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繼“馬友友”的污名標簽后,又因龍應臺當上“文化首長”后出現(xiàn)“龍友友”之說,還有近期幾度遭到綠營炮火的電視制作人王偉忠。
因為擔任“文創(chuàng)一號”投資公司董事,又受董事會派遣去擔任“華人星光大道”等演藝類公司經(jīng)理人,再由“華星”等公司委制給王偉忠的“金星制作”,綠營立委及作家馮光遠等人認為他有“球員兼裁判”拿公部門文化預算“自肥”之嫌。說實話,本案從官方投資審議條例、創(chuàng)投界慣例,到該公司董事會決議,目前似乎找不到法律瑕疵。
綠營“立委”一貫心態(tài)一點不意外,作家馮光遠強調“錢來錢去一定要透明”我也贊同,但據(jù)報載馮光遠還表示:“很多文化人苦盼資源,不知道錢要從何而來,但有些文化人、娛樂人永遠有辦法拿到很多經(jīng)費,‘文化部’資源分配不該如此不公?!蔽冶汶y茍同了。
贊成公部門各種施政應受監(jiān)督,以及文化預算的“公平”與否可受“公評”,但如果連補助、融資和投資都分不清楚,或者在政治斗爭思維下刻意不分清楚,那就不免讓人看笑話。在公部門,經(jīng)年累月有一堆錢補助各種“泛文化”事務或團體,這是把錢丟出去就不想收回的,叫做補助。單位自己去跟銀行借錢,或者公部門輔導去跟特定銀行借,那叫融資。借錢理論上是要還的(會不會成為呆賬是另一件事)。如果是投資,那就可能有賺有賠,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進行投資或人事任用,外界就沒什么好多說該公司的資金來源“公不公平”。
此次掌管投資業(yè)務的“文創(chuàng)司”,不是直接把錢“交”給民間的創(chuàng)投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投資,而是透過公開招標選出了十二家(本來預備選十五家,但評委只挑出十二家合格)創(chuàng)投公司,由他們向公部門提出投資建議案,再經(jīng)由審議會決定,官方資金是否投入某些項目,并非公部門直接把錢“發(fā)”給任一創(chuàng)投公司,再轉“發(fā)”給王偉忠的公司去花用。創(chuàng)投公司找會經(jīng)營的人擔任董事(甚至掛名“創(chuàng)意總顧問”),并經(jīng)董事會決議解除“競業(yè)禁止”條款,派董事出任接受投資公司的高階經(jīng)理人,并無不法,也實在談不上不妥。
這十二家公司都有資格向官方投遞企劃案,至于官方選擇了哪家的案子投入部分資金,理論上是各憑本事;除非另外追查出在審議過程中,官民涉及有不當利益輸送,造成公部門對“文創(chuàng)一號”公司的投資偏頗,那么此事才有追打的真正價值。但若真有如此內(nèi)幕,罪名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么簡單指著王偉忠說他“自肥”而已了。
綠營“自肥”的批判很難成立,但馮光遠(或“馮光遠們”)發(fā)言邏輯卻隱約透露另一層(我更擔心的)涵義,那就是:到底哪些人、哪些行業(yè)才叫“文化界”、才“配”受文化預算投資?通俗娛樂算不算文化事業(yè)?
自從2012年“新聞局”與“文建會”合并,其實我多次為文探討新“部會”的任務艱巨,挑戰(zhàn)尤其集中在“文化”與“商業(y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過去,電影、電視、廣播、出版、流行音樂等產(chǎn)業(yè),“新聞局”的輔導也沒做得多好,但至少知道產(chǎn)業(yè)需要面向市場,不能從搖籃到墳墓都由公部門包辦。
但過去“文建會”的思維可不是這樣。我觀察過龍應臺上任后親自主持的系列“文化論壇”,多數(shù)場次的發(fā)言主軸都在要錢,要公部門關注。而被馬英九期許“善為無米之炊”的龍應臺,也一再明示2013年公部門預算全面刪減,錢必須更用在刀口上。
官民合資的影視音產(chǎn)業(yè),為何不能賺錢?賺了錢,不止創(chuàng)投股東拿到錢,官股也會拿到錢,這能叫自肥嗎?做生意想賺錢不是天經(jīng)地義?過去,公部門給電影公司輔導金、給獨立樂團和主流唱片公司輔導金、給各類藝術表演團隊甚至出版計劃補助金,那都是“送”錢,的確,拿著白花花納稅人的銀子送錢。怎么沒人仔細、專業(yè)、客觀地過問:哪些受助對象真的創(chuàng)造出何等的價值、應受如何的檢驗?
所謂“很多文化人苦盼資源,不知道錢要從何而來”好像是真話,但其實是傻話,像小孩賴著父母般說的話。因為打著“文化”,因為部會名字叫“文化”,好像一切都應該被照顧、被資助(說難聽點,最好還“供養(yǎng)”)而不問“實質金錢回報”。
日本人稱賴在家不就業(yè)不念書的老孩子叫“尼特族”、 “啃老族”,是否某些文化(或自命“文化”)工作者,骨子里其實想當“文化尼特族”、“文化啃老族”,最好由公家拿錢讓我玩創(chuàng)意、玩夢想、玩感慨(還不得干涉意識型態(tài)、信仰、主張)?
可惜天下沒白吃的午餐,連這點都參不透的“文化人”,危險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