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午大霧,一輛從北京起飛的飛機降落在煙霧繚繞的天河機場。
顧振清和助手一下飛機即被前來接機的工作人員帶上了車,快馬加鞭地趕往他們此行的目的地??粗巴鉂庵氐撵F氣,他拿出手機拍下眼前所見,開始思量要發(fā)一條有關“霧霾”的微博。而這一天,他就發(fā)了3條類似的微博。
結束了武漢一天半的行程,顧振清又馬不停蹄地飛到了深圳,坐在前往珠海的車上,他又忙不迭地拿出手機,將前一天在武漢的所見所聞迅速發(fā)至微博,內容不僅包含策展工作,還有他接觸的各種友人、建筑、風景以及新奇事物,微博儼然成了這個行走的人的公開日記。
車行兩千多公里,北京、武漢、珠海、廣州……“更好地為藝術家服務”是顧振清回看這些奔波時經常提到的字眼,緊接著他又常補充:“其實我也樂在其中。”自詡為高移動性人群的顧振清并不將各地的輾轉當做一種負擔,由于生性不喜在一個地方長待,所以穿梭于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不僅為其把握國際當代藝術最前沿生態(tài)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成全了他所向往的將工作與生活融合的“SOHO式人生”。
微博控與工作狂
顧振清是一位勤奮的策展人,這份勤奮不僅體現在他曾策劃的60多個展覽,還體現在他刷微博速度。每天顧振清都會有不下數十條的微博更新,加之其內容多與行程、見聞有關,所以曾被網友“一杯生普洱”戲稱為“微博列車時刻表”。
在顧振清的助手看來,顧振清是一個對新奇事物有著格外熱情的人,許多在旁人眼中麻木甚至忽視的事,他都會投注很大的熱情,而這種熱情最直接的傳遞口就是微博。
對于這種異乎常人的熱情,顧振清解釋道:“我覺得微博是一個現在進行時的自媒體,可以隨時分享我所經歷的新鮮藝術體驗。同時我有更多在國外的經歷,這種經驗對于較少出國的人是值得去分享的。所以我看到一些精彩的作品和布展都會拍下來,讓我的朋友圈能夠多多看到我所看到的,特別是有啟發(fā)的,有新經驗和感知的,這樣能讓國內藝術圈的朋友也見多識廣一些,所以分享同樣是我工作的一部分?!?/p>
而微博為顧振清帶來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其活躍的微博態(tài)度以及時常對當下新聞表態(tài)的行動,讓他逐漸成為媒體眼中的寵兒,許多媒體人在選擇采訪對象時都會第一時間想到這位忙碌、謙和卻又學識深厚的前輩,所以盡管忙碌,顧振清仍有著不錯的媒體曝光度。
“我用微博做自我發(fā)布,把我的工作日程記下來,把即時感受寫下來,為自己的想法做一個推廣。同時我也想通過微博展現我這樣一個行走的人的工作狀態(tài)來給年輕策展人提個醒:策展人應該去看展覽,策展人還應該去各地走訪工作室,而不是待在屋子里等人來找你?!笨偨Y十多年的策展經驗,顧振清認為通過作品認識藝術家,往往看到的只是包裝和打扮的最漂亮、最刻意的樣子,無法見其全貌。只有深入到藝術家工作室中,與其交談,才更容易看到一個不帶偽裝的、更真實的藝術家,才能夠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有更準確的判斷。所以尋訪各地藝術家的工作室也成為顧振清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
雖然已年近五旬,但顧振清目前仍保持著充沛的精力與活力,對于今后的工作他也已經做好了長遠的規(guī)劃,主要線索有三:第一,是按照之前的慣性,往歐美輸送中國藝術,同時也繼續(xù)從歐美取經,達成與主流藝術區(qū)的交流;第二,深化國內當代藝術的推進,并且將注意力從傳統的北京、上海等藝術重鎮(zhèn)轉移到目前越來越活躍的中西部地區(qū),實現觀念上的轉型;第三,是將中國藝術帶到東南亞、中亞、南亞、非洲以及中東等地區(qū),顧振清稱其為“走南海下西洋”,因這些地區(qū)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大,華僑華人數目較多,更容易做到文化交流,同時作為新興的經濟體,將中國藝術帶到這些地區(qū)也有助于實現中國軟實力的打造,所以今年顧振清在馬來西亞和肯尼亞都將有展覽開幕,而這條線索也將是其今后十五年的長線目標。
顧振清笑稱目前的工作就是生活,策展人的工作需要人全心投入,通常會模糊生活和工作的界限,但這正適合他。雖然旅途勞頓不可避免,但奔走于不同的城市常使他幻化出許多生活和工作的激情,這讓他為之興奮??鬃釉弧拔迨烀?,用這句話拿來形容顧振清,該是十分貼切。
策展與資本
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策展人的身份一直沒有被確認,許多展覽策劃者多是以委員會、學術主持等名義介入展覽項目,沒有身份自信和認同,而顧振清的策展道路就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87年從上海畢業(yè)后,顧振清被分到了沈陽從事文字工作,期間通過與北方藝術群體在內的諸多東北藝術家的接觸逐漸開始嘗試策展與批評的工作。當時的展覽審查制度相當嚴格,做展覽之前必須申報,如果不經申報私自展覽將有被捕的風險。而且即便展覽順利開幕,但如果作品稍微逾矩,隨時都有被封殺的危險,所以當時展覽與作品很多都處于地下狀態(tài)。
在經過長期的壓抑與斗爭之后,為了回避這種制度上的監(jiān)管,顧振清與當時諸多活躍的策展人在1998年正式確立獨立策展人的身份。在民間策展制度的引領下,中國的展覽格局發(fā)生了一些改變,許多之前被官方所排斥的當代藝術開始更為活躍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不經申報的展覽也開始被政府默許。
