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福堂筆記》、《恩福堂詩鈔》、《恩福堂年譜》的作者是清代的英和。
英和,姓索綽絡(luò)氏,字樹琴,號煦齋。滿洲正白旗人,父名德保。乾隆三十六年(1771),英和生于廣州,時其父任廣東巡撫。8歲時,因父晉升禮部尚書,隨父來京。時和珅初為侍郎,倩人作伐,欲以英和為婿,被其父婉辭。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進士。散館后授編修,遞升侍講、侍讀學(xué)士。嘉慶朝,因其才干出眾,又不肯依附和坤,受到重用,歷任吏、戶、禮、理藩院等部院侍郎,八旗滿漢軍副都統(tǒng)、都統(tǒng),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等職。在修建寶莘峪孝穆皇后陵寢地官工程中,英和徇私舞弊,玩忽職守,將皇陵建成豆腐渣工程,并阻攔言官上奏。道光八年(1828)因坐督寶莘峪孝穆皇后陵寢地官工程不堅一案,被革職入獄,籍沒家資。英和與時任左侍郎的長子奎照、任通政使的次子奎耀,以及即補員外郎的孫子皆被革職投進大牢。原引應(yīng)奏不奏例擬死刑。后走關(guān)系疏通太后為英和求情,道光帝特別開恩從輕發(fā)落,改為發(fā)往黑龍江充當苦差。三年后自卜魁城赦還。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和病故,年70歲。
英和雖為滿洲人,但傾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工詩文,善書法,其書法融合歐、柳,晚年自成一家,與成哲親王、劉墉并名當世。兼長繪事,其妻薩克達氏亦善丹青。英和曾主持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嘉慶十五年(1810)英和刻有《松雪齋帖》六卷、《英煦齋家刻劉文清公書》帖等傳世。其子奎照為道光帝時的尚書。其孫女索綽羅氏為咸豐帝妃嬪之一,光緒年問晉尊為婉太妃。
《恩福堂筆記》上、下二卷,刻成于道光十七年,共記事一百四十六則。其中,《福佑寺》、《普度寺》、《大覺寺花木》、《臘梅寄養(yǎng)於極樂寺》等條,為好談舊京掌故者,提供了一些《日下舊聞考》所不記載的材料。
福佑寺位于北京北長街北口路東。建于清順治年間,為清圣祖玄燁的避痘處。雍正元年(1723)擬分給寶親王(乾隆帝)弘歷作為私第。弘歷未遷入,登基后改為喇嘛廟,名福佑寺。后曾數(shù)次重修。寺坐北朝南,外垣門西向。全寺共為三進。山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屬文物保護單位。民國十六年(1927)改為班禪駐北京辦事處。1980年后作過班禪駐京辦事處。
普度寺位于南池子大街東側(cè),普度寺前巷35號。其址原為明代東苑(又稱南城、小南城)中之重華宮,南界在今緞庫胡同。明末被毀,清順治初年改建為攝政王多爾袞之睿親王府。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死于喀噶城。二月后追奪王爵,王府上繳??滴跞辏?693),縮小規(guī)模,將南部改建為緞匹庫,北部改建為瑪哈噶喇廟,供奉護法神大黑天。乾隆四十年(1775)賜名“普度寺”,正殿名“慈濟殿”,在正殿、山門兩側(cè)保留或興建了行官院、方丈院、小佛殿及僧寮等。普度寺在清末至民國年間為軍隊或其他機構(gòu)使用,只有山門、正殿、方丈院等保存較好,其余部分或拆或改,失去原狀。解放后,中間部分為小學(xué)使用,周邊進入居民,新建了大量平房。2002-2003年,政府投資遷出小學(xué)和住在寺界以內(nèi)的168戶居民,全面修復(fù)了臺基、正殿、山門和方丈院北房,其余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資料后回填保護,進行綠化,成為公共活動場所?,F(xiàn)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極樂寺位于海淀區(qū)東升鄉(xiāng)五塔寺東約500米處,臨高梁河。