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
35歲的吳佳偉是一位中學地理教師,他工作認真、關(guān)愛學生,教學效果也很好,深受學生歡迎。他不抽煙、不喝酒,沒有不良嗜好,算是公認的好男人??墒?,這個好男人每天下班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了。吳老師每天早上7點半到校,中午在學校食堂用餐,餐后在辦公室午休,下午2點上班、5點10分放學。放學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和老師都陸續(xù)離校,但吳老師卻不急著回家。往往兩個小時后,他才收拾東西回家,每天如此。
原來,以前下班回家后,吳老師和妻子常會相互傾訴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和不順。后來他發(fā)現(xiàn),妻子只喜歡抱怨自己的苦惱,卻從不聆聽他的郁悶。漸漸地,他變得沉默了。女兒出生后,妻子更是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女兒身上,沒時間兼顧他的感受。丈母娘正好退休,閑得無聊,便主動請纓過來幫助帶外孫女。這下可好,以往和妻子發(fā)生爭執(zhí),吳老師只是和妻子一個人交鋒;現(xiàn)在成了丈母娘隨時和妻子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起數(shù)落他。
吳老師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不喜歡K歌、打麻將之類的娛樂活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辦公室就成為他最喜歡的地方。他覺得這里清靜又安全,有時候碰上幾位同事走得比較晚,還可以相互聊聊天、逗個樂?,F(xiàn)在,他越來越喜歡這種感覺,即便備課、批改作業(yè)這些工作都已經(jīng)忙完,他也寧愿待在辦公室里上網(wǎng)、玩游戲,而不愿意早回家。
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通常,當人們面臨困境又找不到可行的方法時,往往會遵循“最現(xiàn)成手段”原則或者“最小阻力”原則來行動。對上班族來講,上班就是逃避最現(xiàn)成的方法或者手段。
在城市,已形成一個新的族群——“賴班族”,指那些下班不走,一直賴在辦公室電腦前的人。他們待在單位的時間比待在家以及其他社交場所的時間還要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下班后沒有回家的欲望,只想賴在辦公室消磨時間。
“賴班族”大概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孤獨型。他們害怕寂寞,下班回家后家里只有一個人,除了上網(wǎng)、看電視,也沒啥事,還不如賴在辦公室里消磨時間。這種類型的人大多是在陌生城市打拼的單身年輕人,他們內(nèi)心往往自卑,缺乏安全感。另外,與愛人分居兩地的男女,因朋友大多不在身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單身,回家后也很無聊,于是就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下班了還在工作。
第二種,壓力型。擔心出差錯,干脆再待一會兒,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往往具有明顯的焦慮特質(zhì),但由于精神緊張,效率反而降低。
第三種,逃避型。比如避開下班高峰,或者避開家庭矛盾等。
顯然,吳佳偉老師屬于第三種類型,想通過賴班這種方式來逃避家庭矛盾。賴班從表面來看是因為孤獨、寂寞,深入地看其實是個體歸屬感的問題。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歸屬感,而且歸屬感需要豐富多樣,比如家庭的溫暖、朋友的友情、自己的愛好……能夠體會到這些,人才能夠正常、快樂地生活。如果一個人的歸屬感過于單一,就易出現(xiàn)問題。
曾經(jīng)有媒體報道,成都一位集郵的老人因為自己的郵票被偷而自殺了。很多人不知道緣由,其實,這就是因為集郵是老人的唯一愛好。在這唯一的歸屬被偷后,老人便感覺自己一無所有,從而走向極端。此外,如果長期以賴班減壓,則會破壞人際關(guān)系建構(gòu),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處方:
靠賴班逃避孤單和壓力是飲鴆止渴,久之可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身心無益。都說會生活的人才會工作,生活健康快樂,工作才能高效。
治療“賴班癥”的最好方法是加強社交和提高生活質(zhì)量,下班后就應該變著法兒讓自己開心,哪怕約位朋友去咖啡廳坐坐或是逛逛街,也比長年累月地待在辦公室強。“賴班族”不妨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比如體育運動、品茶、看電影等,讓生活充實些,多元化地放松情緒、釋放壓力,而不是一直賴在辦公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