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
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妻東洋,仕在北洋。一生精通9種語言,在歐洲游學十余載,學貫中西,國學造詣極深,曾獲贈博士學位達13個之多,號稱清朝最后一根辮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
1870
14歲的辜鴻銘被送往德國學習科學。后回到英國,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后考入愛丁堡大學文學院攻讀西方文學專業(yè),并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
1883
從在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fā)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走上了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幾年里,他相繼將《論語》《中庸》《大學》譯成英文在海外刊載和印行,當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大力宣講西方文明的時候,他卻用西方人的語言倡揚古老的東方精神,他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紹中國典籍、中國精神的人。
1885
辜鴻銘在折回香港的船上,舌戰(zhàn)幾位肆意詆毀中國的洋鬼子,為同船的廣州候補知府楊玉書所奇,乃向兩廣總督張之洞引薦。由是,辜鴻銘進入了晚清重臣張之洞幕中,被委為洋文案,辦理邦交諸務。
1915
從1901年開始,他相繼出版《中國札記》《中國的牛津運動》《春秋大義》等著作,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他的思想和文筆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轟動了整個歐洲。“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成為當時訪問中國的外國作家、記者的口頭禪。
1917
晚年的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這位穿長袍、拖長辮的“古怪”老頭成為北大一景,也吸引了許多外國著名人士慕名拜訪。英國作家毛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印度詩人泰戈爾、日本首相、俄國皇儲都登門拜會他。他毫不客氣地以其淵深的西洋學術涵養(yǎng)“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令各位大家欽佩不已。
1920
辜鴻銘是個記憶天才,他在少年時代所學的詩歌,終生不忘。曾師從辜鴻銘學英語的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凌淑華親耳聽過年過花甲的他背誦彌爾頓那首6100多行的無韻長詩《失樂園》,居然一字不差。當外國人向他請教因何有如此記憶力時,他說:“你們外國人用腦記憶,我們中國人用心記憶?!?/p>
1928
4月30日,這位曾被諾貝爾獎提名的一代學者在北京病故,享年72歲,結束了他奇異的一生。
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
——李大釗
英文文字超越出眾,二百年來,未見其右。造詞、用字,皆屬上乘??偠灾?,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異人之文采。鴻銘亦可謂出類拔萃,人中錚錚之怪杰。
——林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