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
大白菜,是北方人過冬少不了的蔬菜。
每年冬至過后,山西的氣候迅速轉(zhuǎn)冷。我們在省城的那條巷子里,母親每年都是第一個出來為過冬儲存大白菜而忙來忙去的人。那時候我記得很清楚,冬日的陽光暖暖的灑在長長的巷子里,母親與鄰居說話時,嘴里冒出白色的哈氣。那種感覺,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充滿了濃厚的時候氣息。
每年這個時候,我媽都要把盛大白菜的柳條筐洗得干干凈凈,然后在院子里晾曬幾天。等到柳條筐里面的濕氣散盡,再取出早已經(jīng)備好的柳條,將有破損的地方重新進行編織,幾天之后,幾個柳條筐結(jié)結(jié)實實地在院子里擺成一排。
媽是個心中有數(shù)的人,也是一個過日子非常仔細的人。其實,那些用來編織筐的柳條,是她在夏天時就準(zhǔn)備好的。如果等到冬天再去找柳條,恐怕連個柳條影子也見不到的。
盡管媽的準(zhǔn)備工作已經(jīng)早早做完,但還要等上幾天,冬儲的大白菜才能上市。這期間,面上看不出媽在等待中的著急,其實在她的心里,早已是心急如焚。她恨不得院子里早已經(jīng)放滿一堆堆的大白菜,每每媽看到那些堆滿院子的大白菜,似乎看到了整個冬天的希望——那時一種活著的希望,也是一種生命的希望。
媽經(jīng)營的冬儲大白菜,幾乎到了一種精細的程度,就連一小片葉子也絕不會在她的手中丟棄。我記得有一年,大白菜定量供給,就是按家里人頭供應(yīng)。鄰居家還不到臘月就斷了頓,而我們家,在母親的精心分配下,到正月十五時還有五顆,最正月的是,一點兒沒有上凍,水靈靈的很是新鮮。媽說留上兩顆,等過幾天給三叔送去,三叔家的日子過得緊巴。
其實,所謂的冬儲大白菜并不是完全存儲新鮮的蔬菜,更多時,是一種被腌制的白菜。這種白菜在被腌制之后稱之為酸菜。最初的時候,都是買那種筒子菜,買回家之后,先將那些粗糙的白菜圍葉取下,然后在水中進行清洗,然后再用熱水燙一下,最后是將其擺放在準(zhǔn)備好了的幾個黑色大瓷缸里,然后在一層層撒上咸鹽,用力壓實一些。所有的程序完成之后,最后在白菜上面壓一塊大石頭。過一段時間,就有發(fā)酵的味道在屋子里彌漫,盡管味道不是很好,但有一種濃厚的生活氣息。
山西腹地生長的大白菜,出落得結(jié)結(jié)實實,尤其是那種“筒子白”,圍葉翠綠鮮嫩,每每在深秋時節(jié),菜農(nóng)送到巷子里的時候,還能聞到一股股清新的氣息。每到酸白菜腌制好時,家家戶戶邀請來親朋好友,火鍋擺上,最底層鋪好豆腐,然后是黃花菜和木耳,等酸菜裝好之后,最上面擺放的就是那白格靈靈的肥肉片兒。炭火點燃,香味在屋子里洋溢,男人們酒杯端起——這可真是人間美食呀。幾乎是一個冬天,酸白菜成了家家戶戶的主要蔬菜,那年月冬季絕對沒有綠色蔬菜,僅靠冬儲的白菜和研制的酸菜,好友白蘿卜和山藥蛋等,就是整個過冬的蔬菜了。
大白菜原產(chǎn)于北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葉用蔬菜,通常稱大白菜,也稱“洋白菜”,南北各地均有栽培。19世紀(jì)傳入日本以及歐美各國。大白菜種類很多,是一種極其普通和營養(yǎng)豐富的蔬菜。
對于大白菜的存放和護養(yǎng),母親有著非同一般的本領(lǐng)。既不能捂著,也不能晾著;既不敢見涼,也不能悶熱。大白菜一旦捂熱了,就從里面往外爛;要是被凍著了,等到化開的時候就不能吃了。媽每年都要把那些大白菜收拾得干干凈凈,讓它們的表面沒有一點兒灰塵,就來拿那些大白菜身上的鮮氣和嫩氣,到正月里還能完整的保留著……
后來我才明白,在那個年代,媽是把大白菜當(dāng)成她的孩子們來保管的。有一回,我半夜起來小手,看見媽依然在護理那些大白菜,在懵懵懂懂中,我突然感覺到那一地的大白菜個個白白胖胖,真的像是媽精心伺候的孩子一般。后來,我終于明白,媽為什么能把大白菜保存到正月底,其實,不是媽舍不得吃——而是,她真的是舍不得吃。但是,不是物質(zhì)意義上的舍不得,而是情感意義上的舍不得。她在一個漫長的冬季,與那些大白菜有了感情。那一顆顆白白胖胖的大白菜,都是經(jīng)過她的精心呵護。她怎能舍得下鍋呢。
其實,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但凡遇到事情,總是像對待大白菜一樣認真并用心。
烤紅薯
