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高長軸類大鍛件拔長工藝的效率、降低成本、節(jié)約能耗、改善鍛件成形質(zhì)量,根據(jù)某船用長軸類大鍛件的實際尺寸,結(jié)合企業(yè)實際鍛造及加熱設備情況制定了鍛造工藝,并基于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軟件DEFORM-3D研究了鍛造工藝方法,針對固定上砧寬度而選擇寬度相同或?qū)挾雀蟮南抡?,分析了鍛件表面溫度場、截面應力分布以及鍛造力、拔長效率的情況。結(jié)果表明,采用等寬(330mm)的上下砧時,鍛造效率、溫度場分布均優(yōu)于其它情況,所需的鍛造力也較小,有利于實現(xiàn)長軸類大鍛件的鍛造成形。
關鍵詞:長軸類大鍛件;鍛造工藝;拔長效率;砧寬
1 引 言
船用中間軸在工作過程中受旋轉(zhuǎn)產(chǎn)生離心力以及傳遞扭矩和自重產(chǎn)生的彎曲力作用,所以對其質(zhì)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鍛造加工時,不僅要選用合理的工藝和參數(shù)以獲得合格的鍛件形狀和尺寸,還要結(jié)合長軸類大鍛件的加工特點,選擇合適的鍛造工藝方法,盡量提高拔長工藝的效率。
前人已經(jīng)利用物理模擬或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對長軸類大鍛件鍛造工藝路線和參數(sh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學者中島等人用塑料泥對平砧拔長、FM法進行了對比研究[1],研究了兩種拔長方法下變形體內(nèi)的應力應變特性,以及鍛造方法、應力應變條件對孔洞壓合的影響。清華大學曹起驤等用密柵云紋對FM法[2]、平砧鍛造法[3]的應力應變分布進行了對比研究。為了控制坯料截面上橫向拉應力的出現(xiàn),燕山大學劉助柏教授提出了同時控制料寬比及砧寬比的LZ鍛造法[4],Dudra and Im[5]、Park and Yang[6]模擬分析了平砧、FM法(寬平臺下砧)的拔長過程。然而,這些研究基本上是針對一次壓下或者一趟鍛打工藝過程得出的。而長軸類大鍛件的實際鍛造是一個多工序、多次進給和翻轉(zhuǎn)的多工步連續(xù)鍛造工程,不同工步之間相互影響,如果后續(xù)工藝選擇不當,有可能使前一工序成形的鍛件發(fā)生開裂。因此,如何按實際鍛造過程進行模擬分析,成為鍛造加工的熱門研究問題。
本文結(jié)合現(xiàn)有設備情況,針對固定寬度的上砧,模擬采用不同下砧寬度時鍛件的表面溫度分布、鍛造力、拔長效率及應力分布,確定合理的鍛造工藝方法。
2 鋼錠的選擇
某船用中間軸鍛件圖如圖1所示(虛線為最終零件輪廓),材料為35CrMo合金結(jié)構(gòu)鋼,鍛件重量約為5.736噸。由于所用鍛造設備為4T SDY3.4自由鍛電液錘,考慮到產(chǎn)品的重量和變形量,需采用4火次鍛造該產(chǎn)品。按每火的燒損率取2%計算,坯料工藝重量約為6.2噸。
考慮到工藝重量和鍛造比的因素,選用8噸普通鍛造用八角鋼錠,長1 725 mm,如圖2所示。鋼錠在入爐前需鋸去冒口和底部,以保證成品鍛件中不會有縮孔或偏析等有害缺陷。鋼錠可用的錠身部分的實際重量約為6.6 t,符合工藝重量的要求。
按上述鋼錠大端直徑820、小端直徑778取平均直徑為799,計算鍛件的鍛造比[1]:中間軸法蘭段的總鍛造比K1=7 992/5 402=2.19,軸身段的總鍛造比K2=7992/2 802=8.14,符合中間軸法蘭段總鍛造比>1.5、軸身總鍛造比>3.0的指標要求[9]。
3 中間軸鍛造工藝卡片的指定
合理的鍛造溫度范圍應能保證金屬在該溫度范圍內(nèi)具有較高的塑性和較小的變形抗力,并能使鍛制出的鍛件獲得所希望的組織和性能。在此前提下,鍛造溫度范圍應盡可能取得寬一些,以便減少鍛造火次,降低消耗,提高生產(chǎn)效率并方便操作等。按35CrMo合金結(jié)構(gòu)鋼選取始鍛溫度為1150℃,終鍛溫度為800℃。對于溫度頭,文獻[7]推薦選取20~50℃,由于采用鋼錠開坯鍛造,過熱傾向較小,因此選擇溫度頭為50℃。
根據(jù)所要成形的鍛件形狀和火次分配,制定中間軸鍛造的工藝卡片,如表1所示。
4 鍛造工藝的有限元模擬
由于拔長工藝在整個鍛造過程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對鍛件質(zhì)量影響也較大,因此本文選擇拔長工藝進行研究。根據(jù)實際使用設備情況,其上砧固定在動力頭上,為不可拆卸寬W=330 mm的平砧,下砧可以根據(jù)生產(chǎn)需要拆卸替換。本文研究下砧為330 mm(普通平砧鍛造法)、400 mm、500 mm和下砧為寬平臺(FM鍛造法)4種情況下的鍛造效率、溫度場分布、鍛造力和應力分布情況,從而選擇適合中間軸成形的工藝方法。
4.1 有限元模型
