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 看到這篇文章時,可能正準備背起行囊飛往陽明山,而我寫這篇文章時,卻是路金波說出“35歲前買房子的小伙沒多大出息”引發(fā)軒然大波的時候。
其實有沒有出息跟有沒有買房沒多大關系。陳水扁岳父早年夸女婿“這小子掙錢就像印鈔票”,阿扁獨立買首套房時還不到30歲,再加上后來有權時大貪了一筆,儼然一個“富一代”了。馬英九夫婦2008年前一直住在老房子里,雖然有3棟房產但算不上炒房族,沒有貪污跡象,但靠著保守存款,也有不菲身家。所以說,房子的數(shù)目和理財?shù)姆绞?,并不直接影響“出息”本身。至于他們倆是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留給看官諸君評斷吧。
話扯遠了。其實我想說的是,路金波說臺北是年輕人必須去見識的城市,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去了那里,也許你會重新定義人生,就好像海芋原本是很實用但也很俗氣的“豬草”,后來變成了很高端但也有點虛幻的愛情花一樣,變的不是花,而是人的想法和態(tài)度。其實花本身就高于生活,而唯有你站得比生活還高時,才能好好思考生活本身。
所以,在這個海芋花開的春天,一起奔赴陽明山吧。陽明山竹子湖是全臺最大的海芋種植地,當你牽著某人的手徜徉在潔白清雅的花海,一起聽蕭敬騰的《海芋戀》時,會真切地觸摸到何謂“忠貞不渝(芋)”。
其實,與愛情有關的花兒數(shù)不勝數(shù),先說說在臺灣冠絕群芳的蘭花吧。臺灣是名滿天下的“蘭花王國”,而蝴蝶蘭更是“蘭中之后”,前年有一部電影《肩上蝶》,當中便有蝴蝶與蝴蝶蘭,光看電影名字,便知道這是一個凄苦的愛情故事吧。是的,蝴蝶蘭代表初戀、幸福、純潔,這朵只生長于蘭嶼、綠島、臺東、恒春半島的花兒,因花形酷似蝴蝶而得名,而蘭嶼則因蝴蝶蘭而得名。令人唏噓的是,如今連蘭嶼這塊世外桃源也難覓野生蝴蝶蘭的芳蹤了。不過,這種別名“臺灣阿嬤”的臺灣原生植物并不難伺弄,所以在臺灣,養(yǎng)蝴蝶蘭頗為流行。至于最佳欣賞地點,不如去彰化的“臺大蘭園”吧,據(jù)說這里是亞洲數(shù)一數(shù)二的蘭園。
外號叫“五月雪”的油桐花(桐花)也是愛情的代表花。桐花是客家保護神,是從大陸傳入臺灣的。據(jù)說臺灣人曾大量種植油桐樹冒充梧桐樹賣給日本人,差點被忽悠瘸了的日本人后來不再收購油桐樹,臺灣中北部大量種植的油桐樹沒了“市場”,但花兒從不爽約,意外鋪排出別樣的美麗,堪稱“最美麗的錯誤”。一到四五月,那漫天飛舞的桐花將土地妝點得十分圣潔,自然讓人心生清凈與向往,所以,它代表“情竇初開”,也代表愛情瓜熟蒂落,“永結同(桐)心”的桐花婚禮,成為臺灣人眼中的“夢幻婚禮”。假如你想尋訪這漫山遍野的潔白,新北土城、苗栗三義都是不錯的目的地。據(jù)說,為了營銷桐花之美,苗栗還贊助拍攝了偶像劇《愛在桐花紛飛時》。
說到日本人,當然得說說櫻花了。其實中國也是櫻花的原產地,但因中國的文人墨客分不太清櫻桃花和櫻花,對櫻花沒有過多著墨,而日本人的性格中有與櫻花相似的決絕,所以日本人格外喜歡培育和欣賞櫻花,于是日本變成了櫻花大國。不過,賞櫻不一定要到日本,臺灣同樣是櫻花之島。以前咱們講過,偶像劇《花樣少年少女》中的櫻開學院,現(xiàn)實中就是一所櫻開爛漫的大學——位于南投的暨南國際大學。看櫻花最好到南投,因為“櫻都”霧社就在南投仁愛鄉(xiāng)。是的,講述霧社事件的《賽德克·巴萊》里便有櫻花的影像,不過,電影里的霧社街是制作方斥巨資在新北林口搭出來的,其中的櫻花是假的。所以,賞櫻懷古不如直接到霧社,而且,霧社的櫻花多是臺灣原生種的山櫻花(緋寒櫻)哦。
