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椋鳥是遷徙性候鳥,它形似八哥,但背部及腹部為粉紅色,其余的羽毛為棕黑色,小巧靈活,十分可愛。冬季它棲息在歐洲東部及印度等南亞溫暖地帶,而夏季它則遷徙到新疆西部繁衍生息。
每年5至6月份,粉紅椋鳥就會成群結(jié)隊地遷飛至繁殖地,先在食物豐富的低山地帶落腳,然后集群占據(jù)石頭堆、崖壁縫隙等處選擇巢址。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喜歡群居生活,有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習慣,它們還喜歡在一起湊熱鬧,常常聚在一起吵聲不斷。
為了爭奪有利地勢,雄鳥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激戰(zhàn)。雄鳥頭頂上部羽毛蓬展,用以恐嚇其他雄鳥并吸引雌鳥。通過數(shù)日的選配,最終組建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開始共同筑巢,準備繁育后代。
粉紅椋鳥每年繁殖一代,每窩產(chǎn)卵3-8枚,孵化15天后雛鳥破殼而出,經(jīng)父母喂養(yǎng)15—20天后才隨父母離巢,離巢后還需要父母喂養(yǎng)一段時間,并跟隨父母學習捕食本領。這種鳥體型雖小但食量很大,每只成鳥每天進食大量蝗蟲,這些蝗蟲的總重量超過它們本身的體重。雛鳥成長過程中食量劇增,甚至超過成鳥。好胃口、大食量是粉紅椋鳥成為滅蝗能手的原因之一。在草原地區(qū),常見到椋鳥群跟隨在畜群后面的畫面,牛羊吃草時會將蝗蟲和其他昆蟲驚起,椋鳥們在后面尾隨吃蟲,很是有趣。
粉紅椋鳥和其他許多鳥兒一樣都有一個特點,種群數(shù)量會周期性波動,這在繁殖地觀察尤其明顯。某個年份會特別的多,我們俗稱“大年”。2009年和2010年除了北疆西部的伊犁和塔城地區(qū)還可見一些不大的椋鳥群繁殖外,在天山東部的烏魯木齊附近,包括阿爾泰地區(qū),固有的巢區(qū)基本沒有大面積的繁殖,記錄也多是零星。近兩年,是粉紅椋鳥的“大年”。5月到6月間,大量粉紅椋鳥到達北疆繁殖。從偏西的伊犁,塔城地區(qū),中部的烏魯木齊周邊,北部的阿爾泰地區(qū),北塔山地區(qū),一直到西部的巴里坤大草原都記錄到大群的粉紅椋鳥營巢繁殖。
粉紅椋鳥喜歡選擇石縫集體筑巢,所以新疆草原治蝗部門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工堆砌的石堆和建設的穴屋以方便椋鳥繁殖。它們也會利用一些天然的巢區(qū),例如牧民的石質(zhì)羊圈,水庫的石質(zhì)大壩,甚至哈薩克人特有的石堆墓地群。
5月集群,6月交配產(chǎn)卵,7月初小鳥基本出殼,大約到7月底小鳥離巢。進入8月亞成鳥都隨親鳥在草原和荒漠地帶混群游蕩,開始為返鄉(xiāng)做準備。我思考過粉紅椋鳥種群周期變化的原因:首先生態(tài)平衡的因素會制約某個物種無限制地龐大,這是自然淘汰法則,大年之后必是小年。其次和食物有關(guān),繁殖期主要食物是蝗蟲,蝗災也是有周期規(guī)律的。另外和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不無關(guān)系,在新疆因為椋鳥吃蝗蟲,當然是益鳥,被人們普遍保護,但在越冬地,例如印度,粉紅椋鳥是以谷物為食,試想這么大的食糧鳥群必然遭到當?shù)厝藶榈牟稓ⅰ?/p>
草原牧民將這種可愛的小鳥稱之為草原鐵甲兵,粉紅椋鳥在草原上堅守著滅蝗的崗位,但愿這些美麗的鳥兒在年復一年的大遷徙中,永遠和人類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