1998年后也是顧振清口中“策展人黃金八年”的開始,擺脫了身份限制的獨立策展人們開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他們逐漸找到更多的資金和場地來支持展覽,并在充分了解藝術家的基礎上將他們挖掘出來,給予藝術家更多的展示機會。而這一時期也是顧振清最為活躍的時期。
顧振清不無懷念地回憶道:“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做作品的初衷還是非常純粹和自覺的,這也給予了策展人更多便利。策展人可以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策展風格謀劃一些主題展,不僅能夠將自己的理想和訴求用視覺的形式展現出來,還給藝術家提供了許多異位思考的機會,藝術家根據具體的主題和場域來制作作品,讓許多有才華的當代藝術家得到歷練并脫穎而出,如孫原彭禹、劉韡、徐震都是現場發(fā)揮的高手。策展人成為藝術家與展覽作品間的一種媒介和機會,給予藝術家?guī)椭?,當然這是基于策展人和藝術家雙方互相了解的基礎?!?/p>
2005年以后,許多機構和資本參與到當代藝術領域,顧振清則將這段時期稱為“資本統治的八年”。資本與藝術角色轉換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雖然無可爭議地使當代藝術這塊蛋糕迅速增大,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但由于對藝術家了解程度不夠,盲目推行資本,也讓許多藝術家的藝術初衷和立場變得更加不明確,藝術家的創(chuàng)意和銳氣被磨滅,策展人的絕對話語權也被資本勾兌。顧振清表示:“現在做策展人更少的是政治壓力,更多的是經濟壓力,政治壓力有時候是可以抗拒的,但是經濟壓力有卻是發(fā)自內心,無孔不入的,對藝術的獨立性、純粹性和專業(yè)性都有一些干預和影響?!?/p>
在顧振清眼中,當代藝術應該是具有社會批判性,并且敢于挑戰(zhàn)禁忌,甚至有害的,這種沖破禁錮的激情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當代藝術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由于價值觀和藝術觀相對正面,這一輩人碰到負面能量時很容易產生一種沖撞和對抗。但是隨著資本勢力的逐漸擴大,現在的年輕人在面對種種負面能量和潛規(guī)則時往往已經習以為常,在藝術選擇上也更加機智和老成,習慣適應環(huán)境。所以在這種環(huán)境中出現的作品大多都是語言正確,政治正確的作品,整體面貌比較討好,安全無害。藝術家在語言上下了許多功夫,變成了“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僅僅只有語言驚人,卻失去了藝術最打動人的部分。
“當代藝術不能做太多的智力競賽和智力雜耍,我們對方法和形式做太多考究以后容易讓作品做的很熟練,表面看起來很完整,但其實沒有觸碰到真正作品出現的機緣,也沒有時勢造英雄的闖勁。”顧振清強調,許多好作品的出現都有種橫空出世的突兀感,讓人很難在當時分辨這是不是有創(chuàng)見的作品,但是事后大家會追認這件作品是非常好的,因為這些往往跨過歷史的臨界點,創(chuàng)造了一段新歷史。但目前很多聰明的藝術家做的只是重復和反應歷史的工作,雖然反應了美術史的一段歷史,但是他們不會創(chuàng)造歷史。
展覽泡沫中的自處
隨著資本的介入,藝術圈各層面都在經歷著一個膨脹的過程,展覽也不例外,每年在全國上演的近千場展覽可用眼花繚亂來形容。雖然在數量上已遠遠超過往昔,但相比于上世紀80、90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出現的諸多重要展覽,目前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展覽中卻鮮少有令人印象深刻者出現。
針對當前展覽泛濫的局面,顧振清遺憾地表示:“這種狀況是難免的,90年代和2000年初,展覽比較少,一旦有好的展覽總能牽動大家的注意力,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做法有咀嚼和探討的余地?,F在是媒體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大家不像以前精神糧食比較少,會咀嚼?,F在沒有咀嚼,已經是大肆吞咽甚至不知其味了?!?/p>
而身為目前國內策劃展覽最多的策展人之一,顧振清對于目前的展覽泡沫化趨勢卻顯得很淡定:“我覺得這種情況才越發(fā)突出了策展人的重要性,怎么來跟國內最重要最有潛質的藝術家合作,如何將他們的工作進行展示,是考驗一個策展人能力的事情。展覽很多時候不止是靠表象,靠噱頭,還必須靠內容,要懂得怎樣進行適當和獨特的傳達,這樣才能做出好的展覽。同時市場在冷靜之后對展覽質量也會更加挑剔,泡沫的部分也會有一個淘汰和篩選?!?/p>
身處商業(yè)化社會中,名氣也總是與利益相伴的。作為知名策展人的顧振清難免也會參與到一些委托性質的展覽中,對于這部分的展覽,顧振清的宗旨就是提供專業(yè)的策展服務,做到甲方滿意。而真正體現一個策展人價值的展覽應該是其通過學術梳理處心積慮謀劃的展覽,這種展覽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一樣,需要發(fā)自內心。同時還需要策展人不斷的學習與構建自身的學術框架,敢于堅持自我主張,建構策展風格。
在紛繁喧鬧的年代,顧振清用行動逐漸兌現著自己的學術追求和理想,也在一個個展覽的謀劃中,用量變靜候著質變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