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 茶
擂茶,或許是許許多多客家人心里故鄉(xiāng)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興國縣志》載:“農家用自產(chǎn)果子和擂茶(芝麻、茶葉、茴香擂碎加油鹽,沖以開水)招待客人,表示敬重和熱情?!崩薏柙谂d國的歷史很久遠。據(jù)史料記載,客家擂茶始于黃河以北,是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鹽茶衍變而成,客家祖先把它帶到贛南,從此“食擂茶”便成為代代客家人的生活習慣。
“食擂茶”的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做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食材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
在興國,家有喜事,客人登門,熱情的女主人總會一邊拿著擂缽,一邊招呼著給客人倒上一大碗擂茶,和客人聊天之際卻也不忘手中的活計,擂棒在手中順時針轉動,說話間又一缽噴香的茶膏做好了,給客人再續(xù)上沖好的擂茶,又笑瞇瞇地開始擂下一缽。勤勞的客家農婦只有在家有喜事或是農閑時才會擂好擂茶、炸好米果與左鄰右舍開個“茶話會”,話家常,談收成,用自己的勤勞換來淳樸的歡笑。
興國人喝擂茶還有擺“碟子”的習慣,或者說要輔之以“壓桌”,也就是擂茶就著米果、花生、瓜子等松、香、脆的佐茶食品,這才稱得上是享受!如今,時代進步,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也深植人心,真正能夠耐著性子擂茶的人已不多,擂缽與擂棒都是鮮見的了,只有那上了歲數(shù)的老奶奶,才會偶爾拿出跟隨自己多年的擂缽,細心地將自己對后輩的關愛擂入這茶中,讓后人能想起祖祖輩輩客家人的味道,讓我們在想家時多一份惦念。
為了尋找記憶中的美食,我們找到了埠頭許梅鳳老人。老人今年已81歲了,但身體健康,思維清晰,得知我們專為擂茶而來,老人二話不說,拿起擂缽便為我們擂起來了。老人頭上的藍色碎花頭巾與熱情地招呼聲,讓人有種回到家了的感覺。
說話間,老人為我們擂的由芝麻、花生米、綠豆、甘草、飯干、茴香加之以少許鹽及生茶油的擂茶已擂成了膏狀,沖之以開水,香噴噴的擂茶就做成了。許梅鳳老人準備的“壓桌”是脆香的炒黃豆、花生、油炸南瓜米果和薯包、魚包等。濃香的擂茶配上香脆可口的壓桌美食,這才是客家人最原始、最真切的享受,化不開的依然是祖輩相傳承在那骨子里的鄉(xiāng)情!
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若當藥用,可祛風寒、消暑氣、清火解毒,可添加如細葉金錢、艾葉、馬蹄金、薺菜、黃花、薄荷等,同茶葉一起擂爛。長期堅持食擂茶者多長壽,這我們無從考證,但許梅鳳老人長時間食擂茶,現(xiàn)已81歲高齡仍精神爽朗,除去擂茶各種配料的藥用價值來說,擂茶擂的更是一種心境吧!
漸漸遠去的客家傳統(tǒng)手藝,卻又最讓人懷念。記得外婆家也還有個陶制的擂缽,周末回家,也試試自己動手做擂茶去。簡單的技藝更需要代代人的記憶去傳承,心中有個牽掛,味蕾也就有了故鄉(xiāng)!
霉豆腐
時令已至深冬,但天氣一直晴好,暖陽灑地。忙活了一個秋天的客家農婦,卻總也閑不下來。這不,一竹篙的香腸,一竹篙的臘肉都已被陽光親吻得發(fā)亮滴油,但是和這臘味相比,那躲在陰暗角落里正就著稻草捂著霉菌的豆腐塊可就沒這般“光鮮”咯!
冬閑時節(jié),客家農婦們也不停歇。自家種的黃豆已收入谷倉中,用升筒量了幾升黃豆裝在木桶中,倒入清水浸泡,次日早上便將泡好的黃豆放之于石磨上磨。磨盤轉頭,帶著清水的黃豆從上面的磨眼中倒入,那漿便從上下兩個磨盤間溢了出來,順著木槽流入水桶中;而后將磨好的豆?jié){倒入細密的布袋,取一井字形的木架,架在洗干凈的水缸上,將布袋中的豆?jié){反復用力擠壓,豆?jié){便被過濾在水缸內,而豆渣則留在布袋里;將過濾好的豆?jié){放入鍋中煮沸,舀出后加入石膏粉及明礬使之凝固,此時做出來的便是“豆腐花”了(也叫“豆腐腦”);將豆腐花一勺勺地舀入特制的底板上有縱橫交錯的四方格子,四周有漏水小孔的木箱中;在裝到一定厚度,“豆腐花”的上方平鋪一塊細布,布上壓一塊表面平整的木板,木板上再壓上一塊石頭,幾個小時之后,木箱底部不漏水時便可拿開箱蓋,那豆腐便做成了。
豆腐做好,便要開始做“霉”的工作了。把豆腐切成3厘米左右大小的立方體狀,放在鋪好稻草的籮筐中發(fā)酵,幾天之后那豆腐上便長出一層細細的絨毛,此時便可取出,敷之以紅曲、辣椒粉、細鹽,裝在罐中,再倒入少許白酒、少許油(茶油為佳),密封保存,幾日后便可食用。學生時代每逢“三荒五月”,母親總要裝上一小罐霉豆腐,那就是住校孩子最好的下飯菜了。
如今鄉(xiāng)間種黃豆的人家少了,自家磨豆做豆腐的人家更少,但是家家戶戶一到農閑時,做霉豆腐的傳統(tǒng)卻未丟失。打從記事起,霉豆腐就是家里餐桌的“常客”,霉豆腐香中帶甘,我之最愛。霉豆腐中的“湯飲子”則更美味,拌在大米飯中,無須別的菜便可吃它個兩大碗;而用那“湯飲子”與雞蛋一起調勻蒸出的雞蛋羹,則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老板,別忘了上碟霉豆腐哦!”年關至,縣城各大小餐館內,吃飯的人們總不忘交代這么一句。歲月流逝,我們都在慢慢長大,那漸行漸遠的故鄉(xiāng)喲,每當年關將至,那些特有的“年味”,都會用它們特有的香味與色澤,來守侯著歸家的游子。那一小罐紅紅的色澤鮮艷的霉豆腐,總讓在外的游子們“相思”良久,如若讓人捎上一小罐,吃上那么幾天,便覺得自己回到了家鄉(xiāng),回到了那片自己成長的故土,一切熟悉依然、親切依舊。用筷子夾一塊噴香的霉豆腐送到嘴里,再抿一抿雙唇,那個美呀。我想,這不是一般的佳肴,是用慈愛釀出的人間美味,霉豆腐含在口中,腦中卻有母親那忙碌的身影,有家的味道!
在外嘗遍山珍,也不及吃到家鄉(xiāng)的霉豆腐來得有幸福感。同樣的霉豆腐,不是來自故鄉(xiāng),便總也覺得不是這個味。我想,那只是因為這小小的豆腐中少了點什么味吧?少了點什么味呢?后來才知道,我們的味蕾也是誠實戀家的孩子,味蕾上的故鄉(xiāng)才是游子真正的心聲吧,只要細細一口,滿口鄉(xiāng)土、滿腦子母親忙碌的身影,忽地就占據(jù)了我們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