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原本與人非常親近,但不知為什么,卻變得與人陌生起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本不存在,只是,不知在什么時候突然與人相遇,那種親切感用語言無法形容。
很久沒有吃烤紅薯了,每每見到路邊的烤紅薯,總視為骯臟不凈的食品而不屑一顧。有一天,我和愛人下班回家,她說:買兩個烤紅薯吧,我聽了之后沒有絲毫的感覺和反應(yīng),站在路邊無動于衷。當(dāng)愛人手提一個塑料袋,里邊裝著兩個烤紅薯走到我面前時,她的臉上閃過一絲久違了的滿足和幸福。我說:不就是幾個烤紅薯嗎,至于這么高興?她說,很久沒吃著東西了,營養(yǎng)豐富,還能治療許多疾病。
愛人對烤紅薯瞬間的喜悅和滿足,勾起了我對烤紅薯久遠的記憶。畢竟,那是三十多年以前的事情,對于我們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來說,大多生長在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時代,不但糧食供應(yīng)不足,就是雜糧依然是靠限量供應(yīng)。所以,只有紅薯和山藥蛋,像大白菜一樣是放開供應(yīng)的。我清楚地記得,文革初期時,經(jīng)常有一些趕著馬車的農(nóng)民,裝上滿滿一車紅薯,在我們那條長長的巷子里整天吆喝,直到日頭西落,他那一車紅薯葉賣得差不多了。
那年月的生活,幾乎家家離不開紅薯,我們那個院子居住著十幾戶人家,日子過得差不多,看不出誰家更富有,只有更差的,沒有更好的。所謂好一些的,都是當(dāng)媽的在長年累月操勞和把持家務(wù)中,一點一滴從嘴里省出來的。那時候,整個冬季的主食是以玉茭面和紅薯為主,而紅薯的做法更為簡單,洗干凈之后上鍋蒸熟即可。一大碗稀飯,幾根入口甘甜的紅薯,在今天看來是一種很好的綠色食品??稍诋?dāng)時,我們幾乎天天都吃這東西,所以每到吃飯時,一想到紅薯和稀飯,還有山藥蛋燉大白菜,原本空落落的肚子也產(chǎn)生一種本能的拒絕。
我原本對紅薯酒沒有多少興趣,加上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歲月幾乎沒有別的食物,所以到今天,我見到那種烤紅薯或蒸紅薯,內(nèi)心深處生出一種拒絕。在我看來,紅薯就是紅薯,你再研究它的營養(yǎng)價值及特點,它永遠成為不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今日,偶然翻看沈從文先生早年所著的《中國服裝史》,得知他那時一清早要去故宮博物院上班,因為去得早,所以要在午門停留一陣子。那時,北京的冬天很冷,大清早就更不用說。沈從文先生總是在路邊買一個烤紅薯,然后雙手捂著這只紅薯取暖,然后再用其充饑。我突然明白,烤紅薯不但食用,在冬季還有取暖之功能。這個小小的故事給我?guī)順O大的溫暖,我對紅薯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和認識,重要的是,讓我在今天這個物質(zhì)及其豐富的時代重新找到了紅薯的價值和意義。
后來,我終于明白那些在城市的街邊賣紅薯的人,他們不是通過紅薯讓我們恢復(fù)消失的記憶,他們是因生活所迫??炯t薯投資少,成本低且方便,一天下來可以維持溫飽,當(dāng)然,也可以維持長久的溫飽。其實,紅薯所能給予人的非常有限,它也不可能顯示出大富大貴,它僅僅在溫飽和生命的底線之下才彰顯出作用和價值。重要的是,它從來沒有讓任何人覺得它有驚奇的地方,或者叫人驚奇。
紅薯,又名地瓜、甘薯等,富含蛋白質(zhì)、淀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zhì),有“長壽食品”之美譽。具有抗癌、保護心臟、預(yù)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炯t薯的做法非常簡單,用不著添加任何調(diào)料,只需要將其洗干凈,然后放在火上烤,就這么簡單。今年春節(jié)前的一個冬夜,我突然想到了烤紅薯,在溫暖的房間里,那種想吃烤紅薯的欲望如此強烈。
豆 腐
