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yī)生,我見過許多由于老年癡呆癥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腦組織損傷。我曾以為,自己的從醫(yī)經歷能讓我在面對這類病癥的時候不至于手忙腳亂。事實上,我錯了。1988年,在我和妻子瑪麗亞結婚50周年的時候,她被確診患了老年癡呆癥,且病情在迅速惡化,要接受這一事實,我比想象的還要痛苦。
瑪麗亞總是生機勃勃、非常能干,沒有她的支持,我這輩子會一事無成。1937年,我到德國去學醫(yī),同時也想去向我的女友求婚。她是一年前到美國威芒特大學交流學習的德國學生,我們在那時相識并相愛了。她的名字叫瑪麗亞。到德國之后,我便向她求婚,她答應了。就在我們的婚禮即將舉行前。德國的相關人士還勸瑪麗亞放棄這樁婚事。他們說,瑪麗亞真傻,居然和一個美國佬結婚。要知道,她這樣做就意味著將失去德國國籍。瑪麗亞只是笑笑。她說,只有愛才是婚姻最重要的內容,那時侯,她就已經很清楚這一點。
二戰(zhàn)的第一槍在波蘭打響之后,我們回到了美國。對瑪麗亞而言,那意味著離開自己的父母家人,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但是,她義無反顧。1944年,我取得了醫(yī)學學位,參了軍,在部隊擔任麻醉師。那時,我們6個孩子中的兩個大孩子埃倫和芭芭拉已經出世。瑪麗亞不得不放棄她自己的職業(yè),專心在家照顧孩子?!皭凼呛憔萌棠停钟卸鞔取彩掳?。凡事相信。凡事盼望?!薄妒ソ洝防锸ネ奖A_這些話曾在許多婚禮上說過,雖然沒有在我們簡陋的婚禮上重復,但是瑪麗亞愛極了這段話。我想,她對我們這個家作出的犧牲,在這段話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她為這個家做了多少奉獻?抓起筆,我開始計算起來:50年,她養(yǎng)大了6個孩子,那意味著做了5萬多頓飯,洗了上百萬個盤子,換了20多萬張尿布。這些都還是粗略估計。在這之前,我并不完全懂得瑪麗亞為愛作出的犧牲。上帝呀,就讓她的病給我一個機會,多少讓我回報一下她對這個家付出的愛。從那天以后,我就懷著感恩之心、懷著耐心和愛,為她做著一點一滴。從洗被單到清洗她不小心弄臟的衣服。我把這些都看成是讓我回報她的愛的機會。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爆旣悂啲F在已不能連貫地說話,但是有一句話她仍然記得。她還會像年輕時那樣,握住我的手,使勁捏一下,然后告訴我:“我愛你!”在這3個字中,我看到了“愛能永恒”。
張甫卿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