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南方稻區(qū)推廣的水稻栽植方式主要有劃廂等行距栽植、寬行窄距栽植、寬窄行栽植和“立體三圍”強化栽植四種。水稻超高產栽培需要特定的密度和較高的肥水管理條件,而傳統的水稻栽植方式已經不適應超高產栽培的要求。
寬窄行套寬窄株錯窩栽植是利用水稻寬窄行栽植和水稻“立體三圍”栽培的增產原理,充分利用了水稻寬窄行依靠“邊際效應”(邊行優(yōu)勢)增產的機理、水稻“立體三圍”栽培通風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的增產原理,解決了超高產生產中個體與群體和密度與通風透光的矛盾,打消了農戶的顧慮,保證了超高產栽培必須的栽植密度和基本苗數。經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古宜、斗江、良口和八江等鄉(xiāng)鎮(zhèn)4年試驗示范與應用結果表明,增產效果顯著,平均畝產量接近或超過700千克,比相同密度的寬窄行栽植方式畝增產75~150千克,增幅12%~30%。
一、增產原理
一是增大了“邊際優(yōu)勢”,具有“雙邊際優(yōu)勢”的增產效果。水稻寬窄行栽植只解決了行距間的通風透光和“邊際優(yōu)勢”問題,窩距間的通風透光和邊際優(yōu)勢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采取水稻寬窄行套寬窄株錯窩栽植后,窩距間也實現了寬窄栽植,既發(fā)揮了行距間的寬行優(yōu)勢,也發(fā)揮了窩距間的寬株優(yōu)勢,具有“雙邊際優(yōu)勢”的增產效果,主要體現在有效穗、穗粒數和實粒數顯著增加。
二是通風透光性好,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寬窄行套寬窄株錯窩栽植,行距間具有比寬窄行栽植更大的通風透光空間,因為錯窩栽植,行距間的寬度增加,最大寬度包括了一個寬行和一個窄行的距離,這樣就在窩行距之間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的大空間,具有“立體三圍”強化栽培的增產效果,使稻苗從基部向上呈放射狀,健壯挺拔,生長勢旺盛;稻苗基部清爽,單株分蘗多,莖稈粗壯,有效穗數增多。由于通風透光性好,病蟲危害輕。
三是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協調了群體與個體的矛盾。水稻寬窄行套寬窄株錯窩栽植與一般寬窄行栽植密度完全相同,只是把株距調整為寬窄距,加上窄行間的錯窩栽植,每兩株秧苗的四周都有通風透光的大空間,做到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既能發(fā)揮單株分蘗力強、穗大粒多的優(yōu)勢,又能保證有足夠的有效穗群體。同時,株間小氣候明顯改善,在相對稀植栽培的環(huán)境下根系發(fā)達,吸收養(yǎng)分的能力得到加強,水稻單株成穗率提高,結實率高。
二、主要技術措施
與傳統栽培技術比較,水稻寬窄行套寬窄株錯窩栽植技術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壯株、濕潤強根、控苗壯稈、足肥高產的特點,其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 旱育稀播早栽。寬窄行套寬窄株錯窩栽插,以旱育秧最好,并適當稀播,秧齡以3葉至4葉1心時栽植為宜。因為旱育秧分蘗早、返青快、栽后第二天可見新根發(fā)生,第三天就有新分蘗長出。早栽增加了低位分蘗數,能形成更多的分蘗和有效穗,以利大穗形成。
2. 劃廂器劃廂移栽。移栽前按栽植規(guī)格制作好劃廂器,栽植規(guī)格一般為(40+27)厘米×(13+30)厘米或(40+27)厘米×(13+27)厘米,畝栽0.92萬~1.0萬窩,每窩2株和3株相間栽植。移栽前2天耙田,做到“田平水淺”,待田水沉清后用劃廂器劃廂,只需按照劃廂印記栽插即可,有利于淺栽和栽插規(guī)范化,提高栽插質量。
3. 測土配方施肥。因田測土配方,適當增加養(yǎng)分投入。提倡年前多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增施鉀肥和微肥。一般底肥是氮磷鉀配合施用,磷肥和鋅肥全部做底肥,BB肥、鉀肥按75%和40%比例施用。追肥以氮素肥為主,搭配BB肥。穗肥以鉀肥為主,增加適量的BB肥。做到底肥足、追肥早、穗肥巧。
4. 合理灌水促控。移栽后到拔節(jié)前保持淺水濕潤但不淹心葉,使稻田濕潤通氣,建立強大根系,促進分蘗。達到20萬~25萬苗/畝時曬田控苗,促進幼穗分化,抑制無效分蘗,減輕紋枯病的發(fā)生。抽穗后間歇輕度灌溉,讓稻田不時地干燥,有助于根際通氣,達到后期養(yǎng)根護葉、促進灌漿結實的目的。
5. 綜合防治病蟲。在做好各項農業(yè)技術措施預防水稻病蟲草鼠害的同時,及時檢查,掌握好施藥時間,推廣“綠色植保”技術,以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無公害農藥為主,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苞蟲以及紋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水稻主要病蟲害。
(作者聯系地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zhèn)江峰街39號三江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郵編:54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