我敢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吃豆腐。豆腐對于我,是一種無味而綿軟的素食,在各種各樣的菜肴中,總是少不了這種貌不其揚的食物。因此,在以往的歲月里,我對豆腐始終存有好感和敬意。那時因為,它有一種特殊故的精氣,無論怎樣食用,總不讓人生厭。另外,最為重要的是,沒有聽說過豆腐對人的身體有什么傷害。至少,它的性情蘊藏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溫樸。
豆腐作為蔬菜的一種,有許許多多的做法,什么紅燒豆腐,麻婆豆腐,清炒豆腐、蝦醬豆腐、清蒸豆腐還有醬油豆腐等等,我最愛吃的,當(dāng)屬醬油豆腐和水煮豆腐,醬油豆腐不用再說,吃的是一種純正的感覺,而水煮豆腐,則是沾上辣椒醬,吃的是一種刺激,整整一塊豆腐,外加一小碗辣椒醬,一個人不在話下。
我在四川讀大學(xué)時,最喜歡吃的是當(dāng)?shù)氐穆槠哦垢?dāng)時僅一毛錢一份,整整四年,幾乎每天食用,到畢業(yè)離開蜀地時也沒有吃煩。尤其是那種順口的感覺和無味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小時候家里窮,除了紅薯白菜白蘿卜紅蘿卜玉茭面山藥蛋之外,幾乎沒有什么可吃的東西,但母親會經(jīng)常買一塊豆腐,或水煮沾辣椒醬,或醬油炒。那時候,餐桌上有一盤豆腐,整個家庭會喜氣洋洋,屋子里充滿了歡歌笑語。再者,就是家里有客人來,母親總是去割上一斤肉,泡上一點木耳和蘑菇,再就是豆腐,母親總是忘不了豆腐,它說在席上豆腐也算是一道像模像樣的菜。如今,魚翅鮑魚海參等在餐桌上已不足為奇。可這是少不了豆腐,尤其是大餐,最后來一股小白菜燉豆腐,清淡而舒心爽口。
有一次,我和湖南廣電系統(tǒng)的一位大學(xué)同學(xué)在一起喝酒聊天,說起豆腐,我們一致認為豆腐相對中國人有一種更深層的暗喻。其中還蘊藏著太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想象?;蛘哒f,與飲茶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可以試想,那些祠廟里的僧徒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食用這種清素和單一的食物,他們的意念和信仰,絕非塵俗的流類可以與其相比。豆腐,這種耐人尋味而又普通的食物,尤其是獨特的氣息和意味,更容易與清潔的信仰之間產(chǎn)生更多的想象。平淡而清素的食物,兼有明智和靜心的特殊功效。于是,生命便會在這簡單的簡潔食物的蒙養(yǎng)之中獲得更長久的耐性。
豆腐是漢人的傳統(tǒng)食品,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fā)明的健康食品。自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深受國人喜愛,甚至在全球產(chǎn)生廣泛影響。如今是品種齊全,花樣繁多,具有風(fēng)味獨特,制作工藝簡單等特點。豆腐屬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之功效。是生熟皆可,老幼皆宜,養(yǎng)生攝生、益壽延年食物佳品。
豆腐,作為一種極其普通的食物,具有與人的內(nèi)心精神恒常皈依的品格。它感召的是心靈的溫柔和身體的溫暖而非時尚。甚至,與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及名利毫無關(guān)系很多時候,我們恰恰是在一種不經(jīng)意中穿過那些并不起眼的細節(jié),獲得前所未有的感知。
白蘿卜
小時候沒少吃白蘿卜,那時候,不是為營養(yǎng)和健康而吃,而是吃不起別的東西。白蘿卜便宜,比任何蔬菜都便宜,所以家家戶戶都儲存很多爆了吧。上頓吃下頓吃,吃煩了也得吃,不想吃還得吃。生著吃、煮著吃、炒著吃、腌著吃還伴著吃,那時一陣完全徹底的充饑。
日子好起來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沒有吃過白蘿卜,是因為一想起它就反胃。前些年,我在距離單位不遠處,發(fā)現(xiàn)一家很不起眼的川菜館,空間不大,味道正宗。其中一道菜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鍋仔濃湯燉白蘿卜。