受設備噸位影響,當坯料截面尺寸較大時,壓方和拔長工序的變形較困難,研究較大尺寸截面時坯料的變形比較有意義。因此本文以第二火中的拔長過程為例,采用DEFORM-3D有限元軟件進行研究。以拔長過程中某一中間尺寸585 mm×615 mm× 2 000 mm為初始毛坯。參考文獻[8]獲得該材料在不同溫度、應變和應變率下的連續(xù)變形的流變應力模型,導入到DEFORM-3D的預處理模塊中??紤]到本文研究對象的變形量大,通過控制網(wǎng)格的最大邊長和最大最小網(wǎng)格邊長的比例來控制網(wǎng)格總數(shù)的生成,當變形量超過設定值時自動進行網(wǎng)格重劃,生成新的高質(zhì)量網(wǎng)格,并對主要變形區(qū)域進行網(wǎng)格細化,建立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模具初始溫度和環(huán)境溫度均為20℃,剪切摩擦系數(shù)為0.3,工件與砧鐵及環(huán)境間的傳熱系數(shù)分別為11和0.02 N/s mm℃。按圖4所示的流程圖實現(xiàn)連續(xù)鍛造過程的模擬。
每次鍛打時均采用現(xiàn)有設備的最大打擊能量,為獲得較明顯的變形規(guī)律,每個位置鍛打5錘。為了減小料寬比的差異對伸長量的影響,鍛件采用90°-90°的翻轉(zhuǎn)方式,不同下砧寬度鍛造時,按上砧計算的絕對送進量均選擇0.8W,取整后送進量定為265 mm。
4.2 結(jié)果及分析
(1)表面溫度場分析
圖5所示為采用不同工藝方法鍛造后鍛件表面溫度場分布情況??梢婋S著下砧寬度的增大,坯料表面的低溫區(qū)增大;FM法表面出現(xiàn)大片的低溫區(qū)。這是因為鍛造過程中,鍛件的下表面與下砧接觸,接觸面積越大,散熱速度越快。
(2)應力分析
在坯料截面的水平中心線上均勻選取20個點,圖6所示為這些點在水平面沿鍛件橫向(X向)和軸向(Z向)的應力分布情況。
由圖6(a)可知,在截面水平中心線上,兩端點(表面點:1點、20點)橫向應力為0,向中心點(10點、11點)逐漸變化:下砧寬越大,中心點橫向壓應力越大,下砧寬越小,中心點橫向拉應力越大。由圖6(b)可知,下砧寬越大,各點的軸向應力值越小。兩端點的軸向拉應力最大,向中心點逐漸減小。采用FM法時,心部獲得橫向壓應力和軸向壓應力,坯料心部出現(xiàn)三向壓應力狀態(tài),對鍛合坯料心部的缺陷非常有利。
(3)鍛造力分析
圖7所示為沿鍛件軸向送進鍛打時,各工位所產(chǎn)生的鍛打力,其中1~7工位為第一趟鍛打,8~14工位為將鍛件翻轉(zhuǎn)90°時的第二趟鍛打。由圖7可見,采用上下等寬的平砧鍛造時載荷最小,隨著下砧寬度的增大,鍛造力隨之增大。同一趟鍛打過程中,因為鍛件端部金屬流動約束力較小,鍛打端部時的鍛造力也相對較小。第二趟鍛打時,由于溫度降低而使得鍛造力有所增加。上下砧等寬與FM法相比,其鍛造負荷小1/4~1/3。
(4)鍛造效率分析
鍛件伸長量與變形前坯料長度之比定義為伸長率。鍛件翻轉(zhuǎn)3次完成鍛造后的伸長率如圖8所示。由圖可知,下砧寬為330 mm時,鍛件伸長率最大,為13.3%,其次是砧寬為400 mm、500 mm的情況,F(xiàn)M方法的伸長率最小,僅為7.9%。即上下砧等寬時,拔長效率最高,F(xiàn)M法效率最低。'
綜上所述,雖然FM法鍛造時有利于獲得三向壓縮的應力狀態(tài),但從鍛件表面溫度場、鍛造力和鍛造效率來看,仍然應選擇上下砧等寬的鍛造工藝方法。
5 結(jié) 論
(1)結(jié)合企業(yè)實際鍛造及加熱設備情況,制定了某35CrMo鋼船用中間軸長軸類大鍛件四火次鍛造成形的鍛造工藝。
(2)通過多工步連續(xù)指令流程,實現(xiàn)了連續(xù)鍛造過程的DEFORM-3D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
(3)通過中間軸拔長工藝的分析,確定選用上下砧等寬的鍛造工藝方法,有利于提高鍛造效率,降低鍛造力,改善表面溫度分布。
參考文獻
[1] 中島浩衛(wèi), 渡邊和夫等. 大型熱間自由鍛造時の內(nèi)部變形の特性[J]. 塑性と加工, 1981, 22(246): 697-730
[2] 曹起驤, 葉紹英, 王順龍等. FM法鍛造時變形規(guī)律的云紋法模擬研究[J]. 大型鑄鍛件, 1987, (2): 14-23
[3] 謝冰, 曹起驤等. 寬砧強壓鍛造效果的常溫模擬實驗研究[J]. 大型鑄鍛件, 1987, (2): 24-30
[4] 劉助柏, 朱繼武. 新拔長理論工藝參數(shù)的量值匹配與確定[J]. 機械工程學報, 1994, 30(5): 83-86
[5] Dudra S. P. Im Y. T. Analysis of void closure in open-die forging [J]. Int. J. Mach. Tools Manufacture.1990,30(1): 65-75
[6] Park C Y, Yang D Y.Modeling of void crushing for large-ingot hot forg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999, 67(1-3): 195-230
[7] 姚澤坤. 鍛造工藝學與模具設計[M], 西安: 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9
[8] 張斌, 張鴻冰. 35CrMo結(jié)構(gòu)鋼的熱變形行為[J]. 金屬學報, 2004, 40(10): 110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