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礦區(qū)構造復雜,巖石經過多次變質作用,巖漿侵入和蝕變作用。成礦前后不同的礦化蝕變期,以及金屬礦物組合分帶發(fā)育較好。
關鍵詞:鉬礦;找礦;礦區(qū)
1 區(qū)域地質特征
本區(qū)位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qū)的東部,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Ⅳ)的北段,結晶基底為下元古界東風山群含電氣石的高綠片巖相-低角閃巖相變質巖群。下寒武統(tǒng)西林群鉛山組海相鎂質碳酸鹽巖建造是早期蓋層。在礦區(qū)及周邊地區(qū)有多期次花崗巖類侵入,特別是加里東中期和印支期花崗巖的出露與分布。古生界地層常呈捕虜體出現(xiàn),與成礦有關的寒武系下統(tǒng)鉛山組地層,出露面積較小。
1.1 地層
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有古生界寒武系、泥盆系、二疊系,中生界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下寒武統(tǒng)鉛山組(∈1q)白云巖、大理巖與花崗巖侵入接觸帶易產生接觸交代等變質作用,是區(qū)域重要的含礦層位。
下寒武統(tǒng)鉛山組(∈1q)地層不同巖性的接觸面及層間構造破碎帶也是熱液型脈狀礦體的賦礦部位。
1.2 侵入巖
此外區(qū)域脈巖比較發(fā)育,主要有正長斑巖(ξπ)、花崗斑巖(γπ)、花崗細晶崗巖(γl)、細晶巖(l)等。
加里東中期混染花崗巖(?酌32)、印支晚期二長花崗巖(?濁γ15)、堿長花崗巖或堿性花崗巖(xγ15))與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關系密切。印支期二長花崗巖(?濁γ15)巖基狀巖體中燕山期巖漿活動形成的淺成侵入巖與斑巖鉬礦關系密切。
1.3 構造
區(qū)域構造位于五星-關松鎮(zhèn)中間隆起帶(Ⅳ2)的湯旺河-關松鎮(zhèn)隆起(Ⅳ21)內。與成礦關系密切的主要構造線方向為近南北向和北北東向,北東向、北西向和東西向斷裂構造不甚發(fā)育。
a、北北東向復式褶皺構造
時期為泥盆紀晚期,分布于翠宏山-翠北,宏川-新風林場,出露的中泥盆統(tǒng)宏川組和下寒武統(tǒng)鉛山組地層,組成了北北東向復式褶皺。其背斜軸大體上位于紅旗山-對青和宏川-新風林場間,寬約10km,被印支期侵入巖體破壞。殘存的地層傾角60°~70°,巖層中次級褶曲發(fā)育。由宏川-新風林場向西至翠宏山間呈現(xiàn)為北北東向復向斜,寬約5km,被上二疊統(tǒng)和下白堊統(tǒng)火山碎屑巖覆蓋。泥盆紀晚期褶皺運動后期,發(fā)育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并控制了加里東中期花崗巖類的侵入以及矽卡巖型鐵多金屬礦的形成。宏川-九場一帶縱向斷裂控制了加里東中期花崗巖類的侵入。并與鉛山組地層接觸形成了宏鐵山、庫源、庫濱、對宏山等地鐵和多金屬礦床。
二疊紀晚期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火山活動,主要受早期向斜構造控制,使上二疊統(tǒng)五道嶺組火山巖呈帶狀北北東向展布。
b、南北向斷裂構造
庫爾濱河斷裂帶東側由印支期花崗巖類構成中高山區(qū),西側則由中新生代地層構成低丘漫崗。斷裂東側花崗巖體中斷層三角面、擠壓破碎帶、構造角礫巖等發(fā)育,屬壓性和張性構造。斷裂發(fā)生于上三疊紀,西盤斷陷成洼地,控制下白堊統(tǒng)甘河組的堆積。白堊紀以來南北向沉降活動逐步西移,形成了下白堊統(tǒng)淘淇河組和第三系孫吳組的帶狀堆積。
c、北北東向斷裂帶
該組斷裂較為發(fā)育,以早期的復活斷裂為主。
宏川北北東向斷裂帶:位于宏川復背斜西翼,主要由平行斷裂組成有1km寬的斷裂帶。屬早期斷裂的復活構造,走向北北東,延長7km。沿斷裂帶發(fā)育擠壓破碎帶、構造透鏡體、靡棱巖帶、角礫巖帶。該斷裂帶在燕山期的復活,控制了燕山期侵入巖帶狀分布,并控制和切割下白堊統(tǒng)地層。另外,與主構造近直交的北西西向張性斷裂組甚發(fā)育,一般延長1-2km,最大可達4-6km。