當然,若不想那么沉重,可以去日月潭九族文化村,二三月時,這里密集種植的重瓣緋寒櫻,給人帶來的滿眼豐盛,足以讓你一次看個夠。假如你恰好趕上薰衣草盛放的季節(jié)(3月),在這里還可同時觀賞到絢爛的薰衣草。如果你看過偶像劇《薰衣草》,應該知道這種花的花語是“等待愛情”吧。而桃園大溪花海也有大片薰衣草,《天國的嫁衣》便曾在這里取景。
若嫌掐著時間賞櫻不浪漫,不妨去阿里山。阿里山櫻花品種多,次第盛放,還可在此欣賞到杜鵑、木蘭和茶花爭相鬧春的盛況,說不定還可看到采茶人采摘春茶的景象。
說到茶,很想說一朵會暴露年齡的花兒——魯冰花(羽扇豆)。這是一種花,也是一部電影、一部劇、一首歌,歌詞中的那句“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曾困惑了無數(shù)人,而這花也常被大陸人誤以為是雪花窗花豆腐花,但這并不影響魯冰花感動兩岸整整一代人,因為那部經典電影把魯冰花塑造成了母親花。其實,魯冰花作為一種“路邊花”,的確有無私的母親特質,它很漂亮,卻似乎是為茶而生的:有它的地方,便不會有雜草叨擾茶樹;高山茶善于吸收天地之靈氣,被魯冰花呵護過的茶葉格外香;而魯冰花一過花期,便被茶農鏟掉,成了茶田的肥料,“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等內外兼修的花,怎不讓人動容?假如想看大片魯冰花,春天去苗栗吧,當年的電影便曾在苗栗取景。
其實,在臺灣,有不少花兒是因為有肥田功效而得以盛放的,稻子收成之后,稻田就變成了花田,冬天,便成了臺灣的賞花季??梢哉f,農民愛種花主要是為了讓休耕更有效,就像我們有時忍住不看心愛的帖子、不追精彩的劇,想要攢夠了一起看一樣,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養(yǎng)肥”。土地是臺灣農民的恒產,他們不會竭澤而漁,于是游客便有福了。譬如在花蓮、臺東之間的縱谷平原,這個臺灣最大的米倉,農閑時便變成了花東縱谷花海廊道,黃波斯菊、大波斯菊、向日葵、百日草爭相盛開,尤其是,你想過七千公頃的油菜花是什么樣子么?
除了各種臺灣原生種的花兒,大陸常見名花在臺灣也有可觀之處。龍飄飄有一首老歌叫《梨山癡情花》,循著老歌的情緒,春天去臺中梨山尋覓梨花、桃花、李花是不錯的選擇;假如想看蓮花,桃園觀音鄉(xiāng)每年有蓮花季,臺南有白河蓮花節(jié),讓夏天也變得豐盛;臺北士林官邸是秋季賞菊的絕佳去處,1500朵花盛放在同一株菊花上的模樣,大概只有此處可覓,而若想看向日葵,不如選在深秋季節(jié)去一趟臺中新社花海;到了冬季,則可奔赴臺中武陵農場賞梅,這里據(jù)說還有蔣介石夫婦親植的“梅王”、“梅后”;如果希望看到四季可賞的花兒,去士林官邸探訪宋美齡留下的玫瑰園吧……
題外話,在新社花海,據(jù)說游客更愛波斯菊的嬌艷繁盛,欣賞不來向日葵那種單調的黃澄澄,但,我會告訴你臺灣還有各種芒花(若不知芒花長啥樣,請自動腦補蘆葦)季么?臺灣芒花也是特有種,叫“菅芒”,秋天盛開,無香無味,如絮似雪,鋪排在山間小徑、河邊溪埔上,據(jù)說此花常喻貧家女子,據(jù)說此花寄托了臺灣人的鄉(xiāng)愁,據(jù)說此花可以驅邪……總之,它的單調中,有著各種復雜的情愫。
所以說,人們賞花,往往看的不是花,而是在為體驗情感、感受生活找個慢下來的借口。作為拈花惹草的驢友,你沒必要探究養(yǎng)花人的心理,但你應該隨時會想到那個哲學問題吧——你拈花,可有人懂得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