所謂的“鍋仔濃湯燉白蘿卜”,湯汁兒時用排骨熬成,在一個酒精爐上架一個小鍋,小鍋里盛滿已經(jīng)燉好的白蘿卜,等到酒精爐加熱之后即可食用。由于是排骨湯汁所煨,味道不用多說,小鐵鍋中除排骨湯汁兒之外,沒有任何其它雜物。只是在白蘿卜的上面,灑幾粒枸杞輔以點綴。等到湯汁兒燒開時,特殊的氣味開始彌漫,大塊的白蘿卜被排骨湯汁兒徹底浸透,這道菜,往往成為桌上最受歡迎甚至贊不絕口的美味。有一次,我們七人竟然要了五份鍋仔燉白蘿卜。后來我才知道,這家小小的川菜館之所以生意興隆,很多顧客就是奔著“鍋仔燉白蘿卜”而來。這是菜好不怕路途遠。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作為“回頭客”在那家小小的川菜館吃了不下五年,重要的是,每次都是為這道白蘿卜而去。之所以對其百吃不厭,是因為老板慢慢知道了我們喝酒的習(xí)性,所以每次都是當(dāng)我們喝得差不多的時候才端上來。白蘿卜性溫,生克熟補,因為胃里裝有許多白蘿卜,所以每每酒足人散時,胃里會有一種若有若無的舒服感。
白蘿卜,性味清涼、甘甜甚至辛辣。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能。是我國一種重要蔬菜,大江南北均有種植??梢运募驹耘啵苣旯?yīng)。白蘿卜營養(yǎng)豐富,在預(yù)防和治療流行腦炎、煤氣中毒、暑熱、痢疾、腹瀉、熱咳帶血等病方面,有較好的藥效。白蘿卜在中國至少已有千年歷史,相傳在唐太和年間(公元827-836年)如皋定慧寺僧侶早有種植,將其作為供品并饋贈施主,時稱萊菔,其種子叫萊菔子,供藥用。后逐漸流傳民間,廣為種植。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編修的《如皋縣志》載:“蘿卜,一名萊菔,有紅白二種,四時皆可栽,唯末伏初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堅而辣?!?/p>
川菜館的鍋仔濃湯燉蘿卜與小時候吃過的完全不一樣。我非常清楚的記得,小時候母親也曾做過幾次排骨燉白蘿卜,味道并沒有給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川館的白蘿卜,我和幾位友人足足吃了五年。后來,小小的川菜館被拆了,也不曉得去向何方。
刀削面
由于山西的自然氣候?qū)儆谟兴陂L,所以盛產(chǎn)小麥。小麥秋季播種,冬季生長,春季開花,夏季結(jié)實。是五谷中最具價值的農(nóng)作物。小麥具有味甘和性寒等特點,可除熱,止煩渴,咽喉干燥,利小便,補養(yǎng)肝氣,止漏血唾血,補養(yǎng)心氣。
小麥精細地磨成粉就是我們常說的白面。
山西人在飲食上以面食為主,而山西常見的面食有刀削面、手搟面、燜面、扯面、拉面、貓耳朵、饹、剔尖、撥魚等等。
史料記載,面條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和食用歷史。面條是一種制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yǎng)豐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食品。早已為全球各地民眾接受。面條一種用谷物或豆類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團,之后或者壓或搟制成片再切或壓,或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條狀。或窄或?qū)?,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后經(jīng)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面條花樣繁多,品種多樣。如北京炸醬面、河北撈面,山西刀削面、上海陽春面、四川擔(dān)擔(dān)面等。國外當(dāng)屬意大利面。
然而,在這些數(shù)不清的種類中,還屬山西面食讓人過口不忘。在山西眾多的面食種類中,首屬山西刀削面。山西是面食之鄉(xiāng),面食種類繁多,其中刀削面名揚天下。它有內(nèi)虛外筋、柔軟光滑、易于消化等特點。刀削面是山西百姓日常不可缺少的面食,因其風(fēng)味獨特而馳名中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nèi)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歡迎。而在山西的各種面食中,刀削面可稱為“面食王中王”。