翠崗北北東向斷裂帶:以翠崗為中心,斷裂向西南延伸約7km,或由北東向逐漸轉向近北延伸約6km,二者相連呈向東南突出的弧型斷裂。該斷裂使翠崗西南地區(qū)加里東中期和印支期花崗巖、下白堊統(tǒng)地層與上二疊統(tǒng)火山巖系呈斷層接觸,在翠崗以北地區(qū)控制燕山期花崗巖類的侵入。沿斷裂帶發(fā)育斷層泥、靡棱巖、破碎帶、擠壓劈理、巖石綠泥石化等,屬壓扭性構造。
2 礦區(qū)地質特征
2.1 地層
普查區(qū)內出露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地漫灘堆積層(Qhal)
分布在各河谷的低漫灘和河床中,呈條帶狀,樹枝狀展布,見砂、礫、亞粘土、亞砂土等洪積沖積層,局部夾淤泥質亞粘土或亞砂土。另外在較寬廣的河谷中低洼沼澤地帶,發(fā)育有沼澤堆積的灰黑色淤泥質亞粘土及泥炭。
2.2 侵入巖
普查區(qū)內出露的侵入巖有中生代晚三疊世堿長花崗巖(T3χγ)和中生代晚三疊世二長花崗巖(T3ηγ)。
(1)中生代晚三疊世堿長花崗巖(T3χγ)
出露在普查區(qū)的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qū),南西方向展布,面積約為10km2,主要巖石類型為中細粒堿長花崗巖,巖石具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以鉀長石、石英為主,其次為斜長石、黑云母及少量副礦物。鉀長石含量約占60%,粒狀,為條紋長石,粒徑在1-1.5mm;斜長石含量約占7%,粒徑在0.5-1mm;石英含量約占30%,粒徑在0.5-1.0mm;黑云母含量約占3%。富礦物為鈦鐵礦、磁鐵礦等。
(2)中生代晚三疊世二長花崗巖(T3ηγ)
出露在測區(qū)的東部和東北角,呈巖株狀產出,北東方向展布,面積約為4km2,巖石類型主要為細中粒二長花崗巖。巖石呈細中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斜長石粒徑在0.5-2.5mm,含量約占20-25%;鉀長石粒徑在1-3mm,半自形板狀,格子雙晶,輕微泥化,含量約占37%;石英呈他形粒狀,粒徑在1-4mm,含量約占35%;暗色礦物主要為黑云母,片狀,褐色,片徑在0.5-2.5mm,含量約占3%。
2.3 構造
普查區(qū)內構造較復雜,主要有北北東向兩組斷裂和近東西向一組斷裂穿過。
2.4 變質作用與礦化、蝕變
礦區(qū)地層和巖石遭到多次變質、巖漿侵入和蝕變作用,完全或部分地改變了結構、構造特征與成分。從礦區(qū)特點出發(fā),按成礦作用過程予以劃分,即成礦前的區(qū)域變質作用,但強度較弱,為灰?guī)r變成結晶灰?guī)r或大理巖,泥、砂巖變?yōu)榘鍘r或角巖化巖石;成礦期的接觸交代作用和成礦作用,為交代蝕變巖石矽卡巖類形成和礦液的交代與沉淀;成礦后的殘余熱液蝕變等。
成礦前后不同的礦化蝕變期,演化成不同金屬礦物組合和蝕變巖的分帶發(fā)育。
礦化蝕變帶從成礦巖體到圍巖可分四個帶,即:鎢錫鉬-螢石綠簾石陽起石化帶、磁鐵礦-透閃石陽起石化帶、磁鐵礦-蛇紋石化帶及銅鉛鋅-陽起石帶。它們相互間時有交叉和疊加。矽卡巖沿白崗質花崗巖侵入接觸帶及其近側連續(xù)分布。按礦物組合可分為七種類型,即:從接觸內帶到圍巖為矽卡巖化白崗質花崗巖、黑云母透輝石矽卡巖、透輝石斜長石(符山石)石榴石矽卡巖、透輝石矽卡巖、黑云母透輝石矽卡巖、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透輝石石榴石黑柱石矽卡巖等。與鉬鎢礦化有關的主要蝕變?yōu)槲◣r化白崗質花崗巖和透輝矽卡巖等。
3 找礦遠景分析
區(qū)內構造較以往工作程度較低,少數(shù)鉆孔集中于東西礦帶,東西礦帶之間鉆孔控制少且深度不夠,礦體分布范圍明顯沒有控制住。
該段寒武統(tǒng)鉛山組結晶灰?guī)r矽卡巖化發(fā)育,向南在深部形成向斜,在向斜核部鐵多金屬礦體有增厚的趨勢。尤其是侵入接觸帶“U”形蝕變礦化帶南部向斜核部傾伏部位,預計礦體厚度有增大的趨勢。
作者簡介:王春陽,吉林省長春市人,地質工程師,2008年至今一直從事野外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