態(tài),連觀眾也深惡痛絕,紛紛退席抗議。
競走還是跑步?這可需要裁判們的火眼金睛。不過,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上,競走裁判們有了火眼金睛也不管用。當時,參加男子10公里競走的瑞士運動員施瓦布和前蘇聯(lián)運動員布魯諾雙雙因犯規(guī)被取消了比賽資格。但滑稽的是,他們根本不理會裁判的判罰,繼續(xù)拼命在場上“飛跑”?!巴O聛?!”裁判一邊大喊,一邊追趕。但裁判跑得太慢,沒有追上犯規(guī)的運動員。當時的規(guī)定是淘汰運動員必須在比賽過程中發(fā)生,所以裁判沒追上施瓦布和布魯諾的最終結(jié)果是,他們兩人將銀牌和銅牌帶回了家。
在一次舉重比賽中,裁判們居然一起忘記了按信號燈。這一幕發(fā)生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唐靈生參加了男子舉重59公斤級的比賽。他在最后一次試舉要了170公斤,若舉起這一重量,不僅金牌到手,而且還打破總成績世界紀錄。結(jié)果,唐靈生將杠鈴穩(wěn)穩(wěn)地舉起了。裁判被唐靈生的氣勢驚呆了,竟然忘記了按信號燈?!靶辛税??”看著裁判們就是不按燈,唐靈生忍不住問道。而這時,裁判們才回過神來,趕緊按燈示意唐靈生挺舉成功。此時,唐靈生將170公斤的杠鈴多舉了足足9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