在山西各地,一個刀削面館的成與敗、好與壞都關(guān)系到這個面館里“調(diào)和”的配方,就是吃面時的調(diào)料,山西稱“調(diào)和”,陜西稱“臊子”。太原刀削面不僅工藝獨特,味道也獨特,可謂百家百味。也許,一個小小面館老板可以把面館給你,但是調(diào)和的配方可是重金難買。這就是為什么太原刀削面好吃的原因,好吃不一定在豪華飯店,也許,它就在你家門口的地攤上。
妻子的刀削面手藝堪稱一絕,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她的刀削面手藝為自豪,成為我炫耀自己炫耀妻子的主題。那時候,每逢節(jié)假日,經(jīng)常約一些好友到家里聚會,酒足之后,主要目的是讓他們品嘗妻子的刀削面手藝。妻子的刀削面不但面和的好,調(diào)和做的也好。重要的是,她不是僅做一種調(diào)和,而且能做幾種甚至十幾種。吃過她做的刀削面的人,對她的手藝贊不絕口。又一次,內(nèi)蒙的一位遠房親戚來家做客,這是一位在內(nèi)蒙古非常體面的官員,我們原打算在飯店請他,但是他對妻子的刀削面手藝早有耳聞,于是堅持要在家中吃面。那天晚上,這位內(nèi)蒙古的遠房親戚在餐桌上喝了很多酒,酒后又吃下足足三碗刀削面。我記得很清楚,當(dāng)?shù)诙氤酝曛螅拮訂査麎騿??其實妻子是處于一種禮節(jié),結(jié)果這位親戚一點沒有客氣的說道:那就再給我來一碗吧,今天的刀削面是我一生品嘗到的最好吃的面。讓我放開吃個夠吧!說完,一口氣將熱氣騰騰的第三碗吃下。吃面時發(fā)出的聲響,我至今記憶猶新。
刀削面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為防止?jié)h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并規(guī)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讓老漢取刀。結(jié)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丶液?,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下鍋,可是刀沒拿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zhuǎn),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于是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噥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呢?”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削”。這個“削”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削”起來,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nèi),煮熟后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边@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三晉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面。后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削面”流傳于社會小攤販,又經(jīng)過多次改革,演變?yōu)槲覀兂3缘牡断髅?。刀削面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fēng)味,略加山西陳醋,那可是天下美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