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華選擇了宣傳欄式的繪畫,以“億萬個為什么工作室”之名提出并解答了不少問題,卻其實借此塑造了一系列富二代、同性戀、文藝青年等年輕群體的拼貼肖像。這些繪畫與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的直譯系列《臉書》(2012年)及《喊叫繪畫速成》(2010年)兩部視頻教程,都是對說教這種溝通形式本身的諷刺,以書法及繪畫為媒介,以當代社會化溝通方式為反襯。其他的幾件新作還反映出他對文字和圖像間錯譯關系的進一步探討,從標題本身“鸞嘆情”與“亂彈琴”到《拒絕食鯨從你我做起》(2012年)中“鯨”與“精子”的諧音,語言的多義在張樂華荒誕不經(jīng)、通俗易懂的畫面內(nèi)容間被轉(zhuǎn)譯為藝術(shù)家對多種社會概念及其間關系的解讀,并在《個展關鍵詞》對應表中被強化。作品的視覺呈現(xiàn)亦折射出當代大眾文化對所謂傳統(tǒng)中國元素的濫用,中國文化的身份與驕傲在幾乎可被稱作西方圖像殖民的浪潮里被洗褪得日益模糊與不自信。在《明天的事情后天做》(2012年)中,圣母懷抱圣子,面容安詳?shù)匾锌恐鴱浝辗?。佛祖的如意掌捏出乾坤,升上虛空,在一小塊黑板上顯靈出幾行霓虹燈字箴言:明天的事情后天做。擁有信仰是否就是拒絕“市井”從你我做起的實際行動呢?不過在張樂華看來,信仰或許不過是明日復明日的拖沓伎倆罷了。