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壓力愈來愈大,于是“猝死”這個新名詞便在鄰里鄉(xiāng)間漸漸的盛行開來。
為了保證生活質量,或者說全力做到為自己的生命買單,不管是高層管理人士,還是中層管理人員,是職業(yè)小白領,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越來越熱衷于保險產品,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隨著投保人的增多,許多保險方面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各種騙保、理賠難等造成的保險糾紛問題日趨嚴峻。投保人的抱怨聲此起彼伏,但有時也只能在保險公司“條條通羅馬”的規(guī)章制度面前,啞巴吃黃連,有苦往肚咽。
最近有消息稱,深圳保監(jiān)局所公布的保險糾紛典型案例中,“猝死”成為深圳條款糾紛中的一大重要內容。其實不止是在深圳,在許多一線城市,這種案件都比比皆是,特別是近幾年,應該算是耳熟能詳了吧。之前,就有報道稱北京有個IT男,為了一個游戲軟件,連續(xù)熬了三天三夜,最終在辦公桌上驟然死去。他生前也曾為自己買了份意外險,但他的父母在向保險公司要理賠時卻碰了壁,遭到拒絕。
理由是猝死不屬于意外,他們無權獲得理賠。而且死者是因為長期處在電腦屏幕下,過度勞累所致,屬于自身的原因,所以不屬于保險公司的理賠范圍。
的確,平時活潑開朗,身體健康的他并沒有任何不適的征兆,但讓他父母想不通的是:兒子的確是突然意外的死去,保險公司應該給予一定的賠償??!現在卻被拒絕,悲慟的同時也只能走法律渠道來解決了。
對于以上情況,有關保險企業(yè)負責人說,“猝死”事故的保險糾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在呈直線上升態(tài)勢,尤其是每年“3·15”期間更是成為保險消費者投訴的重點。
長期以來,購買了意外險的消費者認為“猝死”屬于意外而提出索賠,但在實際中猝死并不等同于意外。因為任何一種保險都有特定的保險責任范疇,包括猝死、被保險人因惡性腫瘤身故,都不是意外險的保險責任。
去年上海一位被保險人在家中睡覺過程中身故,由于其投保了意外險,意外身故保險金額10萬元、意外殘疾保險金額10萬元、意外醫(yī)療保險金額1萬元,保險期限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家人據此提出索賠,但法醫(yī)鑒定報告結論為“符合心源性猝死的病理改變”,保險公司依此拒賠意外身故保險金。
為什么投保了意外險卻不能順利得到理賠?親人的突然離去本就悲凄,之后還要為理賠的問題糾纏不清,這讓投保人情何以堪?保險公司的人是否真屬沒有人情味一族嗎?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造成糾紛的原因也許是不合理的制度或者未明確表示的條款規(guī)定在作祟,與人無關嗎?
各大保險公司如果能夠切實履行責任,真正為對保險事業(yè)充滿希冀的客戶服務,就應該在條款中明確“猝死”是否屬于保險責任并對費率作出相應調整,以及在理賠申請材料中明示“猝死”的證明材料,從而有效解決長期以來因“猝死”是否屬于意外險保險責任而引起的條款糾紛。同時《金融理財》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意外險時應特別關注“猝死”條款,看清購買的意外險是否包括“猝死”保險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