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顧名思義就是全家人一起拍一張照片。這件事放在今天很容易做到,但要是提前一百年,就不那么尋常了。攝影在清朝末年傳入中國,那時拍照是件極為罕見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相機是什么東西,還有傳言說相機把人的影子印在底片上,會帶走人的靈魂。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老照片時,想象著一家人聚在照相機前面的情景,它便不僅是照片,更是歲月的印記,是家與家族不同尋常的故事。
1917年夏,旅美企業(yè)家宋耀如的全家福。前排為宋子安;第二排右起:宋慶齡、宋子文、宋藹齡;后排右起:宋美齡、倪桂珍、宋耀如、宋子良。
清末,湖北宜昌,一位士紳的全家福。
民國時,武漢一家人的全家合影,都擺出了讀書學習的姿勢。
1930年,國民黨人張群一家合影。前坐者為夫人馬育英抱著次公子繼忠,站立者右起為長女亞蘭、張群、長子繼正、次女佩蓉。張群夫婦是1912年在上海懷恩堂結(jié)婚的,采用外國的儀式,由牧師主持婚禮。
1937年,“臺灣女兒”林麗韞四歲時與家人的合影。當時林麗韞一家已搬到臺北延平北路三段居住。左起:哥哥林添池、母親林王好、林麗韞、姐姐林麗珍、父親林水永。林麗韞(1933-),被譽為“臺灣女兒”,臺灣臺中縣清水鎮(zhèn)人,太平洋戰(zhàn)爭前夕,隨全家由臺灣遷到日本神戶。1952年夏由日本回國,進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習。196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到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和中日友協(xié)工作,曾任中日友協(xié)理事,任職于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F(xiàn)任中國臺胞聯(lián)誼會會長、黨組書記,致力于促進祖國統(tǒng)一。
偽滿時期,長春,日本商社高級管理人員的全家福。
1958年2月,北京,彭光涵、吳昭一家合影。后排右起:彭安末、彭安哥、彭安弟。
1956年,新加坡,華僑彭光涵的親戚一家合影。
1969年的全家福,大人小孩都戴著毛主席像章。北京中國照相館拍攝。
文革時期,幾乎人人都要佩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大多是圓形,也有方形和其他形狀,像章的主體是毛主席的頭像、半身像或全身像,多為紅色底金色像。最多的一種毛主席像章曾經(jīng)發(fā)行一億枚。80年代后期,毛主席像章逐漸成為一種收藏品。
1970年春節(jié),一家表兄姐弟在上海虹口公園留影。背后是“把醫(yī)療衛(wèi)生的重點放到農(nóng)村去”的毛主席語錄宣傳畫和“為貧下中農(nóng)服務一輩子”的口號。
20世紀80年代,蔣經(jīng)國三代同堂的合影。前排是爺爺蔣經(jīng)國、奶奶蔣方良和孫子、孫女,后方是蔣孝武(中)、蔣孝勇(右),和孝勇的妻子方智怡(左)。蔣方良(1916—2004),蔣經(jīng)國夫人,俄羅斯人,原名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
1987年,福建東山島87歲的陳亞老太太在除夕前見到日夜思念的三個兒子江茂生、江水勝和江穆生。江氏三兄弟1948年被抓丁到臺灣,全家分離40年。1987年10月14日,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結(jié)束了長達38年海峽兩岸親人分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