一說為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所建,另說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所建。寺坐北朝南,原分三路,中路有山門、前殿、正殿及東西配殿。正殿后為達本和尚塔,東跨院是花園,有寄心齋、池塘等景觀,西跨院為僧房。寺內(nèi)曾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創(chuàng)建極樂禪林記》碑,為大學(xué)士嚴嵩撰書。碑陽刻有明萬歷五年(1577)《極樂寺護持香火墳塋碑記》。今存正殿和正殿耳房。位于北京極樂寺的國花堂,明朝時是觀賞牡丹的好去處。盡管不是國花,但可能因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對牡丹情有獨鐘,因而極樂寺內(nèi)的牡丹園被命名為國花堂。
《恩福堂詩鈔》有兩種刻本,一種前有英和寫于道光十一年的自序,計十卷,后附外集一卷,所收詩起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止於道光八年(1828),即自幼時至謫戍黑龍江前歷年所作,共收492首。另一種亦題作《恩福堂詩鈔》,但卷首又名卜魁集。所收詩為謫戍黑龍江后之作,起自道光八年(1828),止于道光十一年(1831),共收詩202首,不分卷,后附其子奎照《龍沙紀事詩》一首。兩部詩鈔,兩種境遇,題材內(nèi)容既殊,給人的感受自然不同。其在京中及各地游覽時的抒情寫景之作頓多,特別是有關(guān)北京名勝風(fēng)景文物習(xí)俗的詩篇,如《極樂寺雜詠六首》、《神木行》、《長椿寺看菊》、《二閘泛舟》等,可以使人想見昔日的風(fēng)光。在卷六有一篇題為《煤窯民》的古體詩,詩曰:煤窯民,嗟苦辛,自朝至暮伏巖穴,性命所托惟風(fēng)輪,一輪半出地之上,蹴踏鐵機資鼓蕩;六輪相繼置地中,時聽風(fēng)聲若雷狀。問民“厥制曾何庸?”民曰“此物居首功,人在氣如魚在水,一息或離生理窮……”。這首詩對當時京西土法開采下的鼓風(fēng)機和窯工,做了極為形象具體的描述,并表達了作者的憐憫之心,這是一首難得的詩篇,自然也是一段很好的史料?!恫房分械亩儆嗍自?,是英和謫戍黑龍江往返途中及謫居卜魁城時的觸事見聞之作。如《卜魁城》、《出勒汗歌》、《龍沙秋日十二聲詩》、《龍沙物產(chǎn)十六詠》等,反映了當?shù)匚锂a(chǎn)及各少數(shù)民族習(xí)俗,給后世留下了極有價值的地方史和民俗學(xué)方面的資料。
《恩福堂年譜》是英和自訂的年譜,惟臨終前數(shù)月行事,是由其子奎照等補成。年譜所記關(guān)于嘉慶十八年林清起義事,由于英和親自鎮(zhèn)壓林清起義,其記載或比他書翔實可靠。所記嘉慶十一年,奉旨查辦吉蘭泰鹽池一事,原委分明,對于了解清代的鹽法,是很有用的資料。所記嘉慶十九年吳儆請開捐例,英和奉旨妥議具奏。在《年譜》中全文記錄了他的奏議,這篇奏議,不僅可以了解到處于封建盛世末期清王朝的財政狀況,也反映出英和在財政經(jīng)濟方面很有見識的主張。道光五、六年記奏請改行海運漕糧事,全錄兩次奏議,可補史志之不足。
1991年10月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恩福堂筆記詩鈔年譜》是由北京師范學(xué)院教授雷大受先生點校整理出版的。原刻本均無目錄,為了讀者檢閱方便,點校者根據(jù)內(nèi)容或詩題,編制了目錄。在年譜中,逐年添加了譜主年齡及公元紀年。雷先生還為北京古籍點校整理了清奕賡著《佳夢軒叢著》。惜未能出版,便于1993年7月15日病逝。北京古籍出版社總編輯楊璐曾題挽聯(lián):“叢著須付梓,否則編輯何以為編輯;夜臺望承風(fēng),看來先生畢竟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