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讀本》是本培養(yǎng)青少年慈善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利于促進青少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好書。
閑暇時,隨手翻閱,里面的一個個事例、一個個富有社會價值的慈善主題,一句句名人名言,都令我感慨萬千。原來,對全人類的愛就是慈善。
關(guān)注另一個世界——世界需要慈善
羅曼·羅蘭曾說過:“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都變成黑暗。”《慈善讀本》中有篇《點亮心燭》的文章最令我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它講的是一位英國小說家拜祭他的文友時,意外看見有塊碑墓上寫著“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只小蠟燭失去光輝。”這句話使他不能釋懷,提筆疾書了一篇文章,成就了后人“點亮心燭”的故事。
是啊,別看那風一吹就搖晃,弱不禁風的蠟燭,卻有雄雄的烈火、熠熠的光芒圍繞著它。漫無天際的黑暗,其實有悄悄從樹葉縫隙中射來的一束光來照亮它。然而,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支這樣的蠟燭。當我們遇到困難而傷心難過、氣餒、退縮、甚至感到絕望的時候,不如嘗試一下激活自己,點燃心中的蠟燭。黑暗過后,是一道絢爛的彩虹給世人留下的驚嘆奇跡。
點亮心中的蠟燭,一切會有改變。
最珍貴的角落——慈善是一種真正的分享
我的母親在工作閑暇之外兼職了紅十字會的志愿者。每每手機上收到紅十字會發(fā)來某地需要捐贈的信息,往往最先行動起來的就是她。翻箱倒柜,能捐出去的衣物書籍就翻出來、疊好,用袋子將它們集中起來,隨即又打電話給身邊的好友,詢問是否有多余的衣物書籍,并統(tǒng)一集中,送于紅十字會。這是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我平時也沒怎么留心過,看著母親忙忙碌碌的身影,我認為這是母親心地好,“瞎操心”。但真正將《慈善讀本》仔仔細細看過一遍后,才醒悟過來,原來,母親是本著關(guān)愛他人,幫助他人的善心去行動,善的本質(zhì)就是分享,希望多捐贈一點,多出一份力,世界就和平安寧一點。慈善二字不就是對不幸者的行善,博愛嗎?
處于無憂無慮,和諧安寧的的社會——地球的一角,我們是無上的幸運兒。然而我們卻在抱怨功課困難,老師嚴厲,卻不知地球的另一邊有多少像我一樣年紀的孩子,為能否上學而擔憂。我們遠離戰(zhàn)爭,不用挨餓,不會缺水,沒有牢獄之災,是幸運中的萬幸。我們難道不應好好珍惜,回報社會,并盡己所能與不幸者分享,給他們以溫暖嗎?
羅曼·羅蘭說:“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p>
與其光說不做,不如不說只做,會說會做。
行善是一種崇高無上的行為。
這次閱讀《慈善讀本》,使我獲益匪淺。我想,它讓我轉(zhuǎn)變:讓我不再僅僅關(guān)注自己,而是開始關(guān)心那些不幸,比我弱小的人。
慈善接力棒,從我開始!讓我們共同將它視為每個人的責任,關(guān)愛與尊重弱小者,將它成為真正的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參與慈善!因為,世界需要慈善!
愿愛心之根種在心間,慈善之花開滿人間。
(本文作者系廣東省